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 陈静静
这个清明假期,春和景明,我决定带孩子们一起读诗、背诗、悟诗……
假期第一天上午,很多同学纷纷发来自己背诵诗歌的视频。看完孩子的视频,我想:没有激发起兴趣,生硬地背诗有意义吗?如何让孩子主动学,又学得有意思呢?
我决定采用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给学生更多个性化解读古诗的可能。稍加思考,我在QQ群里留下这样一段文字:《四时田园杂兴》中,范成大所见的篱笆墙边真的没有别人经过吗?如果有,那些人哪儿去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蜻蜓和蛱蝶在飞来飞去呢?发挥你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一起猜猜看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众孩子抢着回答。有人说:肯定有人经过,只是范成大的眼里只有美景,忽略了其他无关之物;有人说:肯定没人,至少人不多,农忙时,乡人早出晚归,自然难得见一人;有人说:蜻蜓和蛱蝶是这个季节里的标志性景物,范成大肯定要把这些写进诗里去……
其实,标准答案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键在于,思考起来,脑子动起来,让学习真正发生。
孩子们说完,我分享了我的看法:“《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他要用这么多的诗表达什么?当然是尽情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在我看来,此时他必然‘目中无人’,眼中只有这散发泥土气息的田园风光。在我看来,他或许就期望自己像蜻蜓和蛱蝶一般,在麦和菜花间怡然穿梭。当然,谁知道呢?我说的也未必就对。拿合情合理来说,你们的想法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实际。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
假期第二天,和同学们共读、共悟的诗词是杜牧的《江南春》。本诗意境幽美,描写了一幅唯美的江南春色画卷。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说诗人意欲勾勒江南春景,选择描写“莺”“绿”“红”这样的春色不言而喻,可为什么要写“寺”呢?发挥你的想象,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一起竞答吧。
没多久,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就接踵而来了。有人结合作诗的背景,解读寺的含义;有人拿美好与丑陋对比,解读诗人内心的愤怒;还有孩子很坦诚地说自己思考半天,也不明白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我表达了我的理解:“杜牧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除了有才华之外,杜牧还具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南朝皇帝大修佛寺,国力日渐衰弱。这虽然是以前发生的事情,但杜牧很担心,担心现在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不仅写了美景,更是借古讽今的诗作。当然,也有人说,杜牧游历过程中,也常对佛寺欣赏流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你知道‘寺’和‘庙’的不同吗?如果有兴趣,可以搜集一些资料,进行了解。”没有结尾的结尾,也许才是最有意思的结尾。孩子们,请接招。
白居易的诗叙事真切,通俗易懂,小学课本里选了几首他的诗作。且看《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四句大白话,将小娃的天真可爱勾勒得淋漓尽致。
怎样和孩子们学好《池上》这首诗呢?我布置了这样一道竞答题:“白居易诗的特点——简单,直白,一看就懂。那么,你最喜欢《池上》中的哪个字或词呢?为什么?”
有孩子说,最喜欢“藏”字,因为它描绘出小娃瞬间的心情;有孩子说,“偷”字最好,小娃天真活泼的样子跃然纸上;有孩子说,“偷”和“藏”交相呼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得意扬扬的少年。真好!
我在QQ群里这样回复:“孩子们,你们有一双慧眼,精准地寻觅出了‘简单’之中的‘不简单’。老师想告诉大家,写作最重要是传递真实的情感,有了真情,文章便有了魂。期望同学们也能在习作中体现这样的‘简单’,如果能将之推广至生活中,更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