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哪一回之后唐僧不再念紧箍咒了

时间:2024-05-04

王永胜

二十岁那年,我看了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电影之后才开卷读《西游记》原著。发现《西游记》原著情节严重雷同,简直不堪卒读,看在周星驰的面子上,我还是咬着牙,用了一年时间读完原著。读完之后,真真觉得,《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差的一部。

后来在电视里看到一位作家点评《西游记》,他说,随着故事叙述的展开,主角性格没有一点变化,回回都是如此,这是《西游记》最大的问题,也是最乏味的地方。当时,我深以为然。

十来年之后,我碰到剑道老师黄维立。聊到《西游记》,我对《西游记》原著又是一顿咄咄指责,黄维立师笑着听完,突然问我一句:“哪一回之后唐僧不再念紧箍咒了?”

轻轻一句,犹如禅宗棒喝,我呆若木鸡,哑口无言。

我只能重读《西游记》。十几年过去了,再细细端详这位爱讲谜语的老朋友,终于猜出他其中一个口袋里的硬币数目。

整部《西游记》布满谜语。第一回中,菩提老祖的道场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就是“心”字。我可以想象吳承恩在写下这些谜语时嘴角泛上来的狡猾微笑。

在解答黄维立师给我的这个问题之前,要先搞清楚在书中第五十七回和五十八回出现的神通广大的“六耳猕猴”究竟是什么“东西”。

书中众人难辨真、假美猴王,两位——我当然不能说是两人——就打到各处求鉴定。打到灵霄宝殿——

玉帝即传旨宣托塔李天王,教:“把照妖镜来照这厮谁真谁假,教他假灭真存。”天王即取镜照住,请玉帝同众神观看。镜中乃是两个孙悟空的影子,金箍衣服,毫发不差。玉帝亦辨不出,赶出殿外。这大圣呵呵冷笑,那行者也哈哈欢喜,揪头抹颈,复打出天门。

照妖镜里照不出来,可见“六耳猕猴”不是妖。

接着两位打到阴间,“管簿判官一一从头查勘,更无个假行者之名”。紧接着,地藏王菩萨出马了——

正说处,只听得地藏王菩萨道:“且住,且住!等我着谛听与你听个真假。”原来那谛听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的一个兽名。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蠃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那兽奉地藏钧旨,就于森罗庭院之中,俯伏在地。须臾,抬起头来,对地藏道:“怪名虽有,但不可当面说破,又不能助力擒他。”地藏道:“当面说出便怎么?”谛听道:“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又问:“何为不能助力擒拿?”谛听道:“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地藏道:“似这般怎生祛除?”谛听言:“佛法无边。”地藏早已省悟,即对行者道:“你两个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若要辨明,须到雷音寺释迦如来那里,方得明白。”两个一齐嚷道:“说的是,说的是!我和你西天佛祖之前折辨去!”那十殿阴君送出,谢了地藏,回上翠云宫,着鬼使闭了幽冥关隘不题。

谛听,算是《西游记》里最狡猾的神兽了。借谛听的口,吴承恩把谜底解开了一点点:“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

两位又打到如来面前,最终被如来看出端倪,说假的美猴王是混世四猴中的六耳猕猴。如来说——

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如来对六耳猕猴神通的这段赞赏,同样适合孙悟空,这是“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的叙述升级版。

最核心的问题是,何为六耳?六耳猕猴,并不是说它真的有六只耳朵。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对章回体小说见解独到,他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这本书很好看,不过,他在书里却说,假美猴王是“多耳朵怪物”。读到此处,真有隔靴搔痒之感。如果吴承恩看到后人如此解读,一定会乐得在床上翻筋斗。不过,这不能怪浦安迪,实话实说,有时候老外真的很难明白我们中国人的聪明与狡猾。

第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打到如来之前,吴承恩借如来的口,几乎已把谜底全解开了,如来对众人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真正的谜底却在全书的第二回。吴承恩把这个谜底埋得确实够深的。第二回,孙悟空跟菩提老祖学艺,因在人前卖弄,被菩提老祖打了三下,孙悟空解开盘中之谜,三更从后门入室听法。孙悟空说——

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

“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六耳,就是第三人的意思。

六耳,其实是古人的常有语。禅宗著作《传灯录》里有“六耳不同谋”之语,清朝的章回体小说《儿女英雄传》引用了这句,值得回味的是,这是从两个想谋财害命的歹人口中说出的。清朝著名世情小说《快心编》里也有“真个两人算计,六耳不传”之语。

六耳猕猴,它是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第三人”,说得更具体点,是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由于不信任产生的心魔,非妖非怪,其法术武艺出自孙大圣自身,自然“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

对唐僧来说,很多时候,“神妖兽人”四合一的孙悟空是他身边最大的威胁。唐僧和孙悟空,最初关系非常恶劣。

第十四回,唐僧刚收孙悟空为徒,孙悟空连杀六贼。唐僧十分生气,对着孙悟空一顿絮絮叨叨指责,唐僧最大的担忧是:你会连累我。这句话,唐僧一直挂在嘴边。

孙悟空一生哪里受得了人气!按不住心头火,“呼”一声飞走了。这是孙悟空第一次对唐僧发火,也是第一次离开唐僧。

观音乘机传唐僧紧箍咒,紧箍咒又名“定心真言”,这个名字值得细细玩味。

孙悟空回家路上顺道经过东海龙宫,东海龙王讲解圯桥进履图,孙悟空幡然醒悟,回头再去保唐僧。可见,孙悟空并非顽石一块,是重情重义一灵猴。回头之后哪想被设局戴上紧箍咒,孙悟空遂生弑师之心,无奈头痛难忍,只能屈服,“再无退悔之意”,“死心塌地,抖擞精神”奔西而去。真是“满纸荒唐言,一个好金箍”。

有意思的是,孙悟空连杀六贼的名字分别叫: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连在一起刚好是佛家所说的六根。看本回题目,叫“心猿歸正,六贼无踪”,那孙悟空杀六贼,看似杀生,却是六根清净之意。

第十五回,孙悟空“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戴上金箍之后,孙悟空火气很大。也是,上了一个环,还拿不下来,长着长着长肉里了,还会痛。谁戴上不生气呢?

第十六回,孙悟空在观音院撞钟,他说自己是:“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说了一句大实话。在这一回里,唐僧威胁念紧箍咒一回,真念了一回。孙悟空“扑的跌倒在地,抱着头,十分难禁,只教‘莫念!莫念!管寻还了袈裟”!

从第十七回到第二十四回,唐僧收白龙马、猪八戒和沙僧,他与孙悟空之间的关系暂时缓和。

第二十四回至第二十六回,唐僧师徒四人过五庄观,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再次变得紧张,骂孙悟空“你这猴头”,两次威胁要念那紧箍咒。此回唐僧生气,还有一层意思是,徒弟三人(白龙马又一次被忽略了)竟然合伙来骗他这个老实人,殊为可恶,以致他有孤家寡人之感。等到观音救活了人参果树,事件圆满结束之后,唐僧也当众咬了一个人参果。

唐僧和孙悟空在五庄观产生的不愉快,渗透到下一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在这一回开头,唐僧饿了要孙悟空去化斋,孙悟空“赔笑”道,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很不实际嘛。唐僧心中不快,口里骂道:

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得道圣僧终于对着孙悟空称功劳。救人于倒悬,会让施救者变得高大与虚荣。在这一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三念紧箍咒,有一次还把紧箍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以看得出来,唐僧的紧箍咒是越念越狠。这一回末,孙悟空被逐。

孙悟空被逐之后,唐僧宝象国遇难,猪八戒无奈,只能上花果山请回孙悟空,孙悟空终于降服下界的奎木狼,把被变成老虎的唐僧变回原形。对唐僧来说,这是对他上几回不识白骨夫人的嘲讽。跨越数回之后,唐僧孙悟空再次相见。

三藏谢之不尽道:“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行者笑道:“莫说莫说!但不念那话儿,足感爱厚之情也。”

“那话儿”是章回体小说中的“国骂”。《西游记》四十八回:八戒道:“不好了!风响是那话儿来了。”在《金瓶梅》中,“那话儿”常特指男性生殖器。

唐僧说了一句客套话,孙悟空回了一句带“国骂”的彼此彼此。显而易见,心结并没解开,两人之间还“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从孙悟空回归的第三十二回开始,唐僧和孙悟空之间尖锐紧张的关系又被按下了,到了第三十八回,伏笔又破土而出,唐僧用紧箍咒威胁孙悟空无论如何都要救回乌鸡国王,这一次唐僧又真念了。

紧箍咒这东西,一念仿佛就会念上瘾,这也许是连环杀人带来的快感吧。刚过乌鸡国,第四十回遇红孩儿,唐僧又说要念那紧箍咒,被沙僧苦苦劝住才作罢。

犹如一场旷日持久的“鬼打墙”。第四十回之后,两人之间的关系又变缓和了,过了十六回之后,就到了非常诡异的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这一回,孙悟空又诛杀草寇,被唐僧骂,“骂恼了”——孙悟空又回到了两人初识前的状态——还忍不住笑道:“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孙悟空开始怨恨唐僧。孙悟空这句怨恨的话,其实是接唐僧在第二十七回里称的功劳:“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言下之意,师徒之间已经两清,我多次救你,算下来,你还欠我老孙多点呢,所以,你“忒没情义”。翻翻章节,两人之间的这个疙瘩,跨越了千山万水,郁结了近三十回。

师徒一顿口角,唐僧“怀嗔上马”,“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这是《西游记》前半部之中,对取经人“面是背非”最直接最入骨的描写。

师徒几人很快又遇草寇,接下来是一段如此描写——

行者问那不死带伤的贼人道:“那个是那杨老儿的儿子?”那贼哼哼的告道:“爷爷,那穿黄的是!”行者上前,夺过刀来,把个穿黄的割下头来,血淋淋提在手中,收了铁棒,拽开云步,赶到唐僧马前,提着头道:“师父,这是杨老儿的逆子,被老孙取将首级来也。”三藏见了,大惊失色,慌得跌下马来,骂道:“这泼猢狲唬杀我也!快拿过,快拿过!”八戒上前,将人头一脚踢下路旁,使钉耙筑些土盖了。

这是整部《西游记》里最毛骨悚然的章节。孙悟空内心的魔性和兽性彻底被释放,在这一刹那,孙悟空就成了取经路上最大的妖魔。孙悟空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也曾杀人如麻,那时杀的只是一个个冰冷的统计数据,而在此处,是提起一个真实的血淋淋人头。

看到这一个血淋淋人头,唐僧当然又是念紧箍咒,孙悟空只教莫念,一路筋斗云而去。云上一路寻思,愧见家乡猴子和各方神仙,又回头去保唐僧,唐僧不答应,又念紧箍咒二十余回——比三打白骨精时,又多念了几回——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孙悟空这才决绝离开,六耳猕猴在下一回顺理成章出现。

正是在真、假美猴王之后,师徒之间不信任的心魔彻底解开,师徒一条心,唐僧也不再念那紧箍咒。师徒之间其乐融融,偶尔有些口角,也都是无伤大雅的插科打诨了。我觉得,这是吴承恩内心最温暖最柔软的部分。

直到取经结束,都不见“紧箍咒”或“金箍”这几个字。何以故?用第十三回唐僧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心灭魔灭金箍无。西游之路,就是修心之旅。所以,一个“心”字,贯穿整部《西游记》。

唐僧和孙悟空之间从不信任到信任的关系,正是一个圆的结构。实际上,整部《西游记》就是一个巨大的圆套着各种小圆,圆与圆之间相互印证相互影响。菩提老祖把孙悟空逐出师门时说,你从哪里来,便从哪里去就是了。唐僧也是从哪里来,便哪里去。过千山万水,都是在“心”字的轮廓上绕。

西游,是一场命题作文,既然大圆的轨迹都已经安排好了,那么必然决定了每一个小圆的大致走向。如此说来,所谓的情节雷同,就可以原谅了。毕竟,每一场华丽的筵席,散场的方式总是一样的。每一次修心,修的内容不同(如戒色、嗔),方式却是相同的。心思缜密、伏笔千里的吴承恩,极有可能也认识到情节类似的问题,他是故意为之。

对早年电视里那位作家点评《西游记》的说法,现在我也咀嚼出不同的味道。

人的性格、欲望、人心,实际上永远变不了的。所以,唐僧会一次次走出孙悟空给他画的神通广大的圈子,猪八戒会一次次被色欲所引诱,犯着同样的错误,吃无数次堑,往往长不了一智。

除了人心不变之外,吴承恩也看到变的部分,只是变的这一部分是不经意地藏在一个个类似的小圆当中,显得并不明显。

试举一例:孙悟空刚开始保唐僧除妖,三打白骨精时,是直接抡起金箍棒就打,简单粗暴。屡次碰壁之后,孙悟空也变得稳重了,他如《隋唐演义》开篇里的秦琼,一场教训之后,也学乖了。过平顶山,银角大王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受伤的道者,唐僧叫孙悟空来驮,孙悟空明知是妖,还连声答应道:“我驮我驮!”这和三打白骨精时判若两人,他知道,和唐僧解释是没有用的;到后来遇红孩儿之时,红孩儿叫救命引诱唐僧,孙悟空就对唐僧说:“我晓得,莫管闲事,且走路。”孙悟空终于明白,取经路上的妖是打不完的,能躲还是躲吧,这碗水,深得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