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依江宁
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校园内花木扶疏,绿草如茵,药草满园。走进江苏药学博物馆(又名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物馆),除了能闻到花香,还能闻到悠悠的药香,穿越千古,浸润人心。
江苏药学博物馆始建于1936年,最初只是中国药科大学的一个药用植物标本室,8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收集、整理、扩建,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医药院校中标本藏量最大的中药博物馆。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由两个展厅组成,二层展厅为药学史和专题标本展厅,三层展厅为中药、海洋药物和现代药学的综合展厅。
走进博物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古至今中国人使用的不同的医疗器具,从最初的石制、瓷制器具到后来的各类金属器具,在不断专业化的同时,也越来越精美。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华夏大地的人们就开始探索治疗疾病的方法;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用骨头、玉石等原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并尝试用一些天然药物治病。药学博物馆内藏有很多在江苏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玉针、骨针和砭石,其中砭石到现在还在被中医们使用。
到了明清,医疗器具尤为精致巧妙,一个用来碾药材的特大号碾钵,美如艺术品。文字说明上写着“清代:外刻龙纹,御用珍品”。
还有一个展柜放着许多勺子,难道是展品放错了地方?其实,这是晚清时期中医外科用的儿科灌药器。勺子是空心的,勺口上面有个盖子,打开盖子可以往里面灌药,然后药就顺着勺柄直接流到喉咙处,这样,小孩喝药就尝不到苦了,足见古人的智慧。
博物馆内特地还原了一个当时药铺的场景,门上方的牌匾上书“本草堂”三个大字,“掌柜”正在柜台上称药材。大门两侧的牌匾上写着“参茸桂燕,虎鹿仙胶”和“精制饮片,膏丹丸散”。前者指的是8种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贵中草药材,后者则为不同的中药剂型,两者加起来是一则巧妙的广告。
排列有序的展柜,各式各样的中医药用具,生动的清代药铺重现,一路走来,它们静静地向参观者讲述着那些与“药”有关的故事。
早就听说这里的镇馆之宝——长沙马王堆千年不腐女尸手握绢包中的神秘药材,便迫不及待地跑去一探究竟。
绢包中的药物均被加工成不规则的块段或细小碎片,历经2100多年已变得外观干瘪、色泽暗褐,难以辨别。
为了揭秘绢包里的中药材,1973年左右,中国药科大学的徐国钧院士几经周折用粉末显微鉴定技术等方法,从中鉴定出了茅香、高良姜、桂皮、杜衡、佩兰、花椒、辛夷、姜、藁本等药材,后来还因此开设了药物考古学学科。
鉴定出的几味药材有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含有芳香油且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用来防腐保鲜。因此,在墓葬中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不是偶然。虽然出土的药物已经碳化失去功效了,但有专家仍猜测说它们就是千年女尸不腐的奥秘。
了解到镇馆之宝传奇故事的同时,也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
中医药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学科,研究天然药物的却不只有中国人。二楼展出的260多瓶默克生药标本是国内仅有的三套之一,历经70多年仍保存完好,因此弥足珍贵。默克集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家族性医药化工企业,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开发天然药物的公司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668年。上世纪30年代,默克公司运用植物分类学方法,将世界各地的植物药进行分类鉴定,规范标注拉丁学名,形成生药标准药材,行销全世界各地。1936年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成立初期,当时的教育部门花重金为学校购买了默克生药标本,学校教学科研便有了标准药材样品。
事实上,中国药科大学还有一套比默克生药标本数量更多、种类更齐全的天然药物标本,数量超过了万份。如果把标本瓶都换成书,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标本并非一次性购得,而是中国药科大学的师生们从创校开始,历经80年不断收集而来,价值无法估量。它们是历届学生到山上采的,学生们采完药后,就和教授们一起鉴别植物的科、属、种,并且记录其详细的生长时间、产地、采集人以及拉丁学名等,然后才能放到标本瓶里贮藏起来。
隔着展窗,可以看清标本枝叶上的每一条脉络,以及脉络上的每一处曲折。它们有的被蜡封于纸上,有的被浸润于水中。药香虽然闻不到,但似乎照样沁人心脾。这传统古韵、淡淡药香不仅让患者们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了宽慰,更是让我们滋润其中,心境变得纯粹与平和起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