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审丑”愉悦趋势

时间:2024-05-04

王 丹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论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审丑”愉悦趋势

王 丹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审丑”是传统美学的一部分,但是20世纪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审丑”倾向。在现代竞争中,人们可以通过娱乐性的“审丑”排解压力获得愉悦,但是文化也陷入了低俗化发展。本文通过了解“审丑”的历史起源、发掘其在当代文化中的表现以及过分“审丑”导致的后果,使人们认识大众文化娱乐中“审丑”的利弊,从而建立正确的审美导向。

审丑;消费;娱乐;大众文化

我们都记得在《巴黎圣母院》中那个面容丑陋身体残疾的撞钟人加西莫多。他在充满黑色幽默的时刻出场。那是巴黎一年一度的愚人节,葛林里主持着市集里一场《愚人庆典》的狂歌会。在这场比赛中,赛制规定只有一条:谁长得最丑,谁就可以当选为今晚的愚人教皇。加西莫多是这场荒唐比赛的最终胜出者。而台下无数观众的欢呼也证明了审丑时代的来临。

一、“审丑”的历史变迁

鉴赏丑的事物古已有之,我们不妨看看阿多诺对艺术中丑的起源的解释“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该范畴或许是在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度时期出现的……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一般散布在忏悔的形式之中。”1由此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人的主观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将丑的事物当做自己民族的图腾加以敬畏和崇拜则明显带有某种神秘主义倾向。然而在近代,更多的艺术家通过在作品中描绘丑的事物来歌颂优美和崇高,通过否定生活的丑来肯定艺术的审美价值。即“生活丑不能激起人们的美感,但当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成为反面艺术典型就取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2

19世纪之后,西方工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从古老的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韦伯发现:理论的、伦理的和美学的知识从宗教的统一中分离出来,是西方文化的现代转变。这种分离意味着艺术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律领域。这种艺术的自律集中体现在对“纯粹性“的追求上,所以现代艺术走上了一条精英文化路线。现代社会的长足发展使城市可以容纳更多的市民。这时,社会便不仅需要只有贵族才能欣赏的高雅艺术,它还衍生出一种可以和高雅文化势均力敌的大众文化。“这就是说,现代社会出现了和传统社会俗民截然不同的大众,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已经消失,相似性或一致性已经成为主要特征,所以大众是‘平均的人’。”3很明显,这里的大众不再是贵族与平民分化的标志,他们在文化方面的追求是一致的,因而称之为“平均的人”。毫无疑问,大众文化对于“丑”和“审丑”已经与19世纪浪漫主义及其之前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单纯的“审丑”只是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而不再是具有颠覆性的通过反面艺术典型来造就审美价值的文化。

二、当代“审丑”的具体表现

随着近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也兴盛起来。比如,对于明星的商业化包装而带动了一系列(整容、时装、光盘、杂志、KTV)产业发展,也吸引了一大批影迷、歌迷。从2005年湖南卫视举办第一届超级女声以来,中国大众文化娱乐的商业包装似乎也走向了极端。李宇春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个人,当她的长相不符合大众日常的审美标准时,商业包装可以通过中性化的打扮来赢得歌迷的支持,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单以消费者的喜好决定一个行业的走向,这就可能导致文化产业的低俗化发展。也就是说,文化不再以自身是否符合高雅的标准来发展,而被消费者的爱好所控制。

从超级女声开始,到芙蓉姐姐、凤姐,各色人物充斥于电视节目和网络。芙蓉姐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最早出现于网络论坛,通过各种在常人眼中荒唐而滑稽的举动终于打入娱乐圈。紧随其后的凤姐也依靠强大的包装团队,制造出诸如征婚等各色事件以加强自身的知名度。这些人物类似行为艺术的举动似乎博得了大多数人的好感。

我们不仅注意到了这些人异常的出名之路,也注意到她们正在用传统标准上“丑”的因素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在大众叫喊着“雷人”的同时,却也为她们的成名投上宝贵的一票。芙蓉姐姐以各种古怪的身体举动占据了娱乐新闻的头版头条。这说明展示自身的“丑”也可以成为时尚领军人物。

而这些人在媒体力量的推动下,又何以占据了大众文化娱乐的主要阵地,也自然成为许多人需要思考的事情。这些本身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美”的标志的人物占据了媒介市场是否意味着“美”这个标准的多元化,抑或是消费者在现代社会的重压下所产生的一种“审丑”心理。

这让我们忧心重重,文化为商业娱乐所诱导,会不会导致人类审美的异化?齐美尔悲哀的告诉我们,一个“文化悲剧”的时代正在到来。在利益的驱使下,商品化的铜臭侵蚀了艺术的生命力,而艺术的自律也因为用外在的商品的尺度衡量早已丧失了原有的功能。

三、大众“审丑”的原因及过分“审丑”的后果

“审丑”的盛行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身上某些惯有的因素,而当代的“审丑”也不再停留于传统意义上的“审丑”,单纯的用“丑”来吸引人们的眼光早已颠覆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的用丑恶事物来衬托美好崇高的事物的原则。那么又是什么因素让大众产生了乐于“审丑”的心理?笔者以为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通过“审丑”来缓解压力。在21世纪到来之际,人们充满了对新世纪未知发展的忧虑。今天,没有一个不被物化的人,金钱使人们放弃了更多的精神追求而忙于现实的物欲世界。我们的科技水平提高了,但科学的推进使社会也越来越机械化、理性化。今天的医学可以确保人类寿命的延长,但是人们得抑郁症的概率也成倍增长。悲剧作为传统的审美范畴,虽然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深刻性,但是其自身因为缺少讽刺性和荒谬感使人们望而却步。喜剧却因为语言的误用和意义的反讽使“丑”呈现出来,消解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感。喜剧所遵循的“快乐原则”与弗洛依德笔下的本我欲望相关联,它符合了消费社会中大众趋于快感而回避痛苦的心理。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人的本我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精神苦痛,进而导致精神疾病。所以“审丑”这种看似畸形的娱乐方式,因为能将现实和欲望加以协调、平衡,可以让生存于复杂社会规则中的人们释放出痛苦,才赢得了大众的青睐。

(二)通过“审丑”来表达本我。儿童在符号认同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身份,获得性别意识和社会意识,同时通过学习社会规范,接受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规训。儿童长大成人后,他们不得不把自己最隐秘的本我压抑下去,而通过梦或幻想来满足。这正如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我们对我们的梦的意义总觉得含糊不清的话,那是因为夜间的环境使我们产生一些令自己羞愧的愿望;这些愿望我们必须对自己隐瞒,所以它们受到压抑,压入潜意识之中。”4通过一些人在公众面前展示“丑”,而使大部分人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即使他们不说出自己的秘密,也能通过“审丑”来发泄长久以来压抑于潜意识中的本我。比如凤姐在公众场合说些颠三倒四的话语引人发笑,使人们产生对于权威的颠覆感,使长久处于压抑下的非理性因素复活并获得快感。

毫无疑问,当代社会的“审丑”文化确实有其发展的根源。而精英/民粹、高雅/通俗的二元对立模式,仍然是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早年的精英文化对于大众文化的排斥便说明了二者不可调和之关系。而今,过分的崇拜大众文化使人开始思考其局限性问题。而“审丑”文化的泛滥,也会产生诸如以下方面的后果:

(一)为当代文化产业朝着利益的最大化单向度发展推波助澜。作品作为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自从被推向消费市场,便带上了商品的属性,成为人们的消费对象。高雅文化因为正统、严肃,不得不成为文化市场中竞争的弱者。而大众文化因为符合了人们追求享乐、追求肤浅和庸俗的需要而变成了主角。由此可见真正在文化市场上实现生产与消费价值转换的,是大众文化。在资本的驱使下,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出版业、传媒业、网络会更加关注通俗文化产业,导致低俗文化的膨胀与泛滥。而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的盈利行业,它更需要一种行业的自律来平衡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保证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不忘通过高雅艺术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当代的文化产业似乎丧失了这种自律性,走向了“低俗”化,“审丑”便是现今最突出的表现。

(二)导致人们越来越注重表层的快感,而失去了对自身更深刻的感悟与思考。对本能和欲望这些表面东西的追求,导致人们的文化活动没有了自由和创造性,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通俗读物,都是在机械的重复着一种模式,只为博得人们短暂的快乐,人们也只能在这种粗制滥造的游戏中狂欢,在表现出无可奈何的被动性与操纵性的同时,丧失了审视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艺术化得生存方式”变成了人们遥不可及的梦想。在消费时代,大众娱乐不可避免的麻醉着人们的灵魂,让人们沉浸在虚假的白日梦中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越来越远离了生命的本源,“审丑”文化兴起的原因也在于此。而这一点直接导致了雅文化的市场不景气,并从此陷入一蹶不振的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审丑”的盛行是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典型。作为大众审美文化的一种,“审丑”已经拥有了巨大的消费潜质。可以看出,衡量“美”的标准趋于多元化,“审丑”也早已成为一种时尚,通过丑来反思自身、反思社会并且获得愉悦,不失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但是当“审丑”变为一种盲目的追求快感时,它所产生的让人精神麻痹乃至消极的后果则十分可怕。所以“审丑”既有利也有弊,“丑”一旦泛滥则会阻碍人们去体验真正艺术化的生活,这是与我们提倡的“审美”相背离的。坚持“审丑”的适度原则,通过对“丑”的事物的否定来获得更崇高的精神体验,这也许是大众“审丑”文化最终极的意义。

注释:

1.阿多诺:《美学理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4~85页.

2.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5~196页.

3.周宪:《文化表征和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4.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出版社,2000年. 第62页.

[1]阿多诺:《美学理论》,[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胡经之:《文艺美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周宪:《文化表征和文化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M] 长春出版社,2000年

王丹(1988.4),女,甘肃平凉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