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冯契“金刚怒目”说: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美学转化的精彩个案

时间:2024-05-04

■ 李欢友

冯契的“智慧说”体系,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闳深广大,特色鲜明。在美学思想上,先生的一大贡献便是发掘出了“金刚怒目”的审美内涵,并将之上升为中国美学最重要的审美传统。可以说,冯所重视的“金刚怒目”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美学融合汇通的精彩展示,也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汲取传统美学思想的可能性、为当代美学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理论创新,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一、“金刚怒目”的提出:从鲁迅到冯契

二、“金刚怒目”作为审美传统的历史谱系

三、“金刚怒目”的审美特质

“金刚怒目”的话语谱系蕴含着理论意涵。冯契这种建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梳理,也有着理论动机,即其探索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如何能回应美学史上的一般性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从美学基本议题的视域来看,便可以看出“金刚怒目”说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美学内蕴。这种美学内蕴典型地体现在关于真善美三者关系以及理想人格的指向这两个议题上。在前者中,冯先生特别强调了审美的意义;在后者里,先生强调了审美所造就的人格的普遍性。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自美学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在近代成立以来,审美就自觉地与真、善区别开来。关于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聚讼纷纭。冯契自然也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先生的“金刚怒目”说主张真善美三者应该在现实人生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二)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指向

如前文所言,“金刚怒目”关注的是现实人的整全人格。实际上,冯契对于“金刚怒目”的人格指向,有着更具体的看法,即指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也就是说,“金刚怒目”关注的是现实中平民大众的精神自由。

平民化的人格,首先意味着实现这种人格的是平民,一般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实现之。相比之下,“羚羊挂角”传统注重艺术的自律、对于现实的超越,这无疑只对于少数人才有可能。因而,“金刚怒目”的人格指向就具有了更加普遍化的特征。

从引文看,这一说法也是得益于鲁迅对于自由人格的描绘,与前文所言其“金刚怒目”说也源于鲁迅若合符节。这一方面可见冯契受鲁迅影响之深;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金刚怒目”说与“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在理论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此种人格对于主体而言,一则是要求主体对于自己和别人都要尊重。别人是相对于我而存在的个体,那么对于别人的尊重,实际就是尊重每一个个体。我与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又因为主体自身也是平民中的一个,那么这种对别人的尊重,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样,尊重别人与尊重自己便内在地联系了起来。再则,别人在这里,还是一个群体性概念——大众。自我本身就是平民大众中的一员,主体应该为大众去获取利益。在这种意义上,该人格要求着超越自我的局限。同时,作为大众中一员的主体应自觉地去融入大众之中,这就意味着自我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争取自我的利益本身就是谋求大众利益的彰显。大众并不是全然凌驾于自我之上的,自我并不需要无条件地屈从于大众。冯契言:

自我作为大众的一员,体现着大众人格特征,尊重别人人格的同时,也要保持着自我的个性。这就是自由人格中自由的一面。平民人格也是独立自由的人格。作为平民的“我”在价值创造领域,如审美领域,依然是主宰者。诸如审美等价值创造的活动都是“我”作为主体自由精神的展现。在此意义上,审美便是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自我或人生意义的良好途径。而且,相对于其他追求方式而言,审美因为关注感性而更具有切身性,所以更能使得平民大众在生活中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主体所拥有的便是在此意义上的自由,不存在领悟终极意义的迷狂活动,人的自由来自于自我创造、自我价值意义实现的过程中。也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自我与别人、大众关联,自我自由的实现一定会涉及到他人,而不是自我完全单独实现自身的能力。

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特别重视“我”作为主体的能力及其实现的可能性,这与传统理想人格,如追求天道或者终极意义的圣贤、君子截然不同,而是一种现代人格范型。这也就是说,“金刚怒目”说虽然发掘了自身意义的传统根基,但还是保留自身的现代性指向。本质上,冯契此说是对传统美学的创造性整合与转化。

四、总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