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喻俊伟
今天,在湖南桃源县原桃源师范学校东北角矗立着一栋两层楼房,早年这是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二女师”)的主体建筑,建成于1913年5月。因修建时通体被粉刷成白色,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白楼。20世纪初,这里聚集着大批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满怀激情、向往新生活的青年女性,此地也被视为湖南新女性的圣地。不仅如此,白楼还是早期湘西北学生运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湘西北地区共产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之一。
湖湘女英,渐入白楼
白楼作为二女师的主体建筑,主要用作教室、学生寝室和教师办公室。1918年1月,湖南省政府委任教育家彭施涤为二女师校长,彭施涤上任后,提出了“教育兴国、思想兼容”的办学主张,大力推行教学改革,聘请了一批具有留学背景的爱国学者担任各科教员,还提倡男女同校、女子剪发,学校风气为之一振。大批有志青年纷纷从各地考入二女师。据资料记载,到1918年底,在校学生达376人。我党早期革命家张太雷的夫人王一知、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作家丁玲都是在这一时期考入二女师的。随后,陈兆森、熊琼仙、熊素贞、刘璞、周凤鸣、王常德等也陆续进入白楼学习。望着一个个意气风发走进校门的年轻人,彭校长十分欣慰:“湖湘女英,渐入白楼矣!”
白楼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又充实的,给师生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丁玲离开母校多年后,还对白楼情有独钟。1978年,她在给孙女的信中写道:“学校宿舍临沅江,风景很好,我常常在楼上寝室的窗口一站就是半天,从疏疏密密的树影中看沅江上过往的帆船,听船工唱着号子,那歌声伴着滔滔江水和软软的江风飘到窗口,我觉得既是神往,又是舒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受民主思想感染的二女师学生,在王一知、王剑虹、丁玲等同学的带领下,纷纷剪掉长发,以示与旧风俗决裂,还成立了桃源学生联合会,走上街头,四处宣传新文化、新伦理观念。
1921年,随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和队伍的壮大,二女师进步师生的革命活动更加如火如荼。1923年春,21岁的女学生张维受组织委派来到二女师插班学习。张维个子高大,留着短发,活动能力很强,没多久身边就围绕了一大批进步学生,教室、宿舍、树荫下,甚至食堂都成了她们讨论共产主义思想的场所。在张维的发展引领下,进步学生陈兆森、熊琼仙、曾淑珍、周凤鸣和进步教师张祺、万德馨等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时间,二女师校园革命思潮涌动。
熊琼仙:“死在太阳山麓,活在人民心里”
从二女师白楼走出来的学生中,有位汉寿籍女生深受当地妇女信任,被誉为湖南女界的英雄,她就是八班的熊琼仙。1926年,熊琼仙遵照党的指示,回到家乡汉寿县,担任汉寿县妇女协会副会长,协助会长帅孟奇(中国妇女运动先驱,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顾问)开展工作,宣传妇女解放。为了提高妇女素质,她们在汉寿县开办妇女运动学习班和妇女夜校。熊琼仙常常带着一个背包、一把雨伞深入乡村,调查妇女生活现状,动员妇女到学习班和夜校学习,带领妇女挣脱封建枷锁。当地有位陈姓族长曾经不准族里的妇女进祠堂,她就支持陈姓妇女找族长理论,迫使族长同意她们进入祠堂参加宴会。县城某商店老板娘长期欺负儿媳,多次教育不改,熊琼仙便领着妇女协会会员将这位老板娘抓起来戴高帽子,最终老板娘低头认错。妇女们纷纷把熊琼仙当作自己的娘家人。
1927年1月,熊琼仙作为代表参加了湖南省第一次妇女大会,成为湖南女界的英雄人物。由于影响力大,熊琼仙逐渐成为土豪劣绅和国民党的眼中钉。1927年“马日事变”爆发,国民党当局四处搜捕熊琼仙。为了保护她,组织决定将她转移到安乡县,以家庭教师的身份潜伏下来。到达安乡后不久,传来了张维在长沙被捕壮烈牺牲的消息。听闻噩耗,熊琼仙悲痛不已。在二女师的那栋白楼里,她和张维朝夕相处了4年,是张维介绍她入党,把她引上了革命道路,她们俩不仅是情投意合的同学,更是生死与共的同志。熊琼仙找到上级,要求立刻投入战斗,同国民党斗争到底。上级同意了她的申请,任命她为湘西特委妇女委员,负责常德、桃源、临澧、澧县的地下联络工作。
国民党对熊琼仙的搜捕一刻也没有停止过。1928年6月,因叛徒出卖,她在常德城东被特务逮捕,关进了常德县署看守所。特务对她进行了几次“过堂”,严刑拷打之下,她一言不发。县长钟忠亲自审问,对她威逼利诱,她仍未透露半个字,国民党当局决定处死她。临刑前,她大义凛然,奋笔写下“死在太阳山麓,活在人民心里”12个字后,慷慨就义。
陈兆森:拼将热血溅故土,敢教乾坤换新天
除了熊琼仙,二女师还有一位被贺龙元帅称为“政治老师”的桃源籍女生——陈兆森。她的事迹至今还常常被人们提起。
1927年1月,陈兆森离开白楼,来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7月,她在二十军贺龙指挥部担任机要秘书,参加了南昌起义,成为中国第一代女兵。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被迫分头转移。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起义队伍减员严重,部分官兵逐渐失去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贺龙感到很焦虑。这时,陈兆森根据贺龙以往的讲话内容起草了《告二十军全体官兵书》。通告深入浅出,将当下形势、革命的前途和希望逐条分析。通告一公布,官兵的士气逐渐高涨,贺龙非常高兴,握着陈兆森的双手,用力地摇了摇说:“你解决了我的大难题,真是我贺龙的政治老师啊!”
周恩来也非常欣赏陈兆森在起义过程中的出色表现,转移途中,周恩来问陈兆森:“组织准备派你回湘西工作,开展农民运动,现在白色恐怖笼罩,你怕不怕?”陈兆森铿锵有力地回答道:“不怕。拼将热血溅故土,敢教乾坤换新天。我从加入组织的那天起,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陈兆森听从周恩来的安排,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常德,担任中共湘西特委委员,指导桃源等地的地下斗争。
当时湖南刚刚经过“马日事变”,党的组织和工农队伍遭到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大革命运动处于低潮。针对这种情况,陈兆森决心按照临行前周恩来的指示,在湘西北组织起义,建立局部政权。经过精心部署,1927年11月16日凌晨,陈兆森和桃源地下党张祺、徐才益等率部包围乡公所,杀死税吏,起义取得成功。中午,陈兆森等在桃源青龙寺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徐溶熙蘇维埃政权成立。徐溶熙苏维埃政权是湘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是党的八七会议绽开的一朵灿烂的花。它的建立揭开了国民党在湘西北地区织就的黑幕,给被白色恐怖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工农群众带来了党的气息,使他们又看到了希望。
徐溶熙苏维埃政权成立后,陈兆森回到了常德,以湘西特委军事委员的身份参与组织常德年关暴动,后在育德女校不幸被捕。在狱中,陈兆森日日受刑,但仍然坚贞不屈,面色从容。难友们非常不解,陈兆森说:“我们共产党人死都不怕,还怕受刑?!”在押赴刑场的途中,陈兆森一边向千年古城常德作最后的告别,一边高歌秋瑾的《对酒》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后英勇就义。
王一知:建议北师大二附中改名为101中学
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一位大智大勇的女交通员,她的原型就是二女师五班学生、湖南芷江人王一知。
1922年,王一知来到上海,进入党领导的第一所女子学校——上海平民女校学习。经刘少奇介绍,王一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党组织派遣从上海到了广州,在邓颖超领导的广州妇女协会任宣传部主任,并协助中共早期革命家张太雷开展工作,共同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革命伴侣。1927年底张太雷在广州起义中牺牲,她忍着巨大悲痛,转入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开始了长期的白区城市地下斗争生涯。
当年周恩来交给王一知他们的任务是在上海组织秘密电台,收集日伪方面的情报,向延安报告。王一知在上海建立了三个直接与延安通报的秘密电台,即李白台、杨健生台和郑执忠台。王一知还兼任三个电台收送密电的秘密交通员,用无线电波架起了上海与延安的“空中桥梁”。后来,李白电台被敌人破获,李白夫妇被捕,王一知在关键时刻机智沉稳,迅速组织另外两个电台撤离,并设法营救出了李白。1945年,陪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周恩来专门接见了王一知,高度赞扬了她在党的隐蔽战线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1949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两次接见王一知,希望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再挑一挑重擔,领导新中国的妇女工作。但是,王一知婉拒了这个安排,说:“中国解放了,我想做培养下一代的工作,希望能到中学当个校长。”王一知后来又多次给中央写信,请求批准。最后,中央批准了她的请求,让她担任上海吴淞中学校长。一年后,中央再次来函征求她的意见,想让她到教育部任职,结果她再次婉拒。“文革”结束后,王一知重新出来工作,当组织再次让她出任要职时,她仍然婉拒,只是希望恢复她的校长职务。
众所周知,北京有一所著名的中学——101中学,实际上,它的原名叫北师大二附中,在王一知的建议下,改名为北京市101中学。1955年,王一知调到这所中学工作。周恩来总理来校视察时,王一知便提出将学校改个名字,她说:“如果说过去有成绩,那就用100来表示,101代表新的起点,让我们从1开始。”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从此,101中学的名字就叫开了。
1991年11月23日,王一知病逝于北京,走完了她90年的革命历程。王一知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尽管她没有显赫的功名,没有令人炫目的头衔,甚至许多年轻人对她的名字都十分陌生,但她依然如一座丰碑屹立在人们心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