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至情至性,真爱永恒——杜丽娘性格特征分析

时间:2024-05-04

韦 馨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6)

一、情感流露、初步觉醒

杜丽娘出身于典型封建士大夫家庭,她身上赋有浓重的封建礼教,出身名门闺秀和深受严格封建礼教教育规定她理应成为一位三从四德、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身为宦官小姐,她是一个标准的淑女形象:才貌端妍、美丽热情、心地善良、聪慧过人、文静柔顺、知书达礼,熟读四书五经,摹卫夫人书法可以以假乱真。作为父母的掌上明珠,新春时节跪着给父亲敬酒祝寿,可见她孝敬父母,循规蹈矩,为父母之命而从之,自小深受封建礼教的禁锢和亵渎。作为一名女学生,她一见面就提出要为师娘绣双寿鞋,可见她乖巧懂事,女红精湛过人。她对陈先生“依注解书”的授课方法感到不满,对事物的看法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自主性强,敢于对老师提出质疑。她认为《诗经·关雎》并非歌颂后妃之德,而是一曲恋歌,是对浪漫结对的青年男女的礼赞。她与春香闹学,反映出她纯真可爱、顽皮任性的一面,表面上看似对老师心服口服,恭敬无比,实则是心有怨气,对老师管教监督深感不满,对春香过分闹学表面上看似发怒,实则心中为她捉弄老师而窃喜,可见她胆识过人,闹学手段也颇显高明。趁着父亲大人下乡劝农的机会,她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梳妆打扮,鼓起勇气,跨出了非礼的第一步,偷偷溜出闺房私自游园。面对着满园春色、姹紫嫣红、良辰美景,她却无暇赏及,她联想到自己深守空闺,与世隔绝,眼看时光流逝,青春不在的悲苦命运,惆怅委屈、伤感情怀如江潮般交织萦绕在心头,使得内心思潮翻腾不已,既是处于青春期少女怀春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出她性格惆怅、忧郁伤怀的一面,反映了杜丽娘的思想意识初步觉醒。

二、游园惊梦、含恨而死

游园之后,大自然的明媚春光助长了她的觉醒,惊醒了杜丽娘强烈的生命意识,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使她发现进而挖掘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价值,走上了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现实使她的情感痛楚无法得到排遣,她不满于自己的处境,却找不到造成这种痛苦的根源;她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出路。她只能将它寄托在梦幻之中,经由花神的指点,她得到了梦中情人柳梦梅的及时爱抚,与梦中情人幽会,那种怜香惜玉的爱情,半推半就的腼腆,刻骨铭心的欢愉,使得郁积在杜丽娘心中的热情顿时爆发,唤起了她热爱青春、追求爱情、幸福自由、反抗现实的渴望。她由一个唯唯诺诺的千金小姐成为一个敢于为爱献身的烈女子。她大胆坚定、一见钟情,然而梦中之景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得她心摇神荡,消极忧郁,病体不支,相思成疾。梦醒之后,她脑里只残留下空洞回忆,母亲的絮叨,更使得她感到梦醒后的无路可走,前途渺茫,悲哀痛苦,寂寞压抑,感情无处寄托,无处宣泄,最终导致她因情感饥渴而亡,付出生命的代价,病死于寻梦觅爱的徒然渴望之中,抱着遗恨离开人世。这反映出封建势力的强大与不可抗拒,也显示出个人力量的渺小,在封建时代,她所作的只能是那样的徒然的抗争,她的现实反抗结局也只能是含恨而死,游园惊梦之后杜丽娘的性格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至情至性、执着追求

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为情而死,为爱献身,意志坚强、不屈不挠、至死不渝的追求爱情的执着,她对“情”的追求都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她面对阎罗王判官时敢于据理力争,即使沦为鬼魅依然对着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许,绝不变心,她要求柳梦梅为她掘坟,最终历经险阻,为爱复活,为理想复活,在现实中与柳梦梅结为夫妇,杜丽娘不懈追求爱情的精神得以升华。

但是复活后的杜丽娘也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她还是想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完成她和柳梦梅的婚姻。她要柳梦梅去探望父亲,鼓励丈夫考取功名,期望取得父亲同意并承认她们婚姻。然而面对自己和穷书生柳梦梅的爱情得不到父亲的认可,面对父亲处处压制状元夫君的淫威和百般刁难,杜丽娘还是勇于捍卫自己的爱情,历经劫难最终得以团圆胜利。她在朝廷上情深一叙,慷慨陈词,勇敢地为自己的爱情辩护,把一部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述得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连皇帝也为之惊叹感动,亲自赐婚,最终得以圆满结局,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得到再一次升华。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对杜丽娘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富有层次性和发展性。游园之前,生活给予她的感受只是“剪不断,理还乱”;游园之时,经受大自然的洗礼,她恍惚迷离的愁绪才日趋清晰;游园惊梦时,她彻底明白自己所向往追求的原来是异性爱情;游园梦醒后,一切化为乌有,她郁郁成疾;而死后,她变成了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总之,杜丽娘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合乎情理。

四、结语

《牡丹亭》通过塑造杜丽娘强烈地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自由的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压迫,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小青.《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J].文学界,2012(10).

[3]陈蓉.试论杜丽娘的“至情”形象[J].大众文艺,2010(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