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好色之徒”郭浩:中国扫“色盲”第一人

时间:2024-05-04

李蕊娟

还记得2021年河南春晚,惊艳出圈的歌舞类节目《唐宫夜宴》吗?舞台上唐朝仕女穿着红色系的石榴裙,配以唐三彩的艳丽,娇媚明艳,人物服饰的美令人惊艳!这就是“中国最美色”,其中少不了郭浩的功劳,他从故宫中发掘出384种绝美古色,每一色都严谨考证出典故出处,并确定了色彩的数据值,使中国传统色首次有了系统的色彩谱系。去年他和朋友写的《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到2021年5月,更是加印9次,得到新华社、央视等媒体报道,他被誉为国内扫“色盲”第一人!

成为“好色之徒”

“60后”郭浩家住北京,是一名文化传播学者,兼任长影集团北京影视中心主任,曾策划出品《老男孩》《小时代4》《北平无战事》等作品。他自幼喜欢诗词和歌赋,觉得中国古诗词充满了美感。比如“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女子的服色,与大唐昌隆国运相辉映,绝美!

大学毕业后,郭浩从事文化研究工作。古诗文根底很好的他,觉得传统诗词歌赋和经史子集中,都蕴含着大量关于“色彩”的字句,色彩的名称、典故和史料等,都富有趣味。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种极致的中国美,让他仿佛沉浸在伊甸园一样的美妙中。

在这个研究各种色彩的旅途中,郭浩如同划着一叶小舟溯流而上,这里走走,那里停停,出入宫闱、隐宅、市井、边塞、名山、大川,在每个时空穿越的码头和每个色彩缤纷的地方,他笑称自己始终扮演着“好色之徒”的角色。

“妃红、苍青、酡颜、月白、十樣锦、远山如黛、青梅煮酒、桥下春波……如果你也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打动,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叫作中国传统色!”郭浩解释说,这是国人定义颜色、看待世界的方式。颜色背后,蕴藏着流传了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

因为“好色”,郭浩时常看到国际时尚大秀中,一些结合中国传统色的设计总是比较单一,只能暗自感叹,这只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色。“总有人认为中国人审美不行,其实在审美这块,我们曾影响过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郭浩说,华夏文明数千年积淀,远远不止宝蓝、明黄、中国红这些色彩经典。在色彩创造方面,中国堪称全世界的“祖师爷”!只不过很多绝美的颜色,随之时光的流逝,早已销声匿迹,这不得不让人为之扼腕叹息!

郭浩在研究古籍中发现发现,古人很早就确立了以“青、赤、白、黑、黄”为五正色,以“绿、红、流黄、碧、紫”为五间色,交融出无限种有着独特民族味道的颜色。

有趣的是,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特别的故事。比如古代皇家礼服使用的柘(zhè)黄,宛如艳阳色。古人的服饰颜色皆与礼仪相关。大家抬头看到艳丽的太阳,都不敢直视,皇家借此来加强自己的威严。

2019年日本德仁天皇继位,一个重要画面定格就是“黄栌染御袍”,这就是继承自中国唐代的“柘黄袍”。因为柘树罕有,在日本,人们用黄栌和苏方套染,替代柘木染出的柘黄。这是艳阳的颜色,是天子之色。

郭浩发现,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红墙色也很有意思,它可以被称做“牙绯”。诗人白居易可是这个颜色的爱慕者,唐朝那会儿的官员制服里,就有一款是“绯袍”。后来,白居易当上了忠州刺史,有资格穿绯袍。他高兴得不得了,还特地写了首诗:“徒使花袍红似火,其如蓬鬓白成丝。”

“凝夜紫”,出自李贺的一句诗“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大自然创造出的瑰丽色彩,被诗人的文思润色之后,成了一种颇具浪漫色彩的表达。郭浩说,看看古人的智慧和情趣,你不得不为他们大大地点个赞。

比如“檎丹”,是野生红苹果的颜色,“檎”通“擒”,苹果吸引鸟啄食,这些鸟又引来捕鸟的人,所以苹果色便有了这样一个名字,已然超出了简单具象意象的范围,从一个词读出一个行为故事,怕是只有汉字文化才能创造出如此有趣的词汇。

从故宫发掘384种绝美古色

郭浩对“中国最美色”研究得越深,就觉得越有趣。原来关于颜色的学问,要比自己这位学者想象的还要多。至于普通人,很多对之几乎一无所知。

郭浩说,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为色彩着迷。比如楼下的樱花开了,拍一张!刚出炉的栗子,颜色可真漂亮。春天树梢冒出的小芽,嫩绿嫩绿的,看着真让人开心!可你知道吗?这些色彩可不止是美丽而已。它们背后,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这就是“中国传统色”!

当你真正走入传统色的世界时就会发现,世间之美,皆被其包揽其中。“凭高一望楚天低,云树苍苍暮山紫”,形容美人醉的“朱颜酡”“皓腕凝霜雪”……

从字间揉捻出细腻的温柔,融入生活,又丰盈内心。郭浩突然意识到,“我们对过去的学习太少了。研究色彩的意义是审美,审美是一个国家集体意识最好的沉淀”。

2018年,郭浩受邀参加“故宫大婚”项目,当时发现故宫并没有一本指导文创项目开发的VI手册,它通常包含造型纹样和色彩识别,心想,能否直接整理一本出来。于是,郭浩找到与自己合作了十几年的故宫文创设计师李健明,一同探讨。李健明在美术设计和色彩审美上均是一流,两人一拍即合。

你听说过扫盲,其实现在不少人是“色盲”,后来郭浩和李健明决定就做“第一吃螃蟹的人”。两人商定,色彩以故宫文物作为样本,重点从文字和色彩上为中国传统色梳理出一个谱系,也就是写一本书,把中国的绝美古色发掘出来,为国人科普一下,扫扫“色盲”!

这想法虽然听起来很美好,可是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人做过,要想凭空整理出中国传统色的谱系,简直难如登天。两人密切合作:郭浩对古籍资料进行发掘整理,在文字上为传统色建立了谱系;李健明则要根据整理出的文献资料,筛选大量的故宫文物,并从中找到对应的色彩,即以物表色,在视觉上为传统色建立谱系。

当然,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就是一大阻力,而且要从中找出关于色彩的记载、描述,其工作量非常艰巨。搜寻古旧书的工作,还涉及日本文献有关中国传统色的资料,还有日本作者近百年来有关日本传统色的专著、色谱、色卡等,搜集和学习的过程充满艰辛。

所幸,郭浩一路走来,得到了不少热心人士的帮助,如山西大学的侯立睿博士,通过她的介绍,郭浩阅读了日本江户时代学者杉木直养的手抄本《彩雅》,这是日本人在160年前编写的中国古色谱。《彩雅》这本书收词覆盖很广,虽然内容比较简陋,但这是一本日本人系统传承中国传统色的存世证明。郭浩说,他那天冒昧地联系上侯博士,没想到对方很热情,两人在电话里一聊就是个把小时。

另一方面,古籍记载的传统色通常只限于文字的描绘,但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一部对应颜色色值的实证色谱,如何通过文字考据,准确还原对应的颜色色值是另一困难。

在具体做法上,郭浩与搭档发现,可以查询的颜色的文字描述,要么是具象的,要么是意象的。意象的,第一步就需要还原意象依存的天地万物,以象取色。

譬如暮山紫,就得去找夕阳暮色下的山色。再如“玄”和“纁”是古代两大重要的颜色,上古祭祀的礼服是上衣玄、下裳纁。玄和纁代表了天与地的颜色,但它们到底是怎样的颜色一直莫衷一是。

郭浩先对文字进行考证,得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结论:玄是黎明的太阳跃出地平线前的天色,纁是黄昏的太阳落下地平线时的天色,不是天和地的颜色,而是黎明和黄昏的地平线天色,一个是黑里透点暗红,一个是红里透点黄褐,所以,郭浩与李健明找了很多黎明和黄昏的照片,最后设定出他们认为最合乎文字考据的玄、纁色值。

而具象的传统色,则一一考证实物。比如,松花这一传统色,根据颜色,网上的色值是偏黄绿色的,但郭浩找到用松花粉做补品的专家,对方说“抖落的松花像婴儿肤色一样娇嫩”,那么,结合饱含松花粉的松果实物照片,最后,两人调整出更贴合实物的松花色。

其实对郭浩和李健明来说,极致地“考”出传统色,也是个边发掘边学习的过程。在对诸多故宫文物的研究中,他们也发现了人们对色彩认识上的不少误区。

比如“青莲”,并不是青色,而是紫中偏蓝;“花青”却是蓝色;霁色也很有趣,“霁”指的是雨过天晴,霁色就是蓝色,是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秋香”确实是一种颜色的名字,《红楼梦》里就有提及。贾母笑道:“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原来,秋香色就是暗黄色。这让人不由大开眼界!

就这样,郭浩与搭档以极致严谨的态度,花费2年多的时间,翻遍近400部文献,终于从故宫中发掘出384种绝美古色。每一个都交代了翔实的出处,并标注了相关的色值数据。实物与色彩一一对应,呈现真实可观的色彩之美。你会发现,整个世界在你眼中,瞬间就诗意了起来。

2020年10月,他出版了《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一上市就颇受读者青睐,尤其在艺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无论是设计师、服装搭配师、摄影师等视觉工作者,还是对色彩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学习配色,收获灵感。

国内扫“色盲”第一人

有趣的是,这书中还附送了一套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设计的色卡——《中国传统色:2021色谱日历》。365天,每天一种传统颜色,配有解读色彩的古诗文,搭配72件手绘故宫文物。很多人对这个色谱日历,更是青睐有加。

到2021年5月,短短7个月的时间,郭浩与搭档出版的这本书,竟连续加了印9次,并得到新华社、央视等媒体报道,一时洛阳纸贵。

其间,郭浩还接到北京市很多学校的邀请,给大、中、小学生讲课。为了更大范围地做中国传统色科普宣传,他还做了《色彩通识100讲》的线上讲座,受到千万网友的热捧。后来应广大网友的请求,又将讲座内容出版成书。郭浩也因此被网友誉为国内扫“色盲”第一人!

云南大山里的一位支教女老师,听了郭浩的线上讲座后给他留言:有一天,大山里的學生对她说,“老师,今天我在上学的路上,从山里走过来看到了好多种绿。”郭浩特别感动,托讲座组织方寄了书给这位支教老师,老师又发来一些学校的照片。

原来这所位于云南大理贫困县中的学校,是所很典型的山区学校。郭浩用中国传统色变了一个小小的“魔法”,他用书里提炼的13种绿色,为学校做了新的设计,包括露天的餐厅、孩子们每天路过的走廊、教室。

郭浩认为,不能让所有的色彩都藏在书本里,而要让这么美的中国传统色走向城市、走向乡村。他还用书里的传统色做了一些效果图,把小区、商业区、商住混合区、工业区等,都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就是想通过这种沉浸式的环境、通过日常的耳濡目染来推广传统色,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美好中国的一部分。”

令郭浩欣喜的是,近年来,中国传统色慢慢“热”起来,如大火的电视剧《甄嬛传》《延禧攻略》等,剧中人物服装素雅的配色,美不胜收。其实早在清乾隆时期的内务府织染局销算档案里,就已经有对这些颜色的描绘。

与此类似的还有《长安十二时辰》。剧中频繁出现的赭红、朱砂、豆绿、孔雀蓝绿等“大唐”配色,令画面清冷而浓烈,却又让人觉得无比熟悉。郭浩说,这正是敦煌壁画中常见的经典配色。可见,中国传统色绝不只是颜色的命名,还是一种延续了千年的东方审美。

还记得今年河南春晚,惊艳出圈的歌舞类节目《唐宫夜宴》吗?舞台上唐朝仕女穿着红色系的石榴裙,配以唐三彩的艳丽,娇媚明艳,人物服饰的美令人惊艳。这就是“中国最美色”,其中少不了郭浩的功劳。

回顾当下,郭浩书中有部分传统颜色已经在变得流行,祖母绿的珍宝首饰依然备受追捧,螺子黛的眉笔一度成为国潮美妆的热销商品,帝释青的琉璃瓦,依然闪烁在天坛公园,令游人叹为观止……这也让中国传统色彩,一个古老的话题,成了时下年轻人持续追逐的热点。

郭浩说,焦虑与审美是完全对抗的,色彩之美能给人自信。每个人都值得拥有自己的美丽色彩世界,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中国传统色的色彩美学,以便重塑和提升国人的审美力。

未来,郭浩还准备把他的书用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把“中国最美色”传播出去,让其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编辑/征 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