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映蓉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
音乐美学的追问
陈映蓉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
什么是“美”?艺术(音乐)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现今总是时常困扰着“后工业时代”的人们……
美;艺术;音乐
纵观中外音乐美学史,从孔子的“尽善尽美”到王国维的“境界”学说,从毕达哥拉斯的“美在和谐”到近现代主体间性基础上的音乐美学理论;这些纷繁的音乐美学思想无疑促进了艺术哲学的丰富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艺术实践受益匪浅,但同时我们的困惑仿佛也越来越多了:什么是“美”?艺术(音乐)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的确曾一度让我们陷入了深思。
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都在孜孜追求着幸福美好的人生。关于幸福,方登纳在《幸福论》那册书中所假设的定义是“幸福是人们希望永远不变的一种境界“。一般说来,人们通过科学,宗教,艺术这三种方式来把握世界。科学旨在求真,宗教意在为善,艺术则为致美。对于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来说,真善美是人所追求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心灵和谐的境界。真善美三者的有机统一,变构成了人们幸福美好人生的至高境界。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方式往往相互脱节,造成潜意识中的那种不完满的感觉,正是使人们陷入各自困惑的根源:若我们缺少了科学的求真精神,无疑就会产生知识的贫乏,以至于无从认识自身所处的这个世界;假如我们没有了宗教(道德)的教化力量,将会身处一个让人感到杂乱无章,自我迷失的社会;同样假如没有了艺术之美的滋润,我们的人生也定是索然无味的,当然也就谈不上是幸福美好的人生了。因此无论人们身处何种领域,这三种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都是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的;同时三者又相互渗透、相互有机地结合,构成了人们“在世”的生存方式。
源自希腊语的Aesthetics(美学)是关于感觉性学问的意思。1750年鲍姆加登以Aesthetics为题,意在创立一门专门研究人类感觉性认识的学科。然而后来人们都将感性范畴之一的“美”学取代了整个“感性学”,而现代学者大多把它界定为“研究那由‘美’或‘非美’发生的感觉情绪的学科”。若我们想要客观全面地认识美学,想要不至于被这这样的称谓所迷惑,就得认识到美学之“美”是包括其对立面“非美”在内的感觉统一体中的美。美与丑相对并相互依存,没有了丑的衬托,就不能鲜明地显示出美的光辉。
美是人们感性的完善,是我们所感受到的一种“存在”的完满。目前我国美学界一般认为美有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基本范畴。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科学美,技术美,艺术美,都是人们体会到的一种完满的“存在”,都要通过外化的物质材料或物质手段才能体现出来。由此我们可知:美是“通过自由创造活动,以怡人的物质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认”。美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形象性。黑格尔指出:“美只能在形象中现出,因为只有形象才是外在的显现”。美又总与真,善相统一,是与真、善相结合时人们所感受到的一种完满的感觉。在人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高尔基曾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无论在什么地方人们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哲学)美学表述着社会的审美观点体系,这些审美观点都能给人们以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启示。对于这个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哲学,人人都是必须的。美学对艺术实践具有着指示的意义;同时美学的发展又有赖于艺术的实践的总结。
“艺术”一词在希腊语中兼有着两种含义:1.美的作品,2.创造、技巧、技艺;“艺”,在古汉语中本义为“植”为“治”(《广雅•释估》)。艺术是赋予美以具体可感形象的一种创造。艺术的美是经艺术家提纯,凝练过的美。一般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手段来进行艺术创造。因此,艺术家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是艺术创作成功的关键所在。“神秘莫测”的音乐艺术也同样如此:音乐艺术是音乐艺术家通过其掌握的高超的音乐创作技巧,赋予他所感知的美以具体可感形象的一种创造。这里所指的美,与前文中所分析过的美并无根本上的区别。音乐创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音乐艺术家是否掌握高超的音乐创作技巧,是否具有对于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尽管各时期音乐风格不一,流派众多,但是翻开中西音乐史我们不难看出,整个人类的音乐创作技巧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及音乐艺术实践来实现;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我们可以敞开心扉,放飞自己的心灵尽情地去体会、去感悟。假如我们想要认识音乐、制造音乐,或许便可从这里出发了。
个人简介:
陈映蓉,女,江苏靖江人。现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