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田田
陈舜华出生于广东省海阳县(现潮安区)的富商家庭,被父亲陈湘波视若掌上明珠,母亲岑氏却常遭受婆婆及父亲正妻的刁难。这样的“身份差异”,使得陈舜华感情丰富而意志坚决。
从二哥那里听到辛亥革命的故事后,陈舜华带领女伴模仿女兵剪掉了辫子。14岁时,她在厦门集美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后又入读江苏、上海等地的中学。1927年,革命志士彭湃来潮安组织农民运动,他所倡导的“变革”令陈舜华激动不已。次年,陈舜华考入上海艺术大学,同时加入共产党人主导的上海艺术剧社,她在语言、写作、小提琴等方面才华尽显。陈舜华自赋艺名“陈波儿”——一来表达对“波儿塞维克”(即“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向往,二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因担纲《西线无战事》等话剧主角,陈波儿被列入国民党特务的搜捕名单,被迫转至香港。
三年后,陈波儿已与大学同学任泊生结为伉俪并重返上海。她为《申报》撰写文章,在抗日救亡外将“妇女问题”提上日程。陈波儿擅长以突破性别角色的戏剧性语言启迪读者。在她看来,社会变革与妇女觉醒本就相辅相成,绝大多数的劳动阶级妇女应该相信自己是“人”而非奴隶。
在友人梅公毅建议下,陈波儿决定发挥优势涉足电影。首部电影《桃李劫》描述了腐败制度下青年学生被步步摧毁的事实,陈波儿的表演代入感极强;《生死同心》《八百壮士》中,陈波儿皆饰演不断成长的进步女性。当时有评论说:陈波儿的“本色出演”为广大女性确立了向上的光芒。
拍戏之余,陈波儿笔耕不辍。1936年,《女性中心的电影与男性中心的社会》一文中,陈波儿摒弃光环,告诫女性莫把迎合“男权社会”审美的“电影明星”当作人生目标。同年6月,她参加抗议国民党政府逮捕“七君子”的行动。时至年底,她以绥远慰劳团团长的身份为前线演出鼓舞士气。淞沪会战打响后,陈波儿与银幕搭档袁牧之组成“救亡演剧第一队”一路行进,待到达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她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年底,陈波儿被任命为战区妇女儿童考察团团长,带领女队员两次渡过黄河,六次穿越日寇封锁线。在这个过程中,她愈加深入底层妇女生活,撰写了不少调查报告和文艺作品。长篇报道《三个小脚代表印象记》刻画了三位“裹小脚”的农村妇女干部,陈波儿认为她们挣脱了封建家庭,敢于担负“民族复兴和妇女解放的双重任务”。在延安,陈波儿主动参与新剧制作,使其再现工农兵文化,真实还原“妇女担当”。
为了革命事业,陈波儿与任泊生聚少离多,彼此一度接到“对方离世”的误传。任泊生于1945年另娶后,陈波儿与袁牧之组建家庭。新中国成立后,陈波儿曾担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处处长,袁牧之担任电影局局长,夫妻共同致力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无论创作导演、剪辑润色,还是新生代电影人的培养,陈波儿总是不计个人得失亲力亲为。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陈波儿主管的《中华女儿》获“自由斗争奖”,它开创了彰显女性力量的社会主义电影的全新范式。1950年7月,陈波儿出任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该研究所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陈波儿开启了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先河。
1951年11月9日,陈波儿在上海与编、导、演等创作人员座谈时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翌日逝世。她的灵柩上覆盖着党旗,人们尊称她为“人民艺术家”。
在陈波儿身后几年,“妇女形象”遍及电影、戏剧、宣传画……恰如清波,生机勃勃,波澜壮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