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瞻园,与南京一魂所依

时间:2024-05-04

文/佳芝

以前到夫子庙闲逛,偶尔路过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瞻园,总忍不住望一眼门上匾额——金陵第一园,烫金大字为人瞩目。若放在姑苏城,留园、耦园、沧浪亭,怕无园敢言第一,但在南京城,这里实至名归。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南京,曾让历史无比眷顾。但这份眷顾,却让古城背负了太多沉重的记忆。六朝烟雨后,王气黯然收,数度兵燹,朝代更迭,曾积聚江南名园的金陵城,只剩下瞻、愚二园与江水残阳相伴。相较愚园而言,瞻园自明初起既为文人雅集觞咏之地,更负盛名。

盛名之下,瞻园也同城市一样,或成王府,或为败庑,屡次几番反倒浸染了深刻的历史意味,能够让观者不经意间追溯6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魅力。仪门悬着郭沫若先生所题写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也正是这沧桑历史缩影中的片段。

西圃石史

在瞻园内随便走走,不经意走进一隅天地。一方太湖石落座于中,几个凑近看史料记载的年轻人啧啧叹息:“这样一块石头竟然是北宋花石纲遗物。”宋徽宗酷好太湖石,属下一味迎合,征敛百姓,最终爆发了方腊起义。而在园中能看到这样的石头,与曾经历任园主人对奇石的收集关系密切。

南京和石头有着不解之缘,《南史》记载,梁代士大夫到溉“居近淮水,斋前山池有奇礓石”。可见南京人对奇石的热爱。魂有所依,瞻园同这座石头城一脉相传。瞻园的历史,只有院内群石可以书写。

上溯瞻园历史,与奇石密不可分。明太祖定鼎金陵,将此地赐予魏国公徐达。如今,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仍将延安殿的二层小楼布置为徐达文物史料展,将其视为瞻园第一位主人,但实际上,直到其七世孙徐鹏举,此地才开始兴修园林,称为“西圃”。明代文人王世贞在《游金陵诸园记》中写道:“太保公始除去之,征石于洞庭、武康、玉山,征材于蜀,征卉木于吴会,而后有此观。”苏州洞庭西山等地石材奇骏,魏公西圃用其垒砌假山,被人诟为藻饰过甚,显得流俗,但不曾想层山叠石反倒成为瞻园600年的根。尽管几度被焚毁,但主要山石仍然留存了下来。解放前,历史学家朱偰曾考证过金陵古迹,在瞻园路看到一块洞庭石,不由喟叹古迹如洗。庆幸地是,旧址遗存的山石构造,为后来瞻园的修复作出了很好的注脚。

如今我们在瞻园北假山所见的迭磴危峦“娲石”“水镜”等石,大多为明代遗存,也有一些是清人所陈列。明末战火未燎及西圃,清军攻陷南京后,曾经的魏国公府被作为官衙,西圃园林盛名依旧。姚鼐曾作诗云:“人言江宁使院天下冠,日月烟霞生古姿。翠华临锡瞻园字,松石光辉又一时……”而他所言,就是乾隆下江南时亲临此园,并以“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为由,钦赐“瞻园”匾额。

止此尚不能表达乾隆对瞻园的喜爱,回京后,乾隆命人在圆明园中仿建“如园”,即“如同瞻园”之意。也正因为这样,瞻园又一次成为文人趋附的名园。

沧桑风云

金陵自古揽胜地,瞻园内巧木成林,灌木藤萝掩映溪涧。但眼前花木景致,却多是沿袭明清园林仿栽而成。看山尚有物是人非之感,看景却平添了物也非人也非的悲情。这份悲情正如南京作家叶兆言所说的伤古一般。

透过南京的窗户,能够看到中国历史的变迁。而透过瞻园,我们有意无意也能瞥见南京的旧往。著名史学家罗尔纲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迁至瞻园,实属有意。近代风云,沧桑巨变,瞻园如一双眼,望见过一切。1853年,太平军建都金陵,诸王建第,瞻园原本为东王杨秀清所占,其妹杨宣娇与子幼西王萧有和同住于此。但不久后,杨秀清另寻了住所,瞻园也就成了幼西王府。正因如此,瞻园避过了天京事变的主漩涡。但未过多久,曾国藩带领湘军攻克金陵,几乎将当时的南京城夷为平地,瞻园也深遭当时乱世所害。

如今,瞻园正厅里陈列的便是太平天国史上的珍贵遗物。其中,“商凭”颇为引人注意。太平天国规定,商户需申报办理营业执照才能够经营,这是太平天国经济社会的一个微观缩影。可惜的是,宏观统筹的《资政新篇》却没有落实普及。

正厅不大,但许多人驻足其间叹惋不已。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最终因为各王之间的内讧功亏一篑。毛泽东曾如是评价“历史上领导多头总是要失败的”,一语道破了泱泱大国的治理之本。

同光年间,瞻园复修。民国后,瞻园被作为江苏革命博物馆,但是规模缩减不少。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破防线,南京沦陷,瞻园亦遭到损毁,无法再恢复战前原貌。

风华再现

回廊蜿蜒,尽头处的几只猫惬意地来回踱步,一旁池中的黑天鹅与鸳鸯结伴戏水,不少年轻人身着汉服在瞻园的角落里拍照。如今,涉步瞻园之中,移步换境别有洞天的意趣,或许也能比得上当年园中人吧?瞻园风华再现,不得不提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家刘敦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于古迹的关注和保护不遗余力。1958年春,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彭冲便指示重修瞻园。刘敦桢立刻着手主持瞻园重修工作,经过对瞻园空间环境深入研究,刘敦桢认为,瞻园最佳的观赏点在静妙堂,但南北两部分并不统一,于是通过增高北假山,用石屏扩充面宽的方式,自然地改善了南北景区视觉上的平衡感。如今我们看到的曲廊水榭、爬山廊都是刘敦桢的匠心。是时,刘敦桢还指导学生叶菊华完成了瞻园东扩的规划设计图。1966年,瞻园修复工作被迫停止,已完成的设计图被藏了起来。

日月如梭,21年光阴后,叶菊华重新取出了这份设计图。1986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划拨250万元用以瞻园东扩。在叶菊华的主持下,瞻园东西二园整合,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格局。

晚清大儒姚鼐曾在瞻园写下如是诗句,“露砌风轩携酒尊,更邀白发醉芳园。古今事往都须置,松石之閒别有论。”这份文人眼中的风华意趣,不正又重回到瞻园之中,又重回到那些愿意走进瞻园者的眼中吗?与瞻园的审美复苏相同,南京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中的“文学之都”,同样生发了绵绵不绝的文化韵味。这份韵味,会沿着瞻园、夫子庙、秦淮河,一路飘向更遥远的地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