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借鉴”在藏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24-05-04

旦增达娃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西藏自治区拉萨 850000)

“借鉴”在藏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旦增达娃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西藏自治区拉萨 850000)

任何一种唱法都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嗓音作为前提,我们也知道了通过一些好的训练方法,会获得一个好嗓子。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技术的层面借鉴其他唱法的更多更好的方法,训练好我们的发声器官,为更好的演唱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藏族歌曲做好准备。`

笔者在总结了很多相关专家的观点和自身的演唱和教学经验以为,借鉴其他唱法主要从呼吸、共鸣、声源机能等三方面着手,可在有效的提高嗓音的发声能力的同时,又不影响歌唱的风格。

藏族声乐,借鉴,呼吸,共鸣

本文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3YJC7600011)

一、呼吸训练方法的借鉴

无论何种唱法,对呼吸的要求都非常高,藏族传统声乐对呼吸的运用也有非常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提高呼吸能力呢?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呼吸器官: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了呼吸器官。歌唱的呼吸与说话的呼吸是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我们在说话时是不需要太大的音量的,只要有一点气息的支持就足够了,不需要有很大的气量。但唱歌是要放开声音,让观众能很清晰的听到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因此对声音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在力度的变化上,而且在呼吸的耐力上都要能胜任歌唱的要求,在表现歌曲时呼吸始终要随着歌曲的旋律起伏;随着歌曲的情绪或强、或弱,而这就对需要歌手有一个好的呼吸能力。传统演唱艺人的呼吸能力大多是在演唱歌曲时得到训练的,在演唱传统歌曲时尚能应付,但随着现代藏族歌曲对演唱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如果不对呼吸器官进行针对性的、系统的训练,就很难演示当代的藏族歌曲了。歌唱的呼吸作为达到为艺术服务的一种手段,拥有一套属于自身的训练方法,它是歌唱方法在技术层面中必须要掌握的要素之一。

胸腹式呼吸的训练方法对藏族歌曲表现丰富技法非常有帮助,胸腹式呼吸方法不同与其他两种呼吸方法(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的特点在于:随着吸气,气体的进入肺部,胸腔就向周围扩张,压迫肺下的横膈膜下降,使得腰围向外扩展。横膈膜下降向下的力与呼气时小腹部的向内、向上的收缩,使得肋骨向两侧扩展,与扩展着的胸廓向产生对抗和平衡。由于这种呼吸能使呼气肌群和吸气肌群之间产生一种相对的平衡,使得歌手在歌唱中能得到足够的气量,并且能较好的控制气息,目前绝大多数歌唱家都用这种呼吸方法。胸腹式呼吸方法的运用需要各呼吸器官的协调配合,尤其在吸气、呼气的过程中,腹部肌群和胸部肌群需要有一些复杂的操作,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才能有效的提高它们的能力,也才能为歌唱服务。

二、 共鸣训练方法的借鉴

藏族歌曲演唱中对声音的明亮、靠前、松弛有很高的要求,而共鸣的训练可以使声音具有“亮心”,增加穿透力和声音的色彩,因此歌唱共鸣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那么,共鸣在演唱藏族歌曲时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歌唱的共鸣,即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基音和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我们知道声音得到共鸣时会产生泛音,而这种泛音会使声音圆润、明亮、丰满,从而使声音变的悦耳和动听更适合演唱。人的声带会发出很小的基音,它之所以被我们听到,都是因为人体中的那些诸如:胸腔、口腔、鼻腔、咽腔等共鸣腔体把基音放大的结果,共鸣腔体的作用是可以调节声音的大或小、明或暗以及声音色彩的变化。共鸣腔体有可调节共鸣腔(咽腔、喉腔、口腔等),和不可调节共鸣腔(胸腔、鼻腔、头腔等)两种。由于可调节共鸣腔体连接头腔和胸腔,在说话或演唱中它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会随着音高的变化而相应的进行调整。使声音能基本准确的表达发声者的意图。尤其在歌曲风格的把握和技法的表现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演唱中一般是要把胸腔、口腔、头腔等共鸣腔体都混合起来运用。但通常在演唱高声区时一般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为主,低声区的共鸣一般以胸腔为主。演唱藏族歌曲时如果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一定要把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一定要使声音有明亮、靠前的特点,这是演唱藏族歌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有时在演唱比较高难的创作歌曲时,也可适当把各共鸣腔保持在一定的平衡上,使声音在影响民族风格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共鸣效果。唱高声区时虽然强调头腔共鸣,但也要有口腔、胸腔共鸣辅助;唱中声区时虽然以口咽腔、鼻咽腔的共鸣为主,但也要有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辅助;唱低音以胸腔共鸣为主,以达到声音的低沉、浑厚,但也要有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辅助。如此才能使声音在不同声区之间的转换没有明显的痕迹。能灵活的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声区统一、音色丰富,也才能发出优美、动听、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学发声原理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来。另外,打开喉咙一定要适度,要不影响民族风格和声音通畅为前提,其原则是:不能不开、不能大开。

演唱藏族歌曲,尤其是牧歌时口咽腔共鸣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演唱中笑肌要适当抬起,口腔打开要自然和松弛。由于咽喉通道的开启,声波就很容易被气息送到口腔的硬口盖引起振动,由于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共鸣连接,在演唱藏族民歌时在风格的表现上会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对咽喉也不会造成负担是一个相对实用和科学的方法。 在唱藏族歌曲时头腔共鸣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不管是藏戏唱腔的“缜固”技法,还是牧歌中的“躇”技法,都要在头腔共鸣的作用中完成最精彩的表现。歌唱中头腔共鸣能使声音明亮、辉煌、增强穿透力,头腔共鸣的好坏基本可以决定声音的质量。头腔共鸣的产生是声波进入鼻腔和头腔共鸣引起了蝶窦的共振而来的。位于鼻腔两侧的蝶窦,是获得头腔共鸣的先决条件。掌握它的最好办法是用“哼鸣”来进行练习,哼鸣分:开口哼鸣、闭口哼鸣、开闭联合哼鸣等,这个练习能有效的开发出鼻腔共鸣,继而为头腔共鸣的发挥提供帮助。哼鸣是把气息投射到“眉心”寻找振动的感觉,找到这个部位之后就可以进行发声练习了。发声时下腭要松弛的放下,适当上提软腭和小舌头(其他唱法强调要尽量上提),使口腔、鼻腔、咽腔形成的“通道”稍稍大些,就能使声波很通畅的送到头部各共鸣腔体中从而引起振动。

胸腔共鸣在低声区运用的比较多,其实在每个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在唱藏族歌曲时一定要控制好“量”,如果比例过多会减弱声音色彩的明亮度,从而影响声音对风格的作用。当然,很多作曲家在创作的歌曲中已经把音域高低拉的很宽广,如果一个职业歌手缺乏好的胸腔共鸣,那么他的艺术表现力就会有局限性,所以训练好胸腔共鸣也是一个歌手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办法是:发声时,咽喉部要有打哈欠状态,放松下巴、打开大牙自然下垂,声音从腰腹部从到胸腔引起振动,同时把一部分声音传送到“面罩”和头腔引起共振。松弛、自然振动是胸腔共鸣练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把“压”声音当作胸腔共鸣。

三、声源机能训练方法的借鉴

在世界嗓音学领域,经过嗓音科学的研究、教学和演唱实践得出结论,用缩短和闭紧声带的方法才是科学用嗓的方法,而这种发声方法,对于绝大多数的演唱者来说是要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完全掌握。只有加强声带肌的紧闭和收缩能力,才能获得声音的耐力和演唱高音的能力。演唱中的高声区是一首歌曲中最高潮、最有情绪的部分,唱好高声区能使整个歌曲的诠释增添精彩。因此,具有质量的高音是一个歌唱者必须要掌握的技术。当然,好的高音也必须建立在唱好中、低声区的基础之上的。

在演唱藏族歌曲的高声区时,歌唱的整个状态要更加兴奋、积极。原则上是随着音高的往上,下巴要尽量松弛,尤其在演唱藏族传统歌曲时,小舌头虽然要提起如半打哈欠,使喉咙打开,但一定要适度,千万不能为了获得好的声音而丧失了风格。演唱藏族歌曲时喉头不能 随音高往上移动,要稳定在一个适中的位置(西洋唱法强调喉头往下),所有这些状态都必须要有来自腰腹气息的坚定支持。在大多数唱法里高声区的训练是一个难点。因此,在众多唱法里相互吸收和借鉴一些训练声音(高音)的手段是可行的,但借鉴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个方法。

对于男高音,“关闭”唱法是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技法,它是男声在唱高音时,在换声区运用的一种技巧。所谓“关闭”技巧是从声源的局部关闭,使得声音获得演唱高音的“道路”。关闭的目的是把中、高音区正确统一起来,是发声器官的为适应高的声区而做出的调整。“关闭”技法虽然是训练高音技术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演唱藏族歌曲时,“关闭”技法一定要在腔体适度打开的基础上运用,口咽腔不能开的过大,否则会因声音的“掩盖”而严重影响歌曲的风格、韵味。“发声技术、技巧是为表达感情,达到艺术表现目的而使用的工具,使用哪些技术、技巧,以及如何使用完全是由艺术表现的需要决定的。不能恰当的处理两者的关系,就会产生两种极端的结果。没有技术,只有艺术的创造意图,根本达不到艺术的目的。只有技术,我们听到的发声的机器,毫无共鸣和美感”1

总之,对发声器官的训练是为了拥有更好的音质、可高可低的音域、强弱可控的音量、丰富的色彩表现能力,这一切都要在气息的支持、喉咙适度打开、喉头稳定,声音的均匀、连贯、有力,换声区无明显痕迹的前提下得以实现。但是技术不是艺术,艺术需要技术来加以保证,声乐作为艺术,最终的目的是艺术的表现。只有当技巧性和艺术性两者辨证统一,才是声乐艺术最终的目的。

注释:

1.范晓峰著.《声乐美学导论》233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