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路希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海南海口 571158)
电子时代下的绘画艺术发展
李路希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海南海口 571158)
电子科技开启了图像化时代,引领者新的艺术发展。绘画艺术在这一时代下被认为是边缘化的艺术。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应找准契机,改变要求地融入这个电子时代,发展其独有的社会意义。
图像化时代;绘画艺术;绘画影响;社会意义
电子时代,ipad、iphone,各种i形产品层出不穷,着实成为人们手中的新宠,动一动手指,各种信息一应俱全,世界就在你眼前铺开。捧在手中的各类数码产品,在掌心展现着快速的图像文化。摄影技术、三维动画、数码影像等的发展引领着新的审美和艺术发展。
绘画的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在新的时代下,应与图像化时代相互融合,打破传统,由现实世界进入到虚拟世界,实现新的传播途径。绘画艺术凝聚着画者的情感思想,这是批量化的电子图像所缺少的,所以在这个时代,将绘画艺术融合的情况下,应发现其自身特点,实现其独有的社会意义。
早在摄影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就已经受到冲击。西方在上个世纪就有“绘画死亡”这一说法,但绘画这一艺术形式还是在各种时代潮流中逐步发展,甚至走进了我们的教育道路,成为把握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这就意味着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了解生活、感受生活但一些人可能会认为,绘画若是仅以这种功能立足于时代,显然是站不稳脚的。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动漫设计专业,这些建立在时代科技上的新艺术形式,前途光明,并且将会掀起新的艺术改革。但是,这样容易让人丧失全面、具体的能力,迫使人变得简单粗略。绘画具有符合性、内养性、耐读性,这样可以促使人们走向多元世界,提高欣赏、鉴赏阅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机械制作的电子图像带来的视觉冲击更加震撼,批量复制化的方式也使绘画的慢工出细活成为劣势。甚至在问到,学习绘画有什么好处时,有人调侃道:“能培养一流的纯手工削铅笔技术,一流的裁纸技术和一流的静坐能力。”
但我们似乎都忘了,艺术都是相通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并不代表旧的艺术形式就将没落,竞争有时更像是催化剂。摄影技术的发展的确对绘画的传播和记录作用产生了冲击,但是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新的绘画风格也随之应运而生,掀起了绘画界新的潮流,并在时间的沉淀下成为经典。三维动画的发展,恰恰可以看作是一种催化剂,一道将绘画艺术带入虚拟世界,与数字信息实现双向互动的桥梁。作为80后、90后最熟悉的动漫、道具、场景的设计等,都离不开绘画。信息时代与绘画碰撞的同时,其实也是给彼此注入了新的元素,开拓新的市场。只要有市场,就会有生产。而只要有市场,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就不可能边缘化,更别说是走向衰落。可见,绘画与这个时代在相互碰撞下,是相互融合并肩前进。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就提到:“在公共街区,陌生人追求着自己领域的满足,公共生活能够使拥有共同领地的陌生人聚集在一起,这表明人们之间有相互承认的需要,也有生活在一起的冲动。”“在公共生活的空间里,不期而遇相聚在这里,共同品味惬意的分享,诉说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显然,陌生人需要离开一排排的房屋、长长的办公走廊,去寻找城镇的广场或者其他公共空间。”
如果我们能将绘画艺术与建立公共空间链接起来,那么建立非人情化的人际关系就不再困难。绘画艺术不同于批量复制化的电子图像,带着绘画者的主观意识,它属于人文艺术,那么必将会有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完全脱离不了对审美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他论述说,劳动实践有了人类,并且也赋予了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每个人都有独有的审美欣赏、判断。而这些,都是电子时代下机械化生产所不能赋予的。且不说凝聚在绘画艺术中的精神、情感寄托会带给观赏者怎样的震撼和感慨,单单是将绘画作品用于文化交流和传播,这一社会作用就意义深远了。
艺术是无国界的,绘画艺术没有语言上的障碍,只有个人审美的不同。而审美是与生俱来,出于人的一种本能。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光是对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够起到什么文化交流的作用,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绘画艺术起码能够让欣赏的人暂时忘记物质现实的喧嚣,在欣赏的同时,让心灵与画者产生共振。纵观艺术发展,现代孵化出各种艺术样式并形成独立的趋势,各门类间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了某种意义上的综合甚至达到了融合的发展,这正是艺术发展的标志,虽其相互独立,但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又相互依存、相互适应,促使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大家都在为了生存忙碌奔波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绘画艺术的欣赏是最直观简易。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如果是以视觉冲击力而言,电子图像的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方便快捷。但现在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电子产品,离不开屏幕,各种电子图像其实早就屡见不鲜,甚至有很多人对电脑,电子屏幕等产生心理性厌恶和视觉性审美疲劳。现代人反而会向往返璞归真,欣赏最朴实的架上绘画。慢工出细活的绘画作品没办法像电子图像那样批量复制化,因而更加具有唯一性,让人觉得更加细腻,饶有兴趣。所以,如果能有更多提供绘画欣赏的公共场合,那么对于现代社会,不仅能够让人们建立起非人情化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对青少年进行文化熏陶。现在绘画教育已经走入高考,成为选拨人才的又一途径,如果能够以绘画艺术为主建立这样的公共场合,也是为青少年们增加学习机会。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说:“用永远新鲜的眼光去观看、去审视自然,发现并且欣赏色彩和光线的永远新颖的和谐,已经成为画家的基本任务。”只要还有人欣赏绘画作品,那它就不可能走向衰落。绘画这一艺术形式由古至今,电子时代对绘画艺术的碰撞无可避免,但更重要的是在相互融合后创新,并肩前行。
[1]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2]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