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李议
2021 年6 月29 日,“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91 岁高龄的人民音乐家吕其明,伴着自己谱写的《红旗颂》乐曲,精神矍铄地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的红毯上,庄严地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吕其明
吕其明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杰出交响乐作曲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电影音乐创作和配乐工作者。他累计为六十多部电影、二百多部(集)电视剧创作音乐,同时还创作了十多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
吕其明出生于安徽无为。父亲吕惠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担任新四军第七师皖江抗日根据地行政公署主任。吕其明从小就跟在父亲后面为新四军做事,战士们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小其明。
1940 年,新四军二师的抗敌剧团要演歌剧《农村曲》,需要一名小演员演逃难的孩子。导演一下子看中了10 岁的吕其明,从此,他成为抗敌剧团的一员。
在剧团中,吕其明学唱歌、演戏,跟着新四军战士行军打仗,做宣传鼓动工作。他还经常跟团下乡巡演,每天要行军七八十里,到了驻扎地就搭戏台,为乡亲们演出。遇到暴雨天气,剧团成员就用草绳绑在一起,以防失散。环境非常艰苦,吕其明时常吃不上饭、洗不上澡、没有换洗衣服,浑身长满虱子,他不得不剃成光头,像极了“逃难的小毛”。
1942年春末夏初,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受邀来到剧团指导工作。三个月里,贺绿汀耐心地教大家上乐理课、练合唱。一天晚上,皓月当空,贺绿汀在大树下拉小提琴,是贝多芬的《小步舞曲》。吕其明听到悠扬悦耳的琴声,深深地陶醉在乐曲中。贺绿汀拉完一曲,一回头,见后面坐了个小孩,他很惊讶。贺绿汀和吕其明聊着,劝吕其明:“12岁正是拉琴的时候,赶快叫爸爸买一把琴。”
当时,部队里吃饭都成问题,谈何买琴?但这句话在吕其明心里埋下了种子,他开始做小提琴梦。
1945年的一个夏夜,新四军某师驻扎地,在老乡家昏暗的油灯下,15 岁的吕其明和另外两名少年一同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对着因陋就简自制的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后,为了防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新四军由皖江地区向山东撤离,叛徒出卖了吕惠生。吕惠生在狱中留下一首绝命诗:“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这首诗成了吕其明的镜子,也成了他前进的路标。
1947年,吕其明被调到华东军区文工团,华东军区有五六把小提琴,他很荣幸地分到一把。从此,不管部队走到哪里,打什么仗,他都紧紧护着这把小提琴。
1949 年5 月,上海解放。吕其明背着小提琴跟随华东军区文工团进入上海。几个月后,他脱下军装,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在管弦乐队担任小提琴演奏员。他不满足只做演奏员,渴望学习作曲,一边搜集和钻研中外音乐作品,一边拜师学艺。
26岁的吕其明应邀为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曲。吕其明熟读《铁道游击队》原著,战争期间,他见过许多游击队员,他们大多是不识字的农民,不穿军装,腰间扎着子弹袋,手里拿着大刀、长矛或炮筒枪,他们绝对唱不出洋腔洋调。
于是,吕其明化用山东南部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只用一天就写了一首通俗、淳朴的民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既描写了革命英雄主义,又展示了革命乐观主义,传遍大江南北。
电影《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同样是一首山东风味的民歌,由吕其明、杨庶正、肖培珩作词、作曲。三人一起到胶东采风,爬上山,远远看见一片片梯田,天上飘着白云,他们诗兴大发,“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谁不说俺家乡好……”你一句我一句,半小时,歌就出来了。
虽然影视配乐让吕其明名噪一时,但他很清楚,自己不是科班出身,还需要学习系统的音乐知识。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作曲和指挥,学习七年,成绩优异。
1965年2月,上海举行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海各家文艺院团纷纷报上备选节目,党组捋了一遍后,觉得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人民军队的作品不够多,质量也不够高。一位老前辈提议让吕其明赶写一首,指挥家黄贻钧建议:乐曲的名字就叫《红旗颂》。
老前辈们委以重任,吕其明觉得应该拼搏一次。从哪个角度切入呢?吕其明最终将“红旗”锁定在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那面历史性的五星红旗。他选取《义勇军进行曲》起头的旋律,饱含深情、浓墨重彩地写了“歌颂红旗”的主题,这是《红旗颂》成功的关键。他把自己对天安门、红旗的热血回忆都写了进去。
多年来,吕其明一直觉得1965年首创首演的《红旗颂》“功力尚浅”,没有达到“一锤定音”的级别。之后,他反复推敲、修订,这部作品他足足修改了半个多世纪。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旗颂》首演54年后,吕其明最终宣布定稿。
吕其明用音乐倾诉着对红旗的挚爱。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邀请他为纪念馆谱曲,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但与馆方约法三章:不取报酬,不住高级宾馆,不见媒体不宣传。他以一名普通党员和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到纪念馆瞻仰学习,寻找创作灵感,坚持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半年后,《雨花祭》诞生。
《雨花祭》共十五个乐章,音乐深沉、委婉,令人思绪万千。之后,吕其明又义不容辞地创作了《龙华祭》,献给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烈士们。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吕其明深受感动,他以早年为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的组曲为素材,经过近一年专心打磨,创作出一部17分钟的单乐章随想曲,以歌颂白衣天使不畏艰险、救死扶伤的精神。
如今,91 岁高龄的吕其明依然会待在书房里用心创作。他始终坚持用音乐倾诉对“红旗”的爱。他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党和人民创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