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黑白肖像木刻的主观精神

时间:2024-05-04

王鉴非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黑白肖像木刻的主观精神

王鉴非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形而上与形而下意识分配的比例是我黑白肖像木刻的创作核心。如果站在主观的角度,真实并不等同于现实。而本文探讨的问题正是个人形而上层面的真实性,也就是画家创造出的自然。对象是客观现实的,而画家的表现手法与创作理念却是具有个人代表性的。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对板面的破坏与修正,使用大面积的灰色与少量黑色的滴入式配比,试图找出理性与感性碰撞的平衡点。

黑白肖像木刻;主观性自然;冷激情;滴入式

黑白木刻呈现出的不仅是感官的纯粹性,更是精神上的纯粹性。波德莱尔说过:“再说,有好几种素描,正如有好几种色彩一样:准确的或糊涂的,外表的和想象的。……最后,第三种是最高贵的,最奇特的,它可以忽视自然,它表现出另一个自然,与作者的精神和性情一致”1。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黑白木刻,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再现客观自然,而是再现艺术家的主观自然。黑白肖像木刻的创作一直是我版画创作的中心,肖像与风景画不同,个人的表情以及精神世界能折射出整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人是社会化、群体化的,每张面孔都是独一无二的,所有这些鲜活的脸孔都在打动着我。特别是他们的眼睛,眼睛是不会撒谎的,从他们的眼睛里我能看到他们那一刻在想什么。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我所关注的对象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我把这些刻制出来,审视和面对自己。在创作黑白肖像木刻的过程中,我寻找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轨迹与生活状态,从而在我陷入迷茫与焦躁时给予我一面镜子,同时也给予观者一面镜子,审视自己观察他人。在客观对象的社会活动中投入画家本人的直觉感应,使得它最终反映在作品中。而客观对象在生活中的行动又促使画家在创作时自觉与不自觉的修改与思考。画家感受、体验客观对象的能力以及在这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思考都使得画家更加的坚定主观感性的立场,认清客观自然的表象。这是一种主观精神的再现,我观察客观对象并把他画下来,在这最初的素描过程中就已经融入了我的理解和精神性的思考。“有两种方式理解肖像画:历史的和小说的……这种方式还在于对每个细节进行合理的夸张,表明本来就是突出、强调和主要的东西,在于忽略或在整体中融入一切无足轻重的东西以及由于偶然的光线或色彩逐渐减弱而形成的东西”2。波德莱尔说的足够明确了,把需要忽略的再忽略一点,把要强调的再强调一些。艺术家自己的主观精神轨迹与对象的精神轨迹进行重叠后得到的影象,我才认为这是具有主观精神性的内在指引。支持这一精神理念得以延续的,便是木刻的刀法。

三角刀与圆口刀为主的刻法是我近期创作的主要技法,三角刀坚挺清晰的排线与圆口刀平缓丰满的刻痕以及平口刀在不经意间挑起的整片木屑,它们之间的碰撞与包容带给观者不一样的视觉体验,这种视觉体验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调整着画面整体的气息。刀法的排列组合早已被各个时代的版画家们研究分析,我们能做的已经从研究更新的刀法语言转变为如何寻找符合艺术家自我审美的刀法组合上去,这样的组合便形成了画面的黑白关系。由于黑白木刻没有了颜色的干扰,拥有更加精炼的语言纯粹性,这也让黑白木刻变得高傲与孤独。选择黑白木刻就是选择了孤独,我之所以喜欢黑白木刻正是源自这种孤独的挑战。几乎所有的版画入门教学都会从黑白木刻开始,因为易学;但坚持下来的却很少,因为难精。它剥掉了夺目的外表,留下了精神性的内核,这在刻制肖像时变成了特别的优势,可以使我专心的研究如何表现出更多富于主观精神性的自然,一针见血的直击观者的内心,唤起他们的时代认同感。黑白灰三色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幅版画的气氛和直觉走向,把握、分割、组合这些黑白并实现和灰色区域完美的“滴入式”融合。“滴入式”是指把黑色化整为零,分散在所有的灰色层次中,保持整体灰色调的同时谨慎的使用黑色点缀其中,使得黑色的运用不再单一,灰色区域在黑色气氛的影响下变得沉着并不失生动。当下的社会中非黑即白的关系已不再是考量的标准,灰色在当下的社会中扮演着更多元化的角色。我喜欢大面积的使用灰色,少量、谨慎的用“滴入式”的方法分布黑色在版面上的区域。它带给肖像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丰富与细腻,更是观察方式上的转变,用更加委婉细腻的语言表达我的所想。减少大面积的黑色无疑会削减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力量感,但这无疑拉近了画与观者的心里距离。二者间建立起了一种平衡,可以使观者以与作者同样的视觉与心里距离观察,不再“畏惧”而是“亲近”。他们会发现这就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普通人,一个个随时可能与他们擦身而过的人。“灰”给予我的是更富有变化的层次和当下为人处世的多样化方法。它带给观者更加平缓的观察轨迹与更加细腻的视觉体验。一个画家忠实于并表现出内心的自然是最为重要的,其次才是技法和材质的运用。尤其是当下的中国艺术圈里存在着的急功近利、表面花哨只为夺眼球的不良气氛。当代的中国艺术从“85新潮”之后逐渐开始萌芽,此时大量的国外的前沿艺术渐入国内,这确实给中国的艺术家大开了眼界,同时迷茫也随之而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时间还很短,我们跳过了西方以写实手段为主的艺术阶段而直接转接到了西方当代的艺术流派上去,从而失去了艺术本该有的基层土壤。当今网络和新媒体艺术以及各种艺术信息的井喷,更让艺术家们无所适从,以至于丢失了对客观对象沉着的精神世界的观察,转而追求材质技法的无限尝试。一幅好作品最先让观者感受到的不是其本身出众的技法、特殊的材质,而是一种氛围,作者想要观者亲身体验到的自然,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同身受。这种形而上的精神特质是当下的艺术环境中所缺少的。不再现、不表现、不描绘自然,创造一个主观的自然。画家贡献出自己创建的自然,作为观者浮想联翩的思想载体。当然,观点方法都有双面性,形而上与形而下都是不可或缺的。感受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思考自己体验出的自然,运用在形而下的真实世界中经历的体会到的方法表现出画家是如何思考和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待我们存在的社会。

我的画是理性的,或者说是“冷激情”。我在理性与冲动之间找到属于我自己的平衡,要找到这种平衡就必须谈到“时代性”,即思想的时代性与对象的时代性。“笔墨当随时代”3不光是指中国画,版画的发展也必须追随时代的变革。表现“时代性”就要忠实于时代,忠实于社会,这种忠实是画家对艺术的坚守,不盲目仿古,寻找属于自己时代的语言,哪怕这种语言暂时是幼稚单一的,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是无法在“美”的同时又兼具特点的。现在需要做的是让观者视觉愉悦的同时记住这幅画,在他们的视线第一次落在画上时就能找到他们所能感受到、发现出的特别之处。学会“放手”,随着直觉最鲜明的体验,顺从情绪的波动,放手破坏,杜绝概念化,中庸、合理地破坏版面,根据对象的特征表情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一定是自然的,忠于内心体验的。破坏的同时无需去想任何后果,有负担的创作总会束缚真实直率的灵感并限制其自由发挥。抛开负担才会有意外之喜推动着我不断激发创作动力,带来无尽的欢喜。在这之后便是如何在最恰当的时间“收手”,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斟酌,这需要艺术家主观性的敏感度了。一幅好的木刻肖像需拥有的,是无数交织在刻痕中的精神内核。一种可以融合人物形象与刀法组合并贯穿画面的风格,艺术家绝对独特的自我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艺术家审美视角转变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今后会拥有怎样的价值。不断的改变,修正自己的观察视角,逐渐由外而内的转换。从忠实现实自然转而忠实于艺术家内心的自然,主观性的自然。我在绘制画稿的时候构思好一幅木刻的50%,在开始刻制的时候把这50%全部忘记,什么都不想。这并不是说我对自己的创作不不责任,而是确如我之前说的,忠实于我内心的自然,顺从我直觉的最新鲜的体验,依靠长期积累的知觉经验本能的控制整幅版面的气氛。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有迹可循的规律找上我并完成一幅循规蹈矩的作品,甚至在我看来这样的东西都不能称之为作品,只能是一张灰暗没有生命气息的废纸。

注释:

1.[法]夏尔•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 《美学珍玩》.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78页.

2.[法]夏尔•波德莱尔著 .郭宏安译.《美学珍玩》.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106页.

3.[清]石涛著《石涛画语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02页.

王鉴非(1985—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