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壮族舞蹈《摆嘎摆》分析透视

时间:2024-05-04

宋海波 (百色学院艺术系 533000)

壮族群舞《摆嘎摆》,由黄汉雄创编,曾荣获广西舞蹈创作一等奖、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是一部优秀的壮族舞蹈作品。本文从舞蹈动作与方阵编排、伴奏音乐与伴奏乐器、壮族文化在作品中的体现与传承三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一、作品与作者简介

“摆嘎摆”,在壮语中为“走啊走”的意思。壮族群舞《摆嘎摆》由黄汉雄、黄秀红编导,谭庆云作曲,许超服装设计,广西右江民族歌舞团首演,曾荣获广西舞蹈创作一等奖、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该作品无论是在服装设计和舞蹈动作上,还是在音乐风格和伴奏乐器上,都体现了浓浓的壮族文化特色。

黄汉雄,壮族,广西凌云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舞蹈专业,国家一级编导。现任广西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西右江民族歌舞团团长和编导,百色地区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先后荣获百色地区首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以及广西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广西文化先进工作者、广西有突出贡献文艺工作者等称号。

二、舞蹈动作与方阵编排

壮族舞蹈《摆嘎摆》在人员上共有15位女舞蹈演员,在舞蹈方阵上以直线和环线为主,动作一致、有序。由于要展现壮族女子较为含蓄的性格特征,因此在舞蹈中,演员们的动作韵律较小,主要以“遮羞”、身体内在的小颤和胯的摆动为主,特别是强调了身体摆的幅度和速度。以下就从该作品的代表动作和舞蹈方阵编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一)代表动作

1.“遮羞”。指以手掩口,表现壮家女子的内敛与含蓄,也给观赏者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2.“挑扁担”。此动作用身体的颤动模拟挑扁担的动作,为整个舞蹈作品的核心动作,作品自始至终均以挑扁担的律动贯穿,可以说模拟挑扁担是该舞蹈作品最具特色也是最能体现主题构想的舞蹈动作。据笔者对舞蹈编导黄汉雄导演的采访得知,此动作来自黄导少时对母亲挑扁担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记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这部作品中完美的体现出来。

3.“摆胯”。模拟壮族女子在赶路时的左右摇摆,增添了一份灵性与动态美。

4.“踢裤脚”与“撩裤脚”。由于壮族女子常穿着宽大及踝长裤,在走路时需要先踢开裤脚,而在田间劳作时又需要先将裤脚撩起来。舞蹈编导抓住了这一细节大量成功的运用了这两个动作,既反映出作者的据实创编和匠心独运,又体现了壮族稻作文化和特色服饰文化。

(二)舞蹈方阵

在舞蹈方阵设计上,编导更多的采用方块阵、大横排、大弧形、大斜排、圆形和大三角这几种方阵,较好的展现壮族女子集体劳作时的场景,也体现了编导对舞台较高的把控能力。现将《摆嘎摆》整个作品的方阵及变换列出,也为新壮族风格舞蹈作品创编提供借鉴。

舞蹈方阵设计:长方块—大横排—右后长方块—左前长方块—菱形插空—大弧形+前1人—长方块—交错-插空—前后左右交错—大斜排—三四一撮菱形—大横排—长方块—前后左右交错—圆形—大横排—大三角—聚点—中出两侧走出结束。

三、伴奏音乐与乐器分析

《摆嘎摆》的曲作者在音乐创作和乐器使用上,一方面带给观赏者原汁原味的壮族风格特色,一方面在作品结构设计上,又很好的使用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常用的“起转合”结构,运用乐器在音色、音乐以及演奏效果的不同,达到了与作品结构的吻合。

(一)伴奏音乐

伴奏音乐在结构上具有两部性特征,且两个部分在乐器运用和音乐对比上具有相似性。如:

第一部分:拉弦乐器(抒情)è打击乐器+山歌(欢快)è拉弦乐器(抒情)

第二部分:吹管乐器(抒情)è打击乐器+山歌(热烈)è吹管乐器(抒情)

1.第一部分

(1)“起”。音乐使用拉弦乐器,以马骨胡和二胡为主,中速,四二拍和两个八分为主的节奏型,加之使用大量的倚音,形成了连贯的律动性,营造了壮族儿女挑扁担时的情景;后在拉弦乐器的基础上加入人声山歌曲调,大量使用一拍小附点节奏型,增强了音乐的推动性和流动性,塑造了欢快的效果。

(2)“转”。运用打击乐器,以沙槌、梆子和小鼓为主,加快了速度,并在节奏上使用重拍在后和交错插空手法,加入女子呼唤声,情绪欢快明亮,体现了壮族特色。

(3)“合”。在结束时又回到第一部分的弦乐材料,速度减慢、力度减弱,表示第一部分的结束。

2.第二部分

(1)“起”。音乐使用壮族特色吹管乐器啵咧演奏,中速抒情,同样具有较强的律动性。

(2)“转”。运用打击乐器,以沙槌、梆子和大鼓为主,速度快于第一部分的“转”,在节奏上同样使用重拍在后和交错插空手法;在此处伴以更多的女子呼喊声,情绪热烈欢快,是第二部分也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节奏型同第一部分的“转”)。

(3)“合”。音乐回到吹管乐器啵咧曲调,渐弱减慢结束。

(二)伴奏乐器

伴奏音乐在乐器上使用上具有相似性,在“起”与“合”的部分,先使用马骨胡,后使用啵咧,两种乐器的共同特点是均可演奏抒情悠扬的曲调;在“转”的部分均使用打击乐器和人声,易于塑造热情欢快的场面效果。在伴奏乐器的使用上体现了曲作者对壮族音乐风格和壮族特色乐器的理解与把握。

四、壮族文化的体现与传承

(一)壮族服饰文化与稻作文化

壮族女子偏爱深蓝色,舞蹈中演员们头饰、服饰、鞋子都是一身的深蓝色,加之腰间系一个黄色小荷包。在服装设计上艺术的再现了壮家女儿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壮族独特的服饰文化。

广西地处亚热带,壮族人民以种植水稻卫生。在《摆嘎摆》的舞蹈动作设计上,均采用壮族女子在田间劳作时的常用动作,如挑扁担、踢裤脚和撩裤脚等,体现了壮族的稻作文化。

(二)壮族特色乐器和语言文化

伴奏音乐在乐器使用上选择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和啵咧,且在音乐素材上采用壮剧元素和山歌调,使得整首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完美的体现了壮族特色。舞蹈作品名称“摆嘎摆”即来自壮语直译,而在舞蹈中女子的呼喊声均用壮语,更是将壮族的语言文化很好的融入了舞蹈作品之中,给人们体验了一次浓浓的壮族风情。

综上所述,壮族舞蹈《摆嘎摆》的创编,在服装设计、舞蹈动作设计、伴奏音乐素材和伴奏乐器使用上均体现了壮族文化特色,实为一部成功的壮族风格创编作品。通过对此作品的分析研究,使我们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壮族文化,为今后壮族风格的舞蹈创编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也为壮族民间舞蹈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