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郭 莎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7)
非遗保护 利在千秋
——读田青先生著作谈非遗保护心得
郭 莎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7)
田青先生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他一直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多年来一直为此事奔走呐喊。他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保护、保存比发展更为重要,一定要慎言“发展”。通过本文,笔者将谈一点拜读过田老师论著后的心得体会以及笔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拙见。
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田青;民族文化
近期笔者看了田青老师的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论文以及著作,并有幸聆听到田先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多次讲座,令我感触颇深。
田老师说,现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在逐渐消失,人们的文化观念也逐渐在淡化,非遗传承最大的问题是人心!有人觉得,非物质文化离我们很远,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也不是我们的义务。殊不知,如果我们依照这样的心态对待这些文化的话,也许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们当今即将消失的、正在发展的,甚至是还在流行的文化,都将会成为那个时代的“遗产”。今天,当我们的社会正以令人炫目的速度争先进入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社会的时候,我们民间艺术的处境正面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个乐种、一座古建筑永远的消失了。因此,我们不能将这么艰巨的任务全部都担负在少数几个非遗保护工作者身上。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为非遗的保护做些什么,因为这是我们全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田先生曾在其文章《〈山村•山鼓•山歌〉序 我们只有一个爷爷》中提到“在传统文化的领域里,先谈抢救、先谈保护,不要盲目谈发展。”他认为,非遗保护的首要任务是抢救,只有保护下来才有资格再谈发展。笔者则认为,“发展”一词可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加入创新的元素,使传统文化去粗留精,从而更好的发展下去;二是将传统文化广泛的流传至各地,扩大其传播范围,而不是局限的让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地区封闭式的传承自己的文化。田老师所说的“盲目的发展”大概是指第一种纵向的发展。但笔者以为,第二种“发展”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至少可以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们减轻一些负担的同时,让各地区的人们在文化上都有很好的交流。黄翔鹏先生曾经说,文化应该是历史的“火车头”,而非“博物馆”。黄先生之所以用“火车头”来比喻文化,无疑是希望文化要始终带动着历史向前走,而不能固步自封。
山西左权县石匣乡红都村的羊倌石占明是被田先生发现并挖掘出的“千里马”,因其演唱技巧高超,音域宽广、高亢嘹亮、民族韵味浓郁,成为当地有名的民俗演唱歌手。石占明是在登台前2个月才被评为专业演员的,而随着名誉的到来,他在陕西当地所获得的“优惠政策”也让旁人羡煞不已。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学习民歌的热潮。看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照这样的学习速度发展下去,到最后会不会造成一种结果——唱得好的、唱得不好的都可以向后学者传授民歌呢?大家标榜这些被“伯乐”发现的人,向他们学习民歌,其目的何在?为名?为利?而真正能拍着胸脯,像田先生一样不遗余力地为非遗保护贡献力量的人又能有多少呢?有句俗话说得好,“现在的人,学到一点皮毛就急着拿出去卖钱”。就像田老师说的,非遗保护的困难在于起步晚、速度快、成效大、问题多。出现这些问题,不禁会让人担心,非遗的保护工作会不会又要重蹈了当年“大跃进”覆辙呢?不过,让我们欣慰的是,在这样一个物质化、市场化的社会中,还是有一些淳朴的人心甘情愿地、不惜一切地保留他们自有的原生态的文化。就像维吾尔族的歌者、舞者们一样,只要听到音乐响起,没有人会在乎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他们都会尽情的忘我的表演,而这才是真实的表演。只有自然流露出来的才是真情实感,这也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非物质文化”。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田老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后所引发的感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建设性破坏”,无论其强度还是广度,不但远远超过建国初期的那次冲击,甚至远远超过臭名昭著的“文革”十年。“文革”中红卫兵“破四旧”,是暴力的、是短期的、是来自文化外部的、是跟民心相悖的。那个时候,只要有可能,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和知识分子都会自发地、自愿地尽量保护这些东西。实际上,传统文化在被暴力破坏时尚可挽救,但当它被整个民族、整个社会都视为“落后”而急于摆脱的时候,才真正面临釜底抽薪式的最大的危机。其实,对传统文化最可怕的颠覆是民众对自己文化的疏忽、遗忘与背弃,是民众审美观和娱乐方式在电视等主流媒体的狂轰滥炸下的巨大变化。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作,而在这个物质极度丰盈的社会中,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一切。这对于非遗保护的工作来说,无疑又增加了一道难以攻克的关卡。我们作为当下非遗保护工作者的接班人也应该准备将传承工作付诸行动了。我觉得,我们目前应该做到如下两点:第一,我们要告诉现在的非遗传承者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哪里,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自己所担负的重任。在给予他们相应的物质及精神利益的同时,也应提醒他们不要做见利忘义的人,要踏踏实实地为非遗的保护工作负起责任。第二,我们要让传统文化进驻各大院校,就像南音在福建地区的普及一样,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有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感。同时,要培养教师的教学素质,不能只是机械地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关键是要让学生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只有教师的观念提升了,才会带动学生的观念。我认为,像这样里应外合,边继承边保护,将民间艺术与大众文化接通起来,非遗的保护工作才会更有意义,更有成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