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美女”入馔记

时间:2024-05-04

吴正格

《离骚》中,屈原怀念楚怀王对他的信重,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以美人媲怀王——这是以君王比美人的典故。自西汉初,“美人”始为妃嫔之称,延至明朝。屈原说的“美人之迟暮”,后来也变成了“美女年高”的俗语。而美人在宫中是何官位?《新唐书·百官志》载:“美人四人,正三品,掌率女官脩祭祀、宾客之事。”本文记“四美女”入馔,不是这类美人,而是古今世人公认的绝代佳丽——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玉环)。

西施与“西施舌”

西施(西子),施姓,春秋末越国人。越王勾践败降于吴王夫差,卧薪尝胆图谋复仇,用大夫文种的“九术”之四“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依大夫范蠡计,在苧萝山(浙江诸暨南)选来卖柴女西施、郑旦,在宫中实习服侍之事三年,赂以夫差。西施尤受宠幸,夫差沉湎于她的美色,慵理国政,这成为后来越灭吴的重要因素。又因西施姿容卓然无匹,后世以为美女的代称。

关于西施乳,江南民间有则传说:吴王战胜勾践,得西施。某日,两人宴饮,厨人进奉雄性河豚精巢之馔,因其味美异常,夫差吃得高兴。西施未曾吃过,疑问何物,夫差遂拥她入怀,兴致作答:“此物美极,堪比佳人玉乳。”由此,河豚精巢被戏称为西施乳。

此传说不见经传。但《全宋诗》中有洪驹父诗云:“蒌蒿短短荻芽肥,正是河豚欲上时。甘美远胜西施乳,吴王当日未曾知。”这是将此传说给否认了。我想,先秦之人虽知食河豚,《山海经》中却记鱼市鱼(河豚)“食之杀人”。那时处理河豚的经验尚浅,食之风险则大,夫差还敢食其精巢?疑不足信。可是诗中又云河豚“远胜西施乳”,则又错认了。

用西施乳比喻美食,端见宋代。张耒笔记《明道杂志》记:“吴人以河豚腹中白腴呼为‘西施乳,鲜香滑嫩,状如奶酪,甘腴之至。”“白腴”即是雄性河豚的精巢,白嫩显突,似乳房,故喻为西施乳。雌性河豚的卵巢甚毒,可制药不可食用。西施乳被知味家视为珍品,苏东坡当为率例。他写《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腹腴”即是“白腴”,也就是西施乳;“烹腹腴”即是西施乳入馔。苏公有“吃河豚值得一死”之言,其实是吃西施乳。怎见得?清人周芝良有诗为证:“值那一死西施乳,当日坡仙要殉身。”苏公食此成勇士,馋得诸家亦争啖。宋人薛季宣,明人徐渭,清人朱彝尊、赵瑞侯、秦荣光等,皆有赞咏西施乳之诗。有者云,只要西施乳在,所有鱼鲜皆成丑女;有者云,不惜卖掉自己的新裤子,也得换来西施乳的美味:兹知西施乳为河豚之精华。

从史载看,起谓西施乳并以其入馔,兴于吴地。时今,江苏的江阴、扬中、靖江等地食肆,仍营此馔供客享飨。此乃苏厨擅制,我不敢操觚,倒是品味过的。十余年前,我在日本千叶的“宫廷之味酒楼”主厨期间,日籍外戚宫本大维在东京有名的“虎豚亭”料理店酬我,第一道馔就是“鲍汁西施乳”。此馔是“各吃”。浅蓝色长圆簋中,盘头点缀着胡姬花和洋香菜,两块西施乳并而居中,上浮淡黄色的鲍汁,这是中国菜的做法。我用箸搛着送入嘴中,遂觉略有弹性,滑润之后又糯软,无腥膻气,反而溢出一股糅合的鲜香,随即酥化着下咽,如凝脂流膏,确实“甘腴之至”,比我吃过的法国蜗牛、鹅肝的质感似有过之。宫本大维对我说:“吃西施乳也是从中国传来的,日本人叫它‘白子,就是‘白腴的意思。中国人吃它在清明前后,日本是在冬季,这是河豚在日本海繁殖季节的差异。”我望望窗外东京的雪景,应道:“噢,是这样啊。”

点评:樵夫之女西施,是经范蠡亲选,乃为人知;勾践又依范蠡计,将她训导后赂以夫差。范蠡亦至吴为质。这两人助越灭吴,共过患难。吴亡,范蠡擢上将军。但他韬晦后,觉勾践为人阴狠,慑于共事,遂急流勇退,化名鸱夷子皮,携“私属”乘舟远行,隐耕异地。齐人闻其贤,授之为相。但他又思“贵上极则反贱”,复又弃官,间行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与时争利,三度累资二三千万,故言富者皆称其为陶朱公。范蠡的“私属”应该就是西施。她成为历史名人,事出范蠡。而她之美又给后世留下想象的空间。西施乳之谓并以其入馔何以兴出吴地?则令人思忖。也是宋代,闽人又有“西施舌”之谓(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诗说隽永》),即指沙蛤(一作车蛤),属贝类,长椭圆形,似蛤蜊而长大,水管挺长而色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舌,故喻西施舌。明代,做过吴县知县的文坛“三袁”之一的袁宏道,又将白嫩的鲜笋称为“西施腕”,云其“较他舌乳更清新”(《食笋,时方正月》第三首)。这大概是由唐人韋庄的诗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所引发的联想。但我觉得,西施的乳房、舌、腕这样性感的部位被喻为美食来吃,不知始喻者是否出自“渔色”之念,刻意唐突西施?

王昭君与“昭君鸭”

王昭君即王嫱,西汉南郡姊归(属湖北)人。元帝时被选为掖庭宫女。晋人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记:“元帝后宫(宫女)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昭君入匈奴,被呼韩邪单于立为宁胡阏氏(皇后)。成帝时呼韩邪死,她奉成帝命从胡俗,嫁于呼韩邪之子复株累单于。晋朝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或明妃。

昭君出塞后,不习惯游牧民族的饮食,这符合实际;匈奴御厨得想方设法去迎合汉族皇后的口味嗜好,也顺乎情理。于是就有了一则传说:昭君爱吃用鸭熬成汤,配以油面筋、粉条制成的菜。后来,人们便用肥鸭、油面筋和粉条合而炖之,称之为“昭君鸭”,据说传沿至今。

于是问题来了:那时以鸭入馔不是问题,即使匈奴人不习养鸭,野凫总是有的;但油面筋、粉条有吗?还没有。据明人黄一正《事物绀珠》中记,面筋系南北朝时创制,宋人寇宗奭《本草衍义》里始见记述。而油面筋是在生面筋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即将生面筋先摘成均匀的小块,经油炸成圆球状,至黄色、中空、薄脆,约明后才在江南时兴。粉条制法初见于北魏,《齐民要术·饼法》章中“粉饼”条里有记载。此二食物与汉元帝、成帝期间至少相隔四百年。故昭君无法吃到。所以,“昭君鸭”的传说有瑕疵。

点评:昭君与那些庸常宫女截然不同,她不肯贿赂画师足见其自尊不媚又心高气傲。入宫数年因无缘见元帝,亦是心存隐怨。因而自愿出嫁,竟成匈奴国母。她是在中国历史中做出过独特贡献的,其事迹在后世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各种艺术作品的著名题材。烹饪亦属艺术。孙中山先生说:“夫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建国方略》)因而,亦该用烹饪作品表达对昭君的纪念。昭君出生楚地,楚人食鸭之俗,屈原在《招魂》中已记“鹄酸臇凫,煎鸿鸧些”。

昭君从俗嗜鸭,怀念乡味,符合情理,只是配料宜更改为那时已经入馔的竹笋、菱藕之类(见扬雄《蜀都赋》),这等食材即使匈奴不产,昭君的娘家自有,取用不是难事。这样一来就自圆其说了,而且做出来也鲜爽清淡,昭君岂能生厌。此虽臆想,也是让“昭君鸭”构思得合理一些,摆脱无稽的“传说”,成为一道有理有据的创意馔,并要使其“脍不厌细”,以寄予纪念,希冀昭君在遥远的漠北吃得开心。

貂蝉与“貂蝉豆腐”

貂蝉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据传为陕西米脂人。自幼被选入司徒王充府中,教以歌舞,色伎俱佳,王充以亲女待之。时太师董卓专擅朝政,将欲篡位。王充为扶汉除卓,使貂蝉先许嫁吕布,后献于董卓,以谍间布、卓反颜。貂蝉以计行事,用“连环计”借吕布之手杀死董卓。《三国志·吕布传》中仅言布与卓侍婢私通,未记名字。

“貂蝉豆腐”一馔,俗名“泥鳅钻豆腐”,以豆腐比喻白皙美丽的貂蝉,泥鳅是指黑肥奸猾的董卓。泥鳅陷入锅中的味汤里,热得无处藏身,只得拼命钻进冷豆腐中。这便中了王充使貂蝉用的“连环计”:豆腐虽然破形为碎,泥鳅却也逃脱不了被焖煨的命运。

此馔,据说是始制于江南或粤地。因烹法智巧,有历史况味,遂成谈资;后来传到北方,时今厨业皆知。因豆腐的蛋白质含量高,泥鳅多含荷尔蒙,又都物美价廉,故而很得男士们欣赏,连带女士们亦喜食。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先将选用的肥泥鳅洗净,置洁水中两三天,使其自涤肠胃,吐尽土质。所需的整块豆腐蒸透,除去生豆味,并使其冷却。炊具中放入鸡汤(宽些),用精盐、绍酒、姜末、蒜片、葱油、辣椒酱、白糖(少许)找准口味,再置火上。然后依次放入煸好的牛肉馅、冷却的整块豆腐和所用的活泥鳅,遂扣盖,用文火慢煨。泥鳅的生命力较强,即使温度很高也不会很快死去,准会在味汤中乱蹿,钻入冷豆腐中觉得凉快,可是冷豆腐也被煨得越来越热,泥鳅就在其中挣扎翻腾,结果把豆腐弄得似如鸡刨,泥鳅也就慢慢咽气。这时候仍要以文火焖煨,直至煨汤将尽,泥鳅、豆腐俱已透味方可。成品略有余汁,油润、鲜美、香辣。

点评:貂蝉重情重义,为报王充的养育、教导之恩,甘冒险恶去借布杀卓,这也需要非凡的勇敢和无所顾忌的献身精神,更要具备足够的智谋。真是奇卓美女,或可称古代第一“谍花”。然而豆腐却与貂蝉乃至董卓都不靠谱。因为三国时尚无豆腐。虽然《本草纲目·豆腐集解》中记:“时珍曰:豆腐之法,于汉淮南王刘安。”但查《淮南子》,中无豆腐之载,可知“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之木”是未经证实的传说。陶谷《清异录》,其卷一“官志”中云:“时戢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 陶谷是五代至宋初之际人,历仕晋汉,至周为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入宋仕礼、刑、户三部尚书,籍贯新平(今安徽南部)。青阳在长江南岸,三国吴置临城县,唐改青阳县,曾隶属淮南道。“时戢为青阳丞”即是该县的副县长了。从陶谷的此段记载看,因唐代文献中未见豆腐的史料,故豆腐应该肇于五代。而且,尽管“汉淮南王刘安始制豆腐”之说未被证实,但可蠡测,淮南一带仍是制作豆腐的最早地区。然“貂蝉豆腐”却不是掌故馔,而是后来的创意馔。这种创意虽然寓有“董太师大闹凤仪亭”“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的故事,耐人寻味,但将五代的豆腐“拔苗助长”到三国,倒是弄巧成拙。所以,还是别把貂蝉看成豆腐,只谓“泥鳅钻豆腐”为宜。

杨玉环与“贵妃鸡”

杨玉环祖籍陕西华阴,后迁至蒲州永乐。父杨玄琰做蜀州司户时,她生于蜀地。有绝色,性颖慧,善歌舞。初为唐玄宗之子寿王瑁妃,后玄宗“重色思倾国”,将她强行“收编”,先被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进册贵妃,深得宠爱。堂兄杨国忠升任宰相,操纵朝政,外事任由其摆布,玄宗晏处深宫,醉心与她纵情享乐。十四年(755),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逃往西蜀,她随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士兵停止前行,杀杨国忠。禁军将领陈玄礼等请求杀她,玄宗无奈,命缢杀于佛堂,自缢时三十八岁。

“贵妃鸡”的传说,大概来自苏海若《皇宫五千年》中“花容憔悴”一节:玄宗传杨贵妃在居所设宴,欲去欢酌,是时未幸,却到梅妃那里去了。贵妃满怀妒怨,独饮至醉,遂去梅园吵闹。玄宗大怒,将她驱回娘家(后悔之,又将她接回宫中)。此“贵妃醉酒”,乾隆间有单出戏。之后,传说慈禧在颐和园听鹂也观赏过。西膳房的厨人以慈禧嗜食鸡肉而制成此菜。清解后传入市肆膳所。

如今,“贵妃鸡”广布京、沪、苏、闽、辽、陕等地的酒楼饭店,但制法不同。京城同和居饭庄是用郊区特产油鸡,从其脊背处剖开(不切断胸脯),呈蝴蝶状,遂用适量绍酒、酱油抹匀鸡身,以油炸成金黄色,再用沸水涤净浮油,置大砂锅中,加足鸡汤,以葱段(先以油炸黄)、绍酒、酱油、精盐调味,文火炖至酥熟,适放味精,再洒入葡萄酒。成品半汤半菜,鸡黄润油亮,汤醇味美,酒香誘口。沪上,此馔始出民初陶乐春川菜馆,名厨颜承麟制,名“京葱贵妃鸡”,亦用砂锅烹调,为冬令佳品。后移至梅龙镇酒家,由名厨沈子芳改进,易名“贵妃鸡”。取鸡翅二十四只,先用绍酒、酱油腌味,再以油炸至金黄色;另起锅放入熟猪油(底油),遂下京葱茎段、姜块煸香,再放猪排段(五百克)煸至变色,入绍酒、酱油、白糖,添足鸡清汤,沸后,扣盖,文火煨至鸡翅将要酥熟,加入香菇、冬笋(配料),俟汤汁稠浓,拣出猪排段、葱、姜,喷入红葡萄酒,盛至盖碗中。揭盖时酒香满室,鸡翅鲜香,汁浓味酽。福建的“贵妃鸡”亦有特色,看着那大汤盆里一只母鸡鲜肥白嫩,浸在热气腾腾的清鸡汤中,令人不禁联想到杨贵妃在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情景……

点评:玉环是历史上少见的美女,杨家人赖她之美又备受玄宗恩宠,皆成显贵。其兄杨国忠为相后结党营私,货赂公行,侵犯了安禄山的权势,由此而生兵变,祸及玄宗逃蜀。护随的将士恨透了杨国忠招祸惹乱,一起哄就把他杀了。又恐玉环仍在,无安全感,遂逼玄宗使她吊死。按说,玄宗放任杨国忠,妾在深宫哪得知?鲁迅说:“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情都由她,敢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的有几个。就是妲己、褒姒,也还不是一样的事?女人的替自己和男人伏罪,真是太长远了。”(《女人未必多说谎》)玉环不涉朝政,只知陪玄宗吃喝玩乐,也是身不由己,谁让她生得太美了,却因美竟成祸乱之根而遭自戮,红颜无辜,也够可怜的啦。至于她的饮食,嗜好荔枝不假,杜牧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是为写照。她又患肺渴症,夏日须进冰食,长安冰价为之涌贵。这都是她美得出名又被宠得出名所致。她醉酒是常事,但查阅相关资料,却无她嗜鸡之载。若说“贵妃鸡”是慈禧的西膳房厨人所创,须知慈禧也是贵妃出身,厨人就不怕触讳犯忌?因此,此馔的来历亦不足信。但又广为传制,我以为倒是陆机所云“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日出东南隅行》)对后世的感染,今谓“秀色可餐”。“贵妃鸡”虽与杨贵妃无甚关联,但作为创意之馔,自有其人之常情的道理,即借味觉的满足,来形容视觉的满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