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丹壮族铜鼓音乐研究

时间:2024-05-04

姜 瑶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

南丹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境内林木繁茂,河流纵横,田园肥沃,房舍俨然,盛产五谷,颇具江南鱼米乡之特色。铜鼓是当地壮族和瑶族最为珍贵、最具特色的乐器,同时,当铜鼓音乐也是地人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一、南丹铜鼓概况

(一)铜鼓形制

南丹壮族的铜鼓主要分布在洪水河沿岸吾隘镇的独田村,据调查统计,该村一共有铜鼓28面之多。铜鼓为铜质体鸣乐器,是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钖、铅合金为原料,采用泥模合范法或失蜡法成型铸造而成。全身含面、胸、腰、足、耳五个部分。鼓身之上为胸,中段为腰,下段系足,腰间有两对鼓耳。从外形上看,平面且园,胸突,腰束,足外张,中空无底,正放如墩,反置呈锅形。铜鼓通体布满了各种花纹图案,鼓面的中央有微突起之“光体”,周围是细长如针或者呈锐角型的光芒,称之为“太阳纹”。演奏时敲击鼓心光体,其音色粗犷、洪亮、浑厚、铿锵,显得威严庄重。

(二)使用场合

在南丹壮族中,铜鼓在民俗节日、红事(结婚、迎接贵客等)、白事(老人逝世、祭祖等)中均有使用,在不同的场合使用铜鼓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如当地壮族独特而盛大的蚂拐节中,铜鼓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壮族先民认为铜鼓是神器,敲打它就能够向雷神祈求雨水,保佑当地人们风调雨顺。而在白事场合,铜鼓也是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如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凡是年前过世的死者,其亲属都得为死者举行一次隆重的祭典。这时,死者生前已嫁或已订婚的女儿都得请来一组铜鼓,有几个女儿就得请几组铜鼓,这代表女儿女婿孝敬死者。届时,几组铜鼓同时敲奏,势如雷怒风啸,地动山抖,再加上阴幡阴伞随风飘拂和孝子们的痛容哀泪,让人顿时会产生一种悲痛之情。

(三)演奏形式

南丹壮族的铜鼓乐在演奏时普遍以四面铜鼓进行演奏,将其分为两对,每对由一面一公鼓和一面母鼓组成,按音色的相近程度来配对。演奏之前要先搭一个长形架,用绳索将铜鼓系耳悬挂在上面,将鼓侧悬于固定的架子上来进行演奏。悬挂的高度一般要齐于敲鼓手腰部为宜,因为过高敲起来手容易酸痛,过低则容易使腰酸胀不能持久。演奏时,鼓面同朝一方向,每面铜鼓后站一个人,右手握鼓槌,敲击铜鼓鼓面的太阳纹,左手则持一小棒或小刀之类的硬物在鼓腰上均匀地敲打。在敲鼓腰时,四人敲的节拍必须一致,鼓腰每敲四下,鼓面就击一锤。在敲击鼓面时,每人敲击的鼓点一般不在同一节拍上,敲击的顺序为一、三、二、四或者一、四、二、三,以第一面鼓敲击的节奏速度为准。

二、音乐形态结构

(一)鼓点类型

南丹壮族铜鼓音乐的鼓点类型分为以下四种:

1.基本鼓点

它是铜鼓演奏的基本节奏型,其它几种鼓点类型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变化演奏的。这种基本鼓点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以上为四面铜鼓的两种演奏顺序,第一种的演奏顺序为铜鼓1、铜鼓3、铜鼓2、铜鼓4。第二种的演奏顺序为铜鼓1、铜鼓4、铜鼓2、铜鼓3。

2.斑鸠争鸣式

将四面铜鼓分为两组,1、2面铜鼓为一组,3、4面铜鼓为另外一组,该种敲花变奏是以两面铜鼓同时配合进行的,每组铜鼓敲打的节奏的是相同的,只是分别在不同的时候进行敲花变奏。

在此以3、4面铜鼓的敲花来进行其节奏型的呈示。此种敲花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鼓3由│0叮0叮│和│0叮叮0│两种节奏型所构成。│0叮叮0│为敲花演奏,而│0叮0叮│则为连接节奏。一开始就为│0叮0叮│的节奏,是由基本节奏过渡到敲花节奏的连接,然后就为│0叮叮0│为敲花演奏,其演奏的小节数分别为3、2、1,中间都是以一小节的│0叮0叮│作为连接。而鼓4则由│冬冬冬冬│和│冬0冬0│这两种节奏型构成。第二部分的鼓3的节奏型仍为│0叮0叮│和│0叮叮0│,同时还加入了│叮0叮0│的节奏型。鼓4 的节奏型为│冬0冬0│、│0冬 0冬│和│0冬0│。

3.反复离合复合式

该种敲法同样是将四面鼓分为两组轮流敲花变奏,它同样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鼓3由│0叮0叮│和│叮00叮│两种节奏型构成,│叮00叮│为敲花演奏,在此│0叮0叮│此种节奏仍为连接节奏。其与上种敲花相同,│叮00叮│的敲花演奏的小节数还是分别为3、2、1,中间都是以一小节的│0叮0叮│作为连接。鼓4为│冬冬冬冬│、│冬冬冬0│、│冬0冬冬│三种节奏的交替出现。第二部分的鼓3是在│0叮0叮│和│叮00叮│的基础上也加入了│叮0叮0│的节奏型。鼓4的节奏则还是为│冬0冬0│、│0冬0冬│和│0冬冬0│。第二部分的敲花可以说基本上就是第一部分每种节奏型的一次呈现。

4.隐锤重叠离合式

该种敲法第一个部分的鼓3与反复离合复合式的的敲基本上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就是中间插入了一小节│叮0叮0│的节奏。鼓4的敲法则与前者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节奏型为│0冬0│、│冬0冬0│另外还有│0冬0冬│、│0冬冬0│的交替敲打。第二部分也基本是第一部分所有节奏型的一次重复呈现。

(二)结构模式

当地的铜鼓音乐也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其主要是铜鼓演奏的基本节奏和另外几种形式的加花变奏的相互组合。它们的组合基本上都是依靠演奏者的主观审美和演奏习惯而随意变化的。在加花演奏的时候是一组接一组,两组铜鼓相互轮流交替加花变奏的。

(三)鼓式特点

当地壮族铜鼓的敲花变奏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又有其各自的特点。该三种敲法的共同点是:一、在 鼓1和鼓2 进行敲花变化时,鼓3和鼓4就敲打基本节奏,而当鼓3和鼓4在敲花时,鼓1和鼓2则也敲打基本节奏。两组铜鼓之间的敲花不会相重叠,交替变化。在敲花时,两面鼓都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各自敲打着不同的节奏。二、每一种鼓式都是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二个部分基本上是第一部分所有节奏型的依次呈现,这两个部分之间都是由若干个小节的基本节奏将其进行连接。三、 在敲花变奏时,是以鼓3开始,而敲鼓人在进入敲花时是比较随机的,所以在此敲打鼓3的鼓手具有主动性。因此,敲打鼓4的鼓手会在鼓3开始敲花时,会空出两拍来以此作为变奏前的反应时间。四、相互配合的两鼓敲奏的鼓式总的呈现出你敲我停,交替出现的特点,(如鼓3演奏│0叮0叮│的节奏时,鼓4的节奏为│冬0冬0│),但只是大部分都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节奏都是按此规律出现。

每种鼓式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征,斑鸠争鸣式中鼓3的主要节奏型为│0叮叮0│,而反复离合复合式的主要节奏型则为│叮00叮│。但是这两种鼓式其鼓4 的节奏型都是多为│冬冬冬冬│这种时值较为密集的节奏。当地人在举办大型的活动或者比较重要的节庆时,常常是一下斑鸠争鸣式一下反复离合复合式,轮流交替来敲打,使其演奏变化多样,不再单调。并且此时由于鼓点时值加密,在音量上达到了一种震耳欲聋、气势恢宏的效果。而隐锤重叠离合式中鼓3 的主要节奏型与反复离合复合式的节本节奏型相同,都为│叮00叮│,但是其鼓4的变化就比较明显,其多为│0冬0│的节奏,其时值密度明显变小,整个的音响感觉要比之前两种显得速度要慢很多。此种鼓式主要是在一些丧葬等场合敲奏,具有沉重悲痛之感。

三、小结

南丹壮族铜鼓音乐相对较为丰富,是当地壮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壮民生活密切联系,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壮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不过由于当地壮族铜鼓的传承方式一直都是采用的口传心授,其音乐并没有专门的鼓谱所记录,再加上近年来,现代化的产品如录音机、电视机等的涌入,闲时人们不再以敲铜鼓为乐,这使得这一音乐形式发展大不如前。所以笔者在此将其铜鼓音乐的结构、形态等进行记录和分析,希望能够展现南丹铜鼓现存的面貌,为其今后的保存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1]南丹县志编委会.《南丹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赵意明.《广西铜鼓音乐探析》.《中国音乐》.2011(03).

[3]杨秀昭、卢克刚等.《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4]昊伟锋主编.河池铜鼓[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5]邢磊.《广西铜鼓音乐研究》,广西艺术学院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