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高校与地方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之初探

时间:2024-05-04

闫子乐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重庆 408000)

舞蹈,从其史初就具有用肢体传播各种信息以及丰富的情感寓意。然现今的舞蹈作品似乎更多的走向了所谓的高雅和高阶文化的行列,但让舞蹈艺术走向平民,走向大众以及地方社区,去传播文化,塑造和谐才是现今舞蹈的更重要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因此发现和探索一条让舞蹈走向地方社区,走向大众的新路子,才是现今大众舞蹈艺术文化急需的发展途径和方向。

一、地方文化并不匮乏,只是受到主流文化的引导过盛

当代舞坛,大量的优秀舞蹈作品孕育而生,例如舞剧《千手观音》《大梦敦煌》《云南印象》《解放》《红楼梦》等。但现今的主流舞蹈文化似乎就停留在古典、黄土文化,京文化以及少数名族文化等,很少发掘地方文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很多人没有看到,那些优秀的作品和导演也是在努力地挖掘地方文化,使得地方文化变成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贸然跟风,流行什么文化,就变什么舞蹈,恰恰失去了一个编导的该有的责任与信念。很多编导很觉得无奈,认为主流文化才能吸引评委和观众,而放弃了地方文化素材,更忽略了就在身边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的文化发掘,致使地方文化萧条,地方性舞蹈匮乏。那么这样就失去了舞蹈在地方社会功能的作用,对于普通大众以及地方社区观众来说就成了为了艺术而艺术的“鸡肋”。比如,西南片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巴蜀文化,土家文化,以及川江文化和码头文化等地方性的优秀且厚重的文化背景,但有些高校却放弃了本地方的特色文化,研究某北方名族舞蹈,将作品以及毕业生强硬的宣传给地方,使其大多的地方观众与地方大众,只是看其“热闹”,却摸不清“门道”。

当然,在发掘地方文化上也有好的作品可溯,同样在西南,在重庆第二届舞蹈比赛中《川江》就是一个以川江文化为根基,创作的一个具有时代性代表意义的舞蹈。不但贴近重庆人民生活,更是体现了重庆人民的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精神,每次演出,在场的观众无论从文化人到普通平民都是掌声雷鸣,尤其是那些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川江纤夫生活的老者更是热泪盈眶。这个作品没有追随主流文化的倾向,而是将舞蹈的根本立足于地方,追求小众文化,让舞蹈为地方服务,成为地方群众文化的一个符号,一种群众生活的舞台艺术展现,这就是一个好作品的地方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价值。

二、保护舞蹈的原生态,就是保护文化遗产

当代的舞坛把舞蹈现代化,在民族民间舞中加入西方现代舞蹈的元素,破坏了舞蹈的原生体态,认为这样就可以达到全新的视觉感受,也能更强烈的表达现代的思想情感。当然我并不反对这样的试探性的创新,因为这样确实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舞”。但是这样的引导却破坏了地方编导具有原生态编创的欲望,改用所谓“当代”的套路,这更使得本来抽象的舞蹈艺术更加抽象,使得观众对舞蹈理解更加困难。原生态舞蹈本来就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和劳作中得到灵感创作出来的最美丽、最朴实的舞蹈语汇凝炼而成,这样的舞蹈汇聚了具有地方文化和地方生态的一切要素和审美价值观,这样的舞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舞蹈。很多编导和老师就会担心这样的群众艺术是不能搬上舞台和不能表现现今人们快节奏的艺术生活的,那么也有好的作品可以代表。比如,《云南印象》《藏迷》等诸多杨丽萍老师的作品。她运用了多数民族与地方原生态的作品集合,甚至演员都是土著农民,运用原始的打击乐器,表现原住民的生活娱乐状态,以舞台舞蹈艺术的方式,勾勒出古朴文化的场景再现,让人感受民族艺术和地方文化的魅力,使人感受到了地方文化与大众舞蹈的力量,让人关注地方文化,保护地方文化,发掘出地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舞种以及文化符号,不加以修饰,使得观众内心震撼。还有上述所谈到的《川江》也是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了被誉为“东方伏尔加船夫曲”的“川江号子”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这些就是一个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保护原生态舞蹈,保护文化遗产的优秀例子。

三、地方高校、文化单位与地方文化舞蹈发现的关系

现今舞蹈专业在各大院校新兴开设,全国每年毕业的舞蹈人才数以万计,但是大量的舞蹈人才毕业后选择的出路却是专业舞蹈团体,业余少儿舞蹈学校,乃至业余舞蹈团体,只有极少部分选择群众文化艺术行业,就算选择了地方群众文化艺术行业,很多也是为了“铁饭碗”,随之操办起了自己的“赚钱之道”。导致现今的地方舞蹈文化匮乏,甚至有些地方舞蹈概念混淆,更有甚者以讹传讹,误导舞蹈文化发展。

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团体改革的步伐,很多地方院团都由事业体制改制为企业单位,这无疑给现今不太景气的地方文化团体雪上加霜。资金链的断接,人员的去留问题,都是改制后需要更近一步去探讨和解决的。有些地方院团的编导,为了生计为当地单位企业做“快餐舞蹈”。无疑是给本来需要创作的地方群众文化舞蹈雪上加霜。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艺术团体为了效益,演出一些“三俗”的舞蹈作品,为了争取演出场次,放低门槛,在一些娱乐场所参与演出,文化剧院,变成江湖勾栏,这不但让大众误解舞蹈文化发展,更是使得群众文化难以发展和普及。

但在很多地方高校和地方文化机构的努力和合作下,也产生了诸多好的地方性文化艺术作品。毕竟中国舞蹈发现到今天已经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例如,长江师范学院与重庆市涪陵区歌舞剧团合作的《飘香•涪陵记忆》就是很个很好的例子。这个作品利用涪陵区的榨菜为文化背景,以小投资,做大文化的理念。导演深刻认识到涪陵榨菜手工工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性与挖掘的必要性。在舞蹈语汇与舞台舞蹈艺术的创作中,大量使用地方性舞蹈特色语汇与真实的物美道具,使舞台再现非机械时代的传统榨菜工艺流程与场景,让参与编导、演员与学生深刻认识地方文化的优势与特点,加强服务地方文化和地方社区的意识。地方文化单位,为保留精品剧目,大量吸收招聘参演大学毕业生,使得文化单位效益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高。这样的校地合作的文化项目,不仅保护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校地双赢的新的思考,无非是一条双赢双收的新途径。

四、地方高校的文化传承,无非是给地方文化新契机

高校是创造与传播文化的媒介,因高校在校生结构丰富,文化传播广泛,同时凝聚地方文化与地方人文精神,正是地方优秀文化与地域人文传播与传承最好的媒介和基地。

在文化传承上许多国内高校已经做出了很多喜人的佳绩,更是有许多高校舞蹈系科对于地方舞种与地方文化舞蹈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比如山西高校与中国著名舞蹈家张继刚合作的黄土文化,河北高校与地方合作对河北地秧歌的研究,东北高校对东北秧歌的保护与传承发展。这些无疑是给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地方舞蹈文化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动力与催化。并且这些都让这些优秀的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也就是保护了我国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促建了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的和谐社会。这些无疑都是给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以及地域文化与舞蹈的创新发现继承做出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在地方高校中,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加强校地合作,这些措施和理念对校地文化交流与合作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不但解决了高校中的文化研究经费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地方对于文化传承的人才问题。地方高校舞蹈专家与地方文化专家学者合作,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地方文化与地域舞蹈。在利用高校的丰富的学生构架与“教学”这一特殊传播收段,就能使地方文化舞蹈能够更好的传播出去,同时给地方带来的名誉与效益也是惊人的。让更多地域和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与地域舞蹈文化,致使能够有更多的地方或地域的舞蹈文化进入主流文化中,让所谓的现今的主流文化更加丰富,使得现今舞蹈界更加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