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惠山泥人,一方技千年忆

时间:2024-05-04

文沐沐

民间泥塑历史久远,据资料显示,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到了隋唐时期,在宗教信仰的氛围影响下,彩塑泥人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出现了一批用模具、印坯加以彩绘的泥人,其中代表便是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主要由民间手艺人制作,题材多来源于民间,内容大多以喜庆吉祥、祈福辟邪题材为主,伴随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生。

家家善塑,户户会彩

无锡人对于惠山有着特殊的情愫,俗语道:惠山古迹多、寺庙多、祠堂多、香客多、游人多,烂泥嬷嬷多。这里的烂泥嬷嬷指的就是惠山的泥人。惠山泥人制作的材料就是惠山当地的黑泥,从前一到农闲的时刻,家家户户就开始做泥人,所谓“家家善塑,户户会彩”。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会在集市上拖个盘子,叫卖自家做的泥人。

惠山古镇虽小,却东依惠山,南靠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物阜民丰之地。自明、清以来,无锡地区的名门望族,为了炫耀家族门第,都喜欢在惠山修建祠堂。如今,在这个方圆几里的小镇上,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竟有118家之多,而每一个祠堂必定隐藏着一个泥人作坊。惠山泥人全盛时,古镇上的泥人店面、作坊有120 家。泥人店就开在祠堂的大门口,前门为店,后屋则做作坊。

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的祭祀之日,惠山古镇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各姓家属子孙、男女老幼都涌向惠山。祭祀结束,各家不免顺带些山货、泥人回家。这种中国式的集市给惠山泥人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市场需求,也将惠山泥人带到了五湖四海。

惠山泥人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而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被誉为“无锡三宝”之一,其《手捏戏文》和《大阿福》广为人知,被视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彩塑。

三分坯子七分画

郭沫若曾经称赞惠山泥人是“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惠山泥人拥有独特的东方美,它们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增添着时代赋予的美学特征,将民间艺术家淳朴的艺术感悟完美地表达出来。

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产;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手捏泥人对材质要求严格,需取当地水稻田一米深处的乌土为材料。传统工艺极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寿星等。

作为彩塑,彩绘技艺在泥人的工艺制作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而匠人特别重视彩绘,惠山泥人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在代代相传的匠人中口口相传着造型和配色的口诀,如“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红搭绿,一块玉”“红搭紫,一堆死”等。“远看颜色近看花”是彩绘的总要求,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能细看;局部不能影响整体,纹样与底色须相互衬托,使之更美。

上彩一般是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处理。在色彩运用上也有规矩,比如“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因为色多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容易发裂,但上少了,也会显得玉气不厚。老匠人们常说“落笔如飞,厚薄均匀”,指的是上彩时要画得快。笔发呆,上彩就死板。

在艺术形象塑造上,惠山泥人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地方戏曲以及其他美术样式的精髓,外观造型简练,呈现出简约饱满的状态。

一方技千年忆

如今在古镇回荡了数千年的打泥声逐渐稀少。曾经人丁兴旺的祠堂已经门前冷落车马稀,祠堂看守这一惠山特色的职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消失,整个古镇除了惠山泥人厂外,已经找不到几家成规模的泥人作坊,加上经过数百年的开采,惠山北坡适合制作泥人的黑土已经越来越少。

好在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红利”,惠山泥人形成了产业链,有专门的厂家用机器配制、生产惠山泥。机器化生产的新型泥土,免除了泥人艺人采泥、打泥之苦。

2019 年11 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获得“惠山泥人”保护单位资格。

惠山泥人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现今,惠山泥人的工艺手段趋于完美,取材亦宽广通泛。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惠山泥人精品迭出,许多精品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专家收藏,不少作品还获得“山花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今天的惠山泥人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珍爱。纵然朝代的更迭,时间的推移,外在形态的变化,都不曾改变人们对于“吉祥和谐、生命昌盛、生活富贵和美”美好含义的向往。而“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惠山泥人也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