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筱琴 程 思 (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1)
苗族银饰元素与现代首饰设计刍论
王筱琴 程 思 (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1)
苗族历史悠久,艺术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对现代银饰设计有着深远影响,现代银饰吸收了苗族银饰的传统工艺和文化精髓,进行改革和发展。本文通过以苗族银饰元素为研究对象,分析苗族银饰的主要特征,并探索现代银饰设计与苗族银饰艺术结合的形式方法。
苗族银饰;文化;美学价值;现代银饰
苗族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当今分布于中南和西南地区。苗族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的民族,有自己的图腾信仰。黔东南地区苗民,把枫树当做护寨神树;湖南的沅陵、凤凰、麻阳等苗族则以盘瓠为图腾;贵州凯里、黄平、麻江、雷山等县的苗民崇拜鸟图腾;龙则是整个苗族的灵物,认为龙与人作善、保佑人们平安、发达。“万物有灵”的意识物化,龙的形象也非常多,如:牛龙、马龙、羊龙、狮龙、鸟笼、蚕龙、象龙、猪龙、蛇龙、树龙、花龙等。
苗族银饰作为艺术和文化的载体,苗族银饰有自身的特点: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除此之外,还有自身的图案信仰,相同的文化意识和认知度,在工艺方面有花丝等,以制作工艺以手工为主。银饰的加工工序相当繁杂,一般要经过熔炼、压、廖、刻、搂、焊接、编制,才能完成银饰的加工制作。苗族银饰无论从设计还是制作方面都能体现出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征,和苗族的文化习俗、古朴思想。
苗族银饰从美学角度讲,具有十分高的美学价值,有其构图上的元素的多样性、变化性,也有其视角的唯美之处,苗族银饰包含了多种形式美学法则,有对称、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
苗族银饰中有大量对称均衡美的形式存在,比如由六个形似牛头角组成的的苗银头饰“排龙”,“排龙”左右完全对称。苗族银饰中的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都有均衡美的美学形式体现。上下对称的有“银马花韦帕”,这种配饰是由14匹人骑马和桐子花以及吊坠组成的,用錾花工艺做成的,造型生动完美,工艺精细,是苗银的代表。
在苗族银饰中,有数量对比、形式对比、形状对比、位置对比等,在银饰设计的到大量的运用,在对比中的到统一,从而使银饰更加完美,加上苗族的独特图腾运用到银饰的设计中,更能够体现苗族的文化价值。
苗银在造型设计中,图形和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反复形态的表现和重复构造,有序的排列和适度的尺寸,表现出一种变化有序的节奏感。比如线条的反复运用,形态的变化,形态的交错,在视觉上给人以一种美的感觉,而并非是机械的构成。
苗族银饰的工艺也相当精湛,苗族银饰是以家庭小作坊的模式经营着,所以更加能够体现出民族的特色,苗族银饰没有设计师,一般都是银匠根据苗族女子的刺绣、蜡染纹样寻找灵感元素,然后根据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图腾和审美要求再进行加工制作,工匠们进行精雕细制,使苗族银饰越来越精致。
现代银饰设计与传统的银饰设计各有特点。传统的银饰设计相对严肃,规范,显得呆板,带有一定局限性。然而现代银饰设计更直接表达人们的设计思想,宣扬个性,设计更贴近们的生活,更加人性化,设计灵感元素也大多从生活中提取,做到了设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使银饰在古代意义中的财富色彩淡去,增加了银饰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如何精妙地把苗族的图腾运用到现代银饰中,是我们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既要有保留民族的精神,又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苗族的图腾有形态各异龙、牛、鸟、树、盘瓠等,都可以运用到现代银饰中,赋予现代首饰象征意义,例如代表平安,健康,好运,富贵,多福等,这就意味着增加了现代首饰的人文价值。在现代银饰的发展中对苗族银饰运用“拿来主义”不是一味的吸收,只是运用其中的精华,比如把苗族头饰上的龙凤纹样运用到现代银饰设计中,然后再加以人性的设计,形成更加独特,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但是前提是要对原纹样进行分析思考,掌握其过程。这样思维能够是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在现代银饰设计中可以对传统工艺进行合理运用,比如运用到民族色彩比较浓厚的饰品中,认为的痕迹能够体现出工艺的独特,从而提高饰品的含“金”量。在现代银饰中可以大胆运用花丝工艺,花丝工艺在苗族银饰制作工艺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在造型上也相对自由,能够与现代银饰很好的结合,彰显现代银饰的独特魅力,同时在现代批量生产时,也很方便快捷。
苗族银饰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的到传承和发展,目前对苗族银饰,甚至整个民族的研究都显得不够深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银饰设计的结合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民族艺术形式是首饰设计的灵感来源,任何纹样、色彩、形式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结构都为首饰设计提供了无尽的想象力。当代首饰设计师们,应该多思考如何在传统和现代首饰中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点,能为民族首饰现代化设计提供答案,现阶段的首饰设计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地诠释民族首饰艺术形式,而我们也需要在民族首饰艺术宝库在、中探寻首饰设计的新方向。
[1]谷锦霞.苗族银饰及其美学价值[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7).
[2]王荣菊,等.苗族银饰源流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5).
[3]梁太鹤《苗族银饰的文化特征及其他》贵州民族研究1997(01.)
[4]柳小成.论贵州苗族银饰的价值[J].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