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识别猴脸

时间:2024-05-04

文/世琪

“在动物园或是野外,如果拿起手机对着活蹦乱跳的动物一扫,屏幕上就会跳出它们的名字、性别、兴趣爱好等,这样游人会对这些动物了解得更多。”郭松涛曾经设想过的场景,如今终于实现了。

一个构想

郭松涛从小就喜欢动物。2001 年,他如愿考上西北大学动物学研究生,跟随导师李保国跑野外,观察野生金丝猴。

因为成绩优异,郭松涛毕业后留校任教。西北大学是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师住在一起。2016年,一些年轻教师在一起吃饭聊天,说起各自研究的领域,郭松涛说自己在研究猴子,一位信息科学的教师说他在研究图像识别。“图像识别能不能用到猴脸上呢?”郭松涛突然有了这个想法。“这个想法不错,你可以试试。”同事听后也感觉可行。

郭松涛开始研究猴脸识别技术。其实,除了人脸识别,已经有了猪脸识别,在一些养猪场得到应用。猪是家畜,采样相对容易,但野生动物不好找,采样是最大的问题。郭松涛在秦岭做研究时,一天走六七个小时找金丝猴,只有一两个小时能看到。有时甚至走一天,却只能远远地拿单筒望远镜看一下。而且野生动物不配合采样,见到陌生人的第一反应是逃跑,能跑多远跑多远。要想保证精准拍到野生动物,就要让它习惯拍摄者的出现。

为此,郭松涛专门去非洲看了黑猩猩。当地人可以和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动物不太怕人,人们甚至可以离黑猩猩几米距离观察它。但中国的灵长类动物,除了猕猴,其他都是濒危的一级保护动物,没有这样的条件。既要在野外尽可能近地接触它们,又要尽可能少地影响它们的行为。郭松涛进行招引性投食,不是为了让它们吃饱,而是为了便于近距离观察。所以,投喂是一个非常谨慎的操作过程,为避免影响动物们觅食,郭松涛经常变换投食地点。

野外探索

为了研发猴脸识别系统,郭松涛带领西北大学金丝猴研究团队长期开展动物跟踪研究。他们近距离观察,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金丝猴的面部特征,比如有的金丝猴嘴底下有痣,有的因打架耳朵被扯掉一块,这些都是自然标记。

为了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他们还会做一些人工标记,比如有色染料。在一段时间内,只要把标记位置记清楚,就不会丢失所观察的动物个体,下次看到还能认出来。但这种方法在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和监测中就不适用了。有时,他们会通过动物的毛发和粪便进行DNA识别,但这需要到实验室里鉴别,也非常麻烦,达不到实时识别的要求。

猴脸识别系统研发要求有通用的识别部位。定义面部为通用识别部位,是经过动物生态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深入讨论后决定的。该研究需要拍摄大量影像数据,对算法和模型进行训练,但由于野生动物不可控,不会配合拍照,因此郭松涛团队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非常困难。

动物在野外有隐藏本能,毛发颜色等可能会和环境融在一起,要在人工条件下从环境颜色中剥离出动物个体并不容易。另外,金丝猴的脸部皮肤带毛区域多,毛发可能有蓬松变化,纹理特征更复杂,对识别系统的深度学习能力和算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刚开始,大概需要二十只金丝猴个体的准确信息,每只金丝猴要拍摄不同角度的照片,将系统模型完成。新的金丝猴个体再出现时,系统会提取特征并对比已有信息,从而对新个体进行识别。

为了保护

经过郭松涛团队的深度探索研究,猴脸识别系统对秦岭川金丝猴的识别成功率达95.6%。郭松涛说:“猴脸识别系统的优点就是有自我学习功能。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越训练,它的识别能力就越强,精度就越高。对人来说,动物间的个体差异较难分辨,你会觉得它们长得很像。但我们的识别技术利用神经网络算法深度学习,可以找出其中的区别。”

那么,猴脸识别技术怎样应用呢?在野生动物园里,如果有游客想深入了解动物个体的生活历史,它的父亲是谁,它的孩子是谁;有的像猫一样高冷,有的像狗一样黏人……这样的科普体验,会比走马灯式的观看有趣得多。“除了最基础、最简单的识别外,从科普的角度出发,未来可能在识别系统中录入金丝猴的兴趣爱好等。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有让人接触野生动物,才有可能激起保护它们的意愿。”郭松涛说。

郭松涛在观察野生金丝猴

另外,物种个体识别还可以应用于野生动物种群监测、动物救治、饲养和繁育、畜牧业农场动物的日常管理,以及宠物动物遗失寻找等,有广泛的实用需求。

“我们的技术是2020 年8 月公开发表的,软件是2021年2月做好的,现在正在局部试点。”接下来,郭松涛希望结合野外和圈养条件识别动物的不同应用场景与需求,进行个性化识别功能的研发,通过动物精准识别,实现动物保护、饲养、繁育和研究的精细化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