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我想说一下我和网络小说的关系,以及网络小说给我创作上带来的成长与收获。我现在主要从事纯文学创作,但曾经也是一名网络作家,在网络上连载过长篇小说,那是2008年到2011年,大约有两年多的时间。
那时候正是网络小说火爆的时候,《杜拉拉升职记》《侯卫东官场笔记》《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在这个时期火起来的。我当时写网络小说并没有太多的规划,那时的网站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并没有打赏这种说法,我们一般都是在“天涯社区”发帖,主要是拼点击率,点击率高了就会被出版社看中。由于连载,并没有整体的故事构思,动笔之后只能想到哪就写到哪,这是很考验写作技术的,必须要学会编故事和塑造人物。正是这样,我从写网络小说当中学会了怎么编故事,怎么扯人物关系,怎么搭建整体框架,怎么把故事讲得更吸引读者,怎么把人物写得更加活灵活现。
2011年,我开始转行写纯文学。但是,我从写网络小说那里汲取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就是讲故事和塑造人物,我用写网络小说的两大招式来写纯文学,只要故事讲得好,将文字进一步提升,一般的刊物就能发表。因此,我很快就从一个网络小说家突围成纯文学作家,在各大刊物上发表亮相。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沿着讲故事这条路子走下来的,这是写网络小说给我带来的宝贵经验。网络小说就是靠故事取胜的,没有好的故事就无法吸引读者。我们当时研究成功的网络小说,开头五百字必须要吸引人,一万字必须要把读者牢牢套住,在这两个节点上,如果吸引不了读者基本就没戏了。因为网站上的网络小说太多了,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前不久看到人民资讯网的报道,现在网络文学作品达到了两千五百九十万部,可想而知体量有多大。所以,想在這浩瀚的网络文学中脱颖而出,首先要有个好故事,而且故事要有一个好开头,节奏进入要快,不能让读者放松。等写了十来万字之后,故事牢牢吸引读者了,就可以增加水分,因为故事只要吸引读者,掺点水分倒也无所谓。但纯文学作品不一样,那是一点水分也不能掺的。
当然,在纯文学的创作中,会讲故事永远是二流作品。例如很多评论家说到《平凡的世界》,一直认为是二流作品,因为路遥老师是老老实实地讲故事,而且语言太朴实也太接地气了,缺少文学艺术。为此,我特意跟很多编辑老师交流,文学的故事性与艺术性,究竟哪个更重要。
我非常认可《收获》杂志吴越老师说的话,她说,其实一个好的故事,本身就包容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就像做一道菜,一道好吃的菜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厨师的手艺,读者就像食客一样,当然不会关注这道菜是怎么做的,用的是什么手法,只要你把菜做得足够好吃,那就是一道好菜。讲故事也一样,只要你把故事讲得足够好看、足够精彩,自然也就是一篇好小说。
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些年来,我一直想着如何将网络小说的通俗性和传统文化的艺术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本,就是看网络小说的人也喜欢看,看纯文学的人也喜欢看。这就是人们说的“雅俗共赏”。雅,指的是文学艺术性;俗,就是故事通俗性。
如果故事性与艺术性两者能兼容,就可以使作品达到创新,赋予作品流行性。什么是流行性呢?现在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数量与质量上远远超过传统纯文学作品。播放量高的那些影视剧,哪一部不是从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琅琊榜》《花千骨》《楚乔传》《步步惊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芈月传》《欢乐颂》,包括最近很火的《赘婿》,反映改革开放的《大江大河》,全都是从网络小说改编得来的。这些年来,传统纯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的少之又少,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无论是作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还是传播力,很难跟网络小说相比,这就是网络小说和传统小说的优势区别。
当然,网络文学虽然在市场上叫座叫好,并不等同于它比传统文学优秀,这是一个误区,因为现在是智媒体时代、大众群体消费时代,网络文学占据了网络的优势,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传播速度、覆盖率等方面,都比传统文学快,读者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阅读。传统文学在思想艺术方面要求很高,一个纯文学作家创作一本书,从开始构思到写作出版,少则两三年,多则六七年,需要不断地打磨,属于慢工出细活。例如李洱老师写《应物兄》,这部长篇小说从2005年就动笔构思了,一直写到2018年才完成,总共经历了十三年,一共写了两百多万字,写坏了三台电脑,最后打磨出来大约只有九十万字,也就是说中间砍掉了一百多万字。
如果是一部网络小说,一百万字大约三四个月就能完成,最多也就半年,因为要保持更新速度,否则很快就会被人遗忘。网络小说从构思到创作,每天都是上万字推出,作者只会想尽办法增加字数,而不是砍掉字数,作者只要保持把故事讲得精彩就行,至于文字是否精练,内容是否有思想,文本是否具备文学艺术性,他们是不会去考虑的。读网络文学的人,一般的侧重点也在于被故事所吸引,被人物所吸引,并不会在意文字的美感和思想的渗透力。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摸索,怎么才能跳出纯文学的概念,利用网络文学的模式,将两者兼容,就是让喜欢网络文学的人与喜欢纯文学的人都喜欢看我的作品。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尝试,我终于想到了“雅俗共赏”。这个概念自古就存在,但是现在尝试用这个概念写作的人,还是比较少。最出名的就是金庸先生,他的武侠小说就是雅俗共赏的范本。我以此为借鉴,看了很多纯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作品,相对比较之后,得到了一些经验,取长补短,后来写了一个试验品,就是我刚出版的四十万字长篇小说《春潮》,我用的就是纯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兼容体写的,既有故事的通俗性,又有文学艺术的高雅性。
《春潮》虽然说是试验品,但还算蛮成功的,投稿短短五天时间就被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看中,出版成本版书,并签了影视版权,而且新书上市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加印,也有一些影视公司通过微博来找我。很多朋友看完后,都说这部小说的故事讲得好,文字也很优美,可读性和艺术性都有了。
《春潮》能进入这样一个状态,就是我从写网络小说那里获得的宝贵经验,也说明了这几年下的功夫没有白费。所以,我十分感谢那两年的网络小说写作生涯,给了我很大的写作启发。接下来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探讨网络小说和传统小说的结合性,再谈一谈我写《春潮》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与讨论,一起共同进步,让我们在写作上有更大的进步与发展空间。
【莫华杰,1984年出生于广西钟山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4届作家高研班学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兼任《华夏》杂志调查新闻中心主任,作品散见于《花城》《山花》《天涯》《芙蓉》《作家》等刊物。曾获东莞荷花文学奖、首届东莞文学艺术奖、广东有为文学奖、第三届海峡两岸原创长篇小说优秀奖。著有长篇散文《重生》、长篇小说《春潮》、小说集《赊佛》(入选2019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责任编辑 李路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