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亚平(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广局文工团 河北承德 068450)
舞蹈,是创作的艺术,舞蹈,是表演的艺术,是创作培育表演,表演完美创作的艺术。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是通过不同的舞蹈编排,结合灯光服装道具的运用,向观众表述着特定的生活内涵,抒发舞蹈演员起伏跌宕的感情世界,让观众在欣赏中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思想意识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的艺术熏陶,所以我认为舞蹈是创作与表演的完美结合,在二十年的舞蹈编创与表演经验中,我发现舞蹈有以下几个特质:
我国当代著名舞蹈艺术家贡作光这样认为:“舞蹈是不能离开音乐的,舞蹈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情感的组合,它是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长短、节拍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中进行的。”音乐素质对于舞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拿到一个舞蹈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根据音乐旋律、节拍、节奏判断适合做什么样的动作,以音乐结构来进行舞蹈形象的构思,然后再去编动作,编组合。著名芭蕾舞舞剧《黄河》的编导陈泽美女士,就充分抓住了音乐动机,尝试用芭蕾舞和民族舞蹈相结合的形式,让丰富的舞蹈语汇和生动的舞台场面相辉映,来表现《黄河》的主题。在震撼人心的旋律声中,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与汹涌澎湃的黄河之中。这是一部舞蹈编创与音乐作品结合的完美之作,经典之作。
舞台上的艺术表演是一个虚拟的真实,虚拟的生活景象。不管演员做什么动作,实质大体一样。人们用具象的形体动作来表演,塑造和展示抽象的事物。演员只有完全投入舞蹈当中,理解动作要领,对舞蹈的整体风格进行合理拿捏,把握分寸,揣摩角色特点,才能做到,它是舞蹈演员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演员在舞台表演时,就为观众构建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这种特定的想象,是在有知识经验和表象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表象,它使人们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而这些正是审美经验的基础。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需要演员借助肢体语言来传递、释放、宣泄一种情感,与观众心灵沟通,并达到思想情感的共鸣。同时艺术表现又需要能力,没有较强的能力,就会力不从心,看似激情满怀,四肢却不听使唤,这样就极大的阻碍了作品的表现,失去艺术的自然美。对于从事何种艺术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艺术修养再好,对作品情感理解再透,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无法把作品应有的内容意境表现出来。技术的功底直接影响艺术水平的高低,而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修养才能充分发挥技巧的作用和艺术感染力。在舞台上如果要表现一棵树,我们不可能让观众看到一棵真实的大树,那样未免有些拙劣。然而能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跳出一棵树来,让观众去想象,去感受,才是舞蹈演员表演的最高境界。想象发生在观众的感受中,但这是由于舞蹈表演而引起的,是那些模拟树的各种形态的舞蹈动作表演引起了观众的联想。通过不断地训练及舞台实践经验的积累,深深地体会到从事舞蹈表演是需要经过“收紧——放松”这样一个过程的。而这一过程,也正是舞者自身的素质与表现力能否得到质的转变与提高的重要过程。运用顺畅地、有节律地呼吸,将呼吸从生理的需求上升为心理的支配与运用,能够有效地柔软躯体,令舞者的动姿点、线兼顾,有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并可根据作品情节发展的需要,控制或推动情绪变化,达到内与外、心与形、气与身的高度统一,形神兼备,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
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舞蹈是通过寻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练、最动人、最优美之处,进行加工、创造,从而提炼出来舞蹈形象。在精美的舞蹈艺术构思中,把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统一和融合起来,促使塑造的形象舞蹈化,从而唤起观众的心灵感应,唤醒人们沉睡的的情感世界。打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心的矛盾冲突,继而刻画出深入人心的舞蹈形象。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上台前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把自己融入到所要饰演的角色中去,带着感情出场,而不是出场后再慢慢进入角色。能够舞出让人回味的舞韵,发人深思,这才是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最佳的演艺境界。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强调了“情”在舞蹈中的特性,“情”是思想,是思想反映在节奏之中的动作,舞蹈就是把思想情感通过动作节奏表现出来,无论是发自内心不可遏制的激情与冲动,还那些曼妙的舞姿、飘逸的气韵,都充满着生命的情感,是生命的一种体验。舞蹈动作只有具有了饱满情感的时候才能充分的体现出自我,完美演绎舞蹈内涵的同时,舞出舞蹈作品所要反映的的精神面貌。
舞蹈艺术语言和一般的普通语言一样,作为一种符号标志,它一个或者几个的符号标志,而是全社会的符号标志。每一个民族的舞蹈语言,比如我们满族的“萨满舞”,维吾尔族的“赛纳姆”,回族的“汤瓶舞”,蒙古族的“安代舞”,藏族的“弦子舞”,土家族的“巴山舞”等等,这些舞蹈中的语言,都是他们整个民族的舞蹈艺术语言。 舞蹈艺术语言不仅继承传统,而且为了适应时代的精神风貌,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使舞蹈语言文化获得新的发展。如我们近年来所看到的振奋人心的“安塞腰鼓”“威风锣鼓”等,就是在民间舞蹈文化基础上,推陈出的新的产物。每个民族,每个地方的舞蹈艺术,它们的舞蹈艺术语言,都会因时代的不同,其语言的形式、风格、技巧等也都在变化,因而也都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别。语言表现出很强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如土家族的“跳丧舞”和“巴山舞”;陕西的“腰鼓舞”和“安塞腰鼓”等,它们之间都是同源舞种,都属于鼓舞的一种,但因时代的变化,它们之间的文化内含,语言的风格,形式和技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典舞,如果从汉代说起,至唐、宋、元、明、清,到现在的戏曲舞蹈,民族古典舞蹈,其语言和语汇等各方面,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西方的古典芭蕾舞和现代芭蕾舞也是如此,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区别。至于从廿世纪开始流行的现代舞蹈,它们的舞蹈语言与语汇就更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舞蹈语言风格就各有特色。单就律动来说,如土家族“跳丧舞”中两膝蹲深,双膝上下颤动,摇身、摆胯、摆手,胯、肩、手顺动同步等;藏族舞蹈中肩的绕摆,手的撩袖,胯部的下坐,弓腰曲背,膝部的屈伸颤动,脚的前后点步、退踏和旋转等;蒙古族舞蹈语言的提压腕和划圆律动;汉族秧歌中的扭与崴律动等等。各民族舞蹈语言的特色,都是他们长期形成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文化修养、审美态度等各方面,共同凝聚而成的。概括起来说就是,舞蹈的律动和身韵等,就相当于语音;造型、舞姿和技艺等,就相当于修辞;而律动造型、舞姿等的连结方法和规律,就相当于语法,这几项共同构成了舞蹈的艺术语言。每个民族特有的舞蹈语言给其文化艺术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力,展现了舞蹈作品浓郁的民族特色魅力。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技巧是一种表现手段。技巧动作本身并不具备表现人类情感与社会生活的作用,它是舞蹈的一个润色品,一个辅助工具而已。和许多艺术家观点一致,我觉得舞蹈表演的最高技巧就是无技巧。舞蹈技巧训练的最终目的不是在舞台之上单纯的从事技巧表演,而是要将技巧与舞蹈作品本身所反映的情感融为一体,化解技巧使之完全融入到我们的舞蹈作品之中,把我们的肢体语言真正变成舞蹈语汇,舞蹈技巧的运用才有价值。同时在表演中运用现代高科技的音响灯光和LED背景,为舞蹈营造出唯美的意境,舞蹈演员再通过准确把握动作的分寸,将内在的东西外在化,收放自如,适当控制,使表演的情绪自然的展现给观众,给观众以视觉上的享受,心灵上的震撼。从以上舞蹈的四点特质来看,舞蹈是创作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