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活以目——品读苏州博物馆新馆

时间:2024-05-04

吴 昊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生活以目
——品读苏州博物馆新馆

吴 昊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在香山饭店后对园林情怀的一种延时的设计。笔者是在一次短学期考察时参观了苏州博物馆,我就想从批评的角度谈谈对苏州博物馆的几点看法。毋庸置疑,社会上对这个建筑有很多不错的评价,比较俗套的是:苏州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完美呈现。我们肯定这一说法,在下文中我会先谈谈新馆在设计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某个建筑能被俗套的话所概括,那一定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这个缺陷表现的最大的就是在设计的相似性上,看过贝氏的美秀美术馆的肯定知道这个相似的特性。其实每个建筑师经过摸索都会形成一套独特的设计风格,他们会因为这种风格而被众人所知,王澍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宁波博物馆的设计是他回归本土化设计的一个成功的案例,就像他说的那样:一个建筑师一旦他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风格,有了一个固定的风格之后,那么也就意味着他的设计生涯的死亡,其实这也并不全是风格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苏州博物馆;园林;相似;风格;发展

在参观苏州博物馆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再加上媒体大量的宣传,对其产生了巨大兴趣了期望,但是当我走近新馆的时候其实感觉并没有那么强烈好感。但是,和一些其他地方性的博物馆建筑比较而言(比如抄袭国外设计等),苏州博物馆乃上乘之作,这个设计很好讲建筑和外界环境很好地相融合。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就是和外界的环境的融合,不免我会觉得新馆其实就是一个仿古建筑,美其名曰为后现代建筑。下面我就谈谈对新馆的一些看法,有褒有贬,在批评中相互学习。

一、苏州博物馆设计值得学习的点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其实是一个回归自然园林的设计,贝老从苏州这个大的城市文化背景出发,把苏州园林中的一些因素在建筑中呈现出来。首先,新馆在设计上体现的是一种古朴风格,婉约并不小气。因为他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世界知名的园林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所以设计既要保持博物馆的独立性、艺术性和地方性,又绝不可以抢苏州园林的风头。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馆采用的主色是白、灰两色,苏州的传统民居是白底黑瓦,而新馆运用的白墙灰瓦降低了两者的对比度,使得建筑不会那么跳,是一种隐藏的美。在外立面的处理上,门墙除了小小的一排横式的“苏州博物馆”五个大字和馆标之外,没有任何复杂的东西。馆内从石头踏步的选料,到放置方式,从馆内茶厅的布局,到人字形走廊天花顶的设计,也都充分体现亲和性、自主性原则,没有炫耀,低调、谦虚又大气。其次,新馆的设计元素的提炼来源于江南建筑和苏州园林。就贝老而言,他出生于中国,从小在苏州长大,后长期生活在美国,可以说在贝老身上有着中西方融合的特点。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他又具有西方所带给他创意的思维,所以苏州博物馆是中西思维碰撞的产物。在展区和回廊配上六边形镂窗展现了“移步换景”和“借景”的概念,这来源于苏州园林。用暴露的钢结构和石材的曲桥、亭子,把馆连接起来,体现了具有江南韵味的小桥、流水。最典型的来自于园林的就是主庭院西北边的假山的营造,用假山片石在白墙前表现“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景观,其实这仿佛就像是一副水墨画。再者,新馆的设计多出现了几何图像的形式,比如六边形的窗、三角形的屋顶和圆洞式的入口。先前在美秀美术馆和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早就呈现出贝老对三角形状的喜爱,似乎这已成为贝氏专用的一个形状符号,当然三角形在新馆中是必不可缺的,池中的凉亭、水中走廊相通的玻璃入口两边都是三角的形状,有些馆内的装饰也是三角形的:比如顶灯、水池灯等。

二、苏州博物馆设计值得推敲的点

现在来谈谈苏州博物馆就我觉得值得推敲的点。第一,说的犀利一点我的第一印象会觉得苏州博物馆是一个仿古建筑,整个建筑被拘泥于园林的意向体现,没有特有的东西。他的屋顶设计来源于苏州传统的飞檐翘角,只不过加上了具有现代气息的玻璃屋顶,然后在设计上运用了廊道、庭院、池塘、借景等等,反正在苏州园林中有的,他无一不少的搬了过来。所以苏州博物馆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穿着现代外衣的传统园林的设计,用现代设计的手法给传统的东西做了一个外包装,然后再稍加改动。其实,想要在一个具有特定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做个建筑是计较有挑战的,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像上文中我所说的那样,他并没有抢了苏州园林的风头,但是特色还不够鲜明,这是我认为其中的一个问题。第二,还是要继续回到相似性上,我们以日本美秀美术馆为例与苏州博物馆来进行一个对比:分别从入口、馆内三角形的运用、借景、色调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下。两个馆的入口处都用了相同的圆形的造型,同时可以看到两者也都结合了光影的效果,当然,这个是贝氏的风格:让光线来做设计。第二个相似性我要说的就是两个馆内出现的三角形的母题的构图非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三角型钢结构屋顶和其上覆盖的仿木纹铝隔栅所形成的光影效果。贝老喜爱三角型母题因为三角型是最简单而又最坚固的结构形式,通过并列和组合能形成很丰富的空间组合,但是多用了未免会有些厌倦。再来说说借景,两馆都运用了园林中借景的表现手法。第一个借景的相似是位于各自的正大厅的位置,美秀的大厅,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透过正厅的玻璃可以看到白云、青山、青松等,像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苏州博物馆大厅的借景效果,借的是假山,虽然借景内容不一,但是手法类似。第二个借景的相似是两者都用了花窗的形式来借景,美秀中最典型的一个就是透过圆形的窗户可以看到远处的索桥,而苏州博物馆用的是六边形和矩形的窗户来借景,典型的就是透过六边形的窗户可以看到八边形凉亭的这一景观。第三,就是新馆设计在有些细节的处理上不怎么到位以及内部的照明系统有待改善。比如说,外部的景观灯可能是由于施工比较赶,有些位置并没有很好的贴合,在做工上可以看出是比较粗糙的。内部的桌灯的设计,尺度太大,造型略显夸张,与这个体量偏于小巧的博物馆很不协调。还有的是苏州博物馆内的照明系统设计有些不妥,展馆里设了很多玻璃瓶子装着展品,这样在拍照的时候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影子。

三、结语

这篇论文是我对苏州博物馆设计的一点看法,苏州博物馆设计有褒有贬,我在本文中提高最多的不外乎与相似性的问题,其实,我们能在新馆设计上看到贝老先前建筑的影子,也是正常的,毕竟每个建筑师都会在不停的设计摸索设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套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又恰恰把他们推到了建筑成就的顶峰,所以在他们做下一个建筑的时候甲方依然会要求按照他原有的风格进行创作,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因为这种设计获奖了、得到肯定了,所以这种设计风格在大众眼里必然是好的。而对于建筑师来说,在对建筑设计探索的道路上,他们也习惯用自己所掌握的手法、材料和创作,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类似的东西,设计就怕这样,当一切成了模板加稍微改造的建筑,那就没有了一点心意。在这里我不能直接说这样类似的建筑影子是不好的,因为这是社会所需要的,我们只能说去注意去尽量的警惕那个所谓的“风格”,或许这并不是风格的问题,而是整个当代建筑学、当代艺术对建筑和艺术本身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再思考再讨论的。

[1]祝帅.《美术观察》学术文丛.批评卷[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53-72.

[2]黄厚石.设计批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00-309.

[3]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223.

[4]田川流.艺术批评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12-178.

[5]李万军.当代设计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145.

[6]徐宁,倪晓英.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M].古吴轩出版社,2007:27-100.

吴昊(1990—),女,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环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