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银叶和金蚕

时间:2024-05-04

秦加倪

市丝绸公司的王总,正在为公司建立优质茧源基地的事举棋不定。忽然,他看到市晚报登了一则新闻:西陵镇蚕桑博物馆馆藏文物有出土的石蚕、石茧、铜蚕、铜茧,以及各种养蚕的竹木器具。但令人遗憾的是,馆藏出土文物中缺少了银叶和金蚕。据说,当年出土的文物中最珍贵的就是银叶和金蚕了。但这些出土文物后来散落到了民间。这些年陆续有人捐出铜叶、铜蚕、铜茧、硅化桑木。去年二月初十“先蚕节”上,有个神秘的捐赠者捐出了银叶,可金蚕仍然下落不明。当时有人预言:“当金蚕出现,和银叶配成对,就是好日子的开头!”

这则新闻触动了王总,他决定去西陵镇配合当地扶贫攻坚,建立公司优质茧源基地。王总一去西陵镇,第二天市晚报又报道了一则新闻:“珍贵文物银叶深情等待的金蚕,今天终于回到西陵蚕桑博物馆!”

西陵镇是养蚕抽丝织绢发明人嫘祖的出生地,自古就是蚕桑之乡。但后来西陵镇人毁桑种粮,忽视了桑蚕经济,就一天天穷了。今年,西陵镇进入扶贫攻坚,扶贫攻坚点定在嫘祖陵村。

嫘祖陵村最近刚选出一个干练的村主任,叫李娟,是个“70后”。她的母亲张珍是远近闻名的养蚕能手,父亲在她一岁时就去世了,她是由母亲一手带大的。

“有人向蚕桑博物馆捐出了一只金蚕!”消息很快传遍西陵镇。张珍马上让李娟去打听捐赠者是谁。

杜镇长告诉李娟,确实有人捐出了金蚕。但他要李娟立刻回嫘祖陵村,准备迎接市丝绸公司王总来考察。

王总一见到李娟就说:“小李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们村要脱贫,六个字:全力兴桑养蚕。我们公司的优质茧源基地就选定在你们村了。”

李娟对王总的印象很好:待人亲切,能专心听人说话,耐心听取建议。镇长告诉她,王总以前一直在深圳打拼,五年前到剑南创办了市国际贸易丝绸公司,经济实力很不错。于是她不失时机地对王总解释说:“我们村留守妇女多,兴桑养蚕有优势,但还需要王总大力支持啊!”

王总郑重许诺,公司将免费提供优质桑苗和养蚕新技术,而且丝绸公司会派专人驻队,负责嫘祖陵村的扶贫攻坚。

于是,在王总参加的村委会上,李娟提出:“村里重点规划,首先在坟坪崖全部种上优质桑苗。”

没想到立刻有妇女反对:“不行啊!坟坪崖虽然土质不错,但荒芜多年,那里还闹鬼!”李娟笑了,说:“这都啥年代了,还迷信鬼神?当年咱村不是来了个姓刘的知青,为了证明坟坪崖没有鬼,和村里人打赌吗?”

嫘祖陵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大都知道这个事。那是1974年,在嫘祖陵村落户的成都知青刘希铭提出,作为嫘祖故乡,队里应大力种桑养蚕,并提议将坟坪崖全部种上桑树。当时就有人以坟地“闹鬼”为由表示反对。

刘知青就说:“这样吧,我和你们打赌,如果今晚我把坟坪崖坟头的旧花圈扛下来,就说明没有鬼,在那里种桑的事就可以定了吧?”

本来大家以为刘知青只是说说而已,哪知他半夜真从坟坪崖把旧花圈扛了下来。但是,坟坪崖种桑的事却一直没落实。刘知青返城时,这仍是他心头最大的遗憾。现在,有新上任的村主任带头,又有丝绸公司的王总支持,加上村民们都渴望致富,这事才正式定下了。

散会后,王总被李娟请到家中吃饭,王总说:“小李,看来你对那个刘知青颇有好感呢!”

李娟说:“是啊,因为那个不怕鬼神的刘知青还救过我。”

那年李娟刚好两岁,一天她在屋后桑竹林独自玩耍,小腿被“五步蛇”咬了一口。村里人一下慌了神,尤其是她的母亲,当时就乱了方寸。唯闻讯赶来的刘知青十分冷静,他用布条扎住小李娟小腿上部,然后用清水冲洗伤口,还冒险用嘴吸出一些毒液,最后背着她跑下山,强行拦住一辆过路货车,把她送到县医院,这才救了小李娟一命。

后来,刘知青回城,就和她们没了联系。李娟的母亲张珍曾托人打听恩人下落,得知刘知青回城后因一个刑事案件,被错认成犯罪嫌疑人拘留了。张珍马上背着三岁的小李娟去省城看守所探监,可人家不让见。最后,不知张珍说了啥理由,她们终于见到了刘知青。刘知青的冤情洗清后,听说去了南方,从此与她们再无联系。

当李娟把王总介绍给母亲时,张珍见到这个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的老头儿,神情竟然有些恍惚,问道:“你姓王?”

王总道:“对啊。”

张珍却一副不大信的样子。李娟道:“妈,你也真是,我都跟你说了,这是专门来咱们这儿扶贫的王总啊!”

张珍不再问了,却把李娟拉到里屋去,说:“我讓你打听捐赠金蚕的人,你打听到了吗?”

李娟道:“刘馆长说了,捐赠人要求保密,不能透露姓名。”

张珍很不满意,嘀咕道:“就知道你办不成事。还是我自己有空去镇上问刘馆长吧!”

李娟有时候很不理解,母亲一个六十多岁的人,有事没事打听金蚕的捐赠者,到底为啥呢?

此前,她听到过一些传闻,说出土的那对银叶和金蚕,在一个女孩手里。

对于这类传闻,李娟从来不信。她知道母亲是个嫘祖迷,她小时候母亲常给她讲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织绢的故事。现在,作为桑蚕之乡,嫘祖陵村终于又把兴桑养蚕提到发展的第一位,这何尝不是母亲的愿望?

可按母亲的说法,第一个提出兴桑养蚕的人,应该是那个救了自己的刘知青。这些年,她遵照母亲吩咐,去了好几次成都,打听当年的恩人刘知青,却始终打听不到他的确切消息。

在李娟的印象里,救了自己的刘知青,一直被母亲藏在心里。她甚至怀疑,母亲坚持独身是和刘知青有关。要不,几十年过去了,她为何始终对他念念不忘?

王总在李娟家住了十天,被李娟的母亲照顾得很好。张珍拿新米熬煮稀饭给王总吃,小菜就用小葱、蒜泥、菜籽油拌水煮胡豆,或者腊肉炖干豇豆、清炒野生菌。一日三餐尽是乡下风味佳肴,也都是王总最喜欢吃的。王总说:“这里才有家的味道!”

十天后,公司有事,王总得回去处理。临走时,他试探地问了李娟一个问题:“你母亲为什么一直单身啊?你应该劝她再找一个伴。”

李娟摇头,道:“只怕她心里始终有一个人,再也放不下另一个了!”

王总前脚刚走,第二天,张珍就去了西陵镇。她急于知道是谁向蚕桑博物馆捐赠了金蚕。

她问:“捐出金蚕的人是不是姓刘?”刘馆长摇头,道:“肯定不姓刘,人家之所以捐出金蚕,只是希望让金蚕和银叶配成为一对,所以他要求对其姓名保密!恕我不能透露。”

刘馆长的解释令张珍十分失望。刘馆长亲自带着她去看展品,展台上,金蚕和银叶已然成为一对。

李娟的母亲怅然而归。

当天晚上,李娟听母亲坐在床边喃喃自语:“明明就是他回来了啊!”

李娟诧异,问:“谁回来了?”

张珍却说:“当年救你的刘叔叔回来了。他不是已经在我们家待了十天了吗?”

李娟糊涂了:“在我们家待了十天的不是王总吗?”

张珍笑了,说:“虽然过去了四十年,但我还是一眼就能认出他来,就凭他身上的味道和他左耳垂上的那颗黑痣。但是,他为什么改姓王了?”

张珍接着说:“他是在担心什么吗?我记得当年你刘叔叔说过,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嫘祖陵村再兴桑养蚕,村民们过上富裕生活。现在他回到嫘祖陵村扶贫,想是为了完成心愿!”李娟这才恍然大悟,难怪她一见到王总就觉得亲切,难道王总真是当年救了她的刘叔叔,他是为了完成当年的心愿回来的?

她明显感觉到,母亲急切地盼望王总处理完公司的事,快点回到嫘祖陵村。

而王总在回到嫘祖陵村前,专程去了一趟西陵镇,在杜镇长面前有意无意地提到李娟的母亲。杜镇长说:“李娟的母亲这些年不容易啊,听说当年她去探监刘知青回来后,就决意不再嫁。”

王总有些意外。

他匆忙赶回嫘祖陵村。深藏在心里几十年的情感,他不想再隐瞒。他向李娟和她的母亲解释了自己改姓的原因:当年他随继父姓刘,母亲和继父离婚后,他就改回了本来的姓。

王总对张珍说:“公司在确定建优质茧源基地的時候,我看到报纸上的新闻,说银叶已经现身西陵镇蚕桑博物馆。既然你已经捐出银叶,我当然应该毫不犹豫地捐出你送我的金蚕,让它们配对,希望为蚕桑之乡开启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决定回到嫘祖陵村扶贫。现在一切进展顺利,我才有时间面对我们的过去。”

“天哪!”

李娟万万没想到,那个银叶捐赠者,竟然是母亲!

张珍说出了真相。原来,当年她同时得到了金蚕和银叶。刘知青离开嫘祖陵村时,她将最珍贵的金蚕送给了刘知青,并且和他约定:如果银叶不现世,金蚕他就自己收藏;如果有一天她捐出银叶,就说明银叶盼望金蚕回来。

王总说:“是啊,珍姐,所以我回来了。”

张珍望着王总,泪眼婆娑:“可你应该已有家室了吧!”

“有家室?”王总反问道,“当年你不顾一切来探监,为了能见到我,你咋说的?”

“我妈咋说的?”李娟忍不住插嘴。

“你妈妈说,她是刘希铭的未婚妻。”

李娟惊讶极了。当年母亲为了见到误陷牢里的刘知青,竟选择了这样的理由。

不过,更令李娟吃惊的是,从那以后,王总就一直单身。虽然他以为张珍已经再婚,但仅凭当年张珍为了见他,给出一个是他未婚妻的理由,他就发誓永远等待。

四十年后,银叶和金蚕终于配成了一对。

〔特约编辑   缪 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