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罗起联 (河池学院 广西宜州 546300)
教育部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美术作品的美学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美学思想的启发和熏陶,以此来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欣赏来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生活的审美感知的能力,在欣赏过程中,用美的对象和美的情境来感染学生,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美、感受美、发现美和实践美,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教养,并主动地去热爱美、创造美,这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长期面临的课题。
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两个方面。审美感受能力是指人的视听感受器官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它包括对对象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意义的感知,要求观其形而见其神,听其声而动其情,从情感起伏变化中体会到对象的深刻内涵。审美活动需要以美的感知作为出发点,因为它是萌发美感的基础。美感的敏锐程度,直接影响到审美的深度和广度,在美术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美的认识和识别,一是对美的欣赏。审美创造能力是指人们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在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进行自由创造的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美术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人在审美过程中,处于一种最自由的状态,个性得到最彻底的解放,想象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审美给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和谐的环境,因此良好的美术教学活动被公认为有助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越高,越容易进入想象和创造的佳境,人的综合素质也就因此而得到提升。
美术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改变人的视觉态度,培养人的视觉感受能力,从而培养出审美的视知觉。在现实生活中,美的形态极富复杂多样,加上个人的性格和志趣的不同,致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常常出现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或以美为丑的误差,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因此提高审美能力对于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审美标准就美术而言主要是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评判的标准,通过长期地、有标准地评判,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自然美,从美术的角度来说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象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还有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本身都属于自然美。这种美是自然界本来的面貌,是没有经过人为加工的美。大自然美形形色色的物象是自然生长或自然运动的结果,是经过优胜劣汰而留下的产物,显示出最自然、最原始、最朴素的美,所谓“鬼斧神工”正是这种自然力的表现。艺术家常常从自然美中找到创作灵感,可以说自然美是艺术美的源泉,观赏自然风光和对景写生就是人们从自然美中提取艺术元素的有效途径。绝大多数自然物象都带有美的特质,但是自然美毕竟是自发的,因此它是分散的,不完全和谐的,存在美与丑共存的局面。我们面对自然美要有辩证的审美观点,一分为二地对待。教学中引导要学生运用审美直觉与美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自然美进行正确地评价,避免出现自然皆美或自然皆不美的片面审美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自然美的本质。
社会美 是美的形态之一。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以及人类精神、行为的美。社会美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美的内涵丰富,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行与修养。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美、勤劳朴素的美。社会美具体表现在人们改造自然、战胜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劳动成果上,包括劳动工具、生活用具、建筑物等。由于人类在创造社会美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自然美的因素,加上人类自身所具有的一定的审美天赋,因此创造出来的许多产物带有美的价值,为人类增添了众多的美的形态,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美术奇观。例如罗马建筑、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等。但是社会美毕竟不是艺术美,它的产生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功用。因此美的特性也是不够集中的,同样存在不完整、不完美的现象。
1.艺术美的思想性
好的作品必须具有健康的主题思想。真正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有意所为,画家笔下的每一个形象和每一块色彩都具有内在的感情和意趣,体现着对某种理想的追求和表达。作品中的感情越真切,就越能够打动人,表现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健康向上,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最能引起观众广泛的共鸣,属于思想美;表现颓废意识的作品,就根本不能谈得上是美术作品,也就没有什么美感可言。思想美还包括艺术思想的美,即带有哲学哲理,反映辩证唯物宇宙观的艺术构思,例如自然界的丰富与博大,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2.艺术美的视觉性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真正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这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有视觉的冲击力和吸引力,第一眼就能引起观众的注意,进一步观赏时能使人获得舒适、和谐的视觉感受,以及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享受。作品的造型和色彩的美是构成视觉审美内容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愈有个性,愈接近美学原理,审美的价值就越高。因此,神形兼备、形色俱佳、张力无限、节奏和韵律美等都是好的艺术作品审美视觉上的评价标准。艺术作品的视觉性实际上就是作品形式美诸方面共同作用的总和,因此在审美过程中要对可视因素进行全面的审视,避免以偏概全,一美遮百丑的片面的审美观点。
3.艺术美的典型性
艺术来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具有典型的意义。拉斐尔画林泉女神《迦拉丹》,找了许多模特儿都不满意,慨叹意大利的美女太少,于是只好按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来画,将分散在不同人身上的美的脸庞、美的胳膊、美的腰肢组合在一个人身上。这就是艺术创作中的典型性。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时要分析和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区别于自然形象和社会形象,艺术色彩区别于自然色彩和社会色彩,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典型性的艺术审美感受。
美术课堂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主阵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研究每一个美术课型,每一节美术教学环节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美术欣赏课教学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审美机会,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形象储存。可以开展专题欣赏,也可以通过绘画、工艺、设计等课程进行随堂欣赏。此外,还可以举办美术作品展览,通过展示师生的作品,为学生提供欣赏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网络资源使学生接触大量的古今中外各型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包括自然风光),使学生认识到美是丰富多样的。通过增加审美活动,充实审美内容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诱发他们的审美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审美规律,多留给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机会,先让学生看,再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感悟和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和组织讨论讨论,引导学生去体验、思考和评判美术作品以及自然现象的美,然后教师才进行总结。如果教学顺序不当,学生的审美机会就会被丧失在教师包办式的讲解之中。这样的欣赏,即使内容和次数再多,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绘画课教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绘画知识教学和绘画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另一方面是通过绘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绘画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实施,除了专门的名家绘画作品欣赏之外,不要过多地脱离绘画活动本身而把绘画课变成欣赏课。临摹课要引导学生分析所临摹作品的艺术美,包括作品的风格流派,艺术特征,构成美的各种要素,画面的整体感和协调感等等。写生课要组织学生分析和感受写生对象的美感,同样也是引导学生分析构成美的各种要素,体会点线面、黑白灰、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协调等美感。在色彩绘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学会欣赏艺术色彩,通过对比分析感受艺术色彩和谐的美,在绘画实践中认识色彩关系,掌握色彩搭配的规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整体的观察方法和对比的观察方法,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创作课要让学生通过创意讨论、汇报和实践,感受创作的乐趣和创新的成就感,学会用美学观点来评判别人的创作。绘画结束时要通过开展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和评判,这样的教学能使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获得双丰收。
设计课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设计课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设计作品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设计的综合素质。在设计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探究设计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利用材料特性,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形成初步的艺术设计意识。通过设计课的学习,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要启发学生学会美化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设计课教学不能为设计而设计,为制作而制作,要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设计的乐趣,感受别人和自己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的美感。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与生活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不断扩充美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拼贴设计时,向学生展示教师的拼贴作品和各式各样的拼贴材料,让学生欣赏和体验拼贴的妙处和材质的美感,诱导学生用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思路去思考拼贴的设计,寻找具有艺术性(质地、色彩、点、线、面)、环保性的材料。知道什么样的材质适合表现什么样的主题,材料质地的软硬不同,材质表面的光滑和粗糙程度不同,都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材料色彩是丰富的,但如果色彩搭配不当,再美的色彩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引导学生感受艺术色彩的魅力,认识色彩搭配的规律,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审美能力。点、线、面结合是一个最基本的艺术语言,无论绘画还是设计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元素,欣赏中要通过作品的对比分析来让学生感受和认识点、线、面结合的美感和规律。
设计课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设计创意,包括主题、造型、材料等,围绕实用性与艺术性说明构思及其理由,重点说明如何体现艺术美感。学生在听汇报的过程中除了得到创意的启发,还会得到审美的教育。其次要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参观未完成的,有价值的设计制作半成品,以达到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要开展学生作品展评教学环节,在对课堂作业的展示和评论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的内容虽然很广泛,但其中的审美教育是最基础,最本质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倡导美术是具有人文性质的艺术课程,它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与审美情趣,使学生对美术终生都感兴趣,把美术修养作为学生终生必备的素养去培养。美术教师要切实遵循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开辟各种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各类课型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材所创设的艺术氛围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通过普及审美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以此来促进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
[1]郭城.张景兰.教学审美化原理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9).
[2]吴红梅.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08).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闫海珍.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 (08) .
[5]区穗玲.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J].才智,2011(02).
[6]吴家海.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J] .新课程(教研),2010 (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