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倪珩玫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荀子音乐教育思想初探
倪珩玫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荀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荀子的教育思想吸收诸家之长,兼容并包,“学不可以已”的思想由荀子提出,荀子十分注重学习的积累与实践,这些都是他教育思想的精华,《乐论》主要是体现荀子音乐思想的,对后世具有影响深远。关于荀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功能、教师的作用等主张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
荀子;教学方法;教育思想;音乐教育思想;教师观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荀子不仅继承孔子的思想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孔子思想的唯物主义因素。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成效卓越的教育实践家。荀子的性恶论,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不少的积极作用,我们从中也能得到借鉴。
在先秦就对人的善恶有着不同的见解,孔子对人性提出是最早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孔子认为人性生来是一样的,差别在于后天人与人接触不同,因而出现了差异性。这就与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孟子的“性善论”,是对人本性的解读,他认为人生来本性是善良的,后天环境的影响使其本性变坏,而这个观点与荀子的“性恶论”恰恰相反,荀子的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着,伪也。”(《性恶篇》),是说人的本性本是恶的,是生来便有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弃恶扬善。这里荀子就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十分注重教育的作用,荀子认为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他的地位,还能使人愚笨变得聪颖。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劝学》)没有平时一步一步的积累,怎么能走的远,一点一滴的水流才能汇成江海。强调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要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他还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整日思考,不如去学习,踮着脚而看,不如登到更高的山顶去看。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就要我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荀子在注重“积”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他认为一个人的思想会受到当地的风俗习惯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的环境就能改变人的思想。他在《劝学》中是这样阐述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蓬草生于丛麻中,不扶植就笔直;白泥混于黑泥中,不染就变黑。荀子还举例从人们所熟知的现象中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说:“居楚而楚,局越而越,局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儒效》),因而荀子推测:君子交友一定要接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居所要选择乡里,僻静的地方,当然为了防止步入邪途,就好结交良师益友,跟随良师益友学习,才能拥有好的素质与辨别是非的能力。
环境对人们起到的作用,这也是取决于人们自己,也不能机械的将自身的原因归咎于环境的影响。荀子认为:“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其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劝学》)。荀子的思想是具有哲学性的,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改变一个人的本性,通过教育,就算经历再久的实践也不会恢复本来的人性。因此,他的思想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荀子认为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富强,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大略》)一个国家的兴旺,一定是尊师重教的,而且尊师重教关系到法度的存废。我国很早就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教师法》第四章第一条就提出“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在荀子看来,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他认为要将教师与天地,君亲同等对待。对教师,荀子也提出他的主张:“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博学是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在承袭荀子教师观的基础上将其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教师是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父母与朋友的角色同时还是研究者的角色。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观又做了进一步完善:要求教师找准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悦纳自我。美国学者波斯纳经过长期的研究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树立威信就必须严于要求自己,要用不问、不悦、不听的态度对待对不合乎礼法的事情和言论。当前,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校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学生健康成长。能尊重教学规律,关注学生在每个生理阶段出现的反映,及时对其进行辅导,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
荀子一生专注于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总结出了丰富的治学经验,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不见,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儒效》)荀子认为,取得知识的途径,就是要从亲耳听、亲眼见、亲身经历这些步骤中来获得,只闻不见,了解知识再多也会错误百出,只见而不付诸行动,知识积累再多也不能理解。所以学习一定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用实践去验证它。
荀子的这些教育方法方面的观点对我们当今教育者们起到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是荀子所推行和倡导的学习方法。他发对死记硬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想象,举一反三,主张“思索以通之”要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这与当今的教育目的是一样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完全依赖老师。老师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开导,学习任务是循序渐进的。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关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有不能理解的问题时,老师要对其进行开导解惑,不能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教师应该主动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荀子积极鼓励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习要“学以致用”,他还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不论大小事情都要亲力亲为,选择自己的路,因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劝学》)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验证了荀子的观点,知识是在实践中获得,也要在实践中的到体现。
荀子也十分注重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在诸家中,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倡“非乐”,主张少私寡欲,而荀子认为音乐是人本能的需要,要适当的去引导正确去实用它,不能扼制它。《乐论》这篇文章就是荀子针对墨子“非乐”而作的,就是批驳墨子“非乐”的思想,建立自己的礼乐思想论点。
《乐论》开篇第一句就是“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直接指出墨子的错误之处。音乐的本质在于娱乐,音乐是使人快乐的东西,是人情感中不可缺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需要用音乐来抒发情感,这正是音乐的本质之所在。荀子把音乐追溯到人的情感本源,这说明荀子对音乐的本质十分的了解。
荀子反对“淫声”“夷俗邪音”“郑卫之音”这些民间音乐,要求需要对这些音乐进行节制。他认为音乐的社会作用很大,音乐能从道德上感化人,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音乐表达情感要适度,荀子则继承孔子这一思想,“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房之乐,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荀子•乐论》)从这里可以体现荀子认为音乐的审美功能中的“和”。他认为在社会、教育、政治中音乐的“中和”之美能够让社会融洽,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这与我们现代社会提出的和谐社会是一样的。
荀子认为音乐还有引导人的志向,陶冶情操的作用。荀子的艺术视野虽然没有超出儒家的范围,但是他的礼乐思想已经超出的了前人的思想。他认为自然和社会中都存在着“礼”,体现着“礼”但是“礼”也存在着不足,这种不足可以用“乐”来弥补,这就充分肯定了音乐的功能,用“乐”来安定社会,稳定社会秩序,他主张“以时修乐”,要求统治者改革音乐,使其天下统一,从这可以看出荀子认为音乐有治国安邦、协调社会诸多矛盾的教育功能。荀子这种礼乐并施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千年政治,既皆出于荀子矣,而所谓学术者,不外汉学、宋学两派,而其实皆出于荀子,然则两千年来,只能谓之荀学世界,不能谓之礼学世界也。”(《论支那宗教改革》)这里梁启超对荀子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荀子集百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教育乃至现代教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整理.《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陈鹏. 《现代新儒学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薛家平.荀子的教育思想再探析[J].文教资料:2012,(2).
[4]王嵘.试析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2).
[5]魏萌.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6]陈四海.论荀子的音乐思想[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3).
倪珩玫,女,1988年06月出生,安徽桐城人,现就读安徽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指导导师刘咏莲,专业学科教学(音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