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那地方”的烟火

时间:2024-05-04

濮颖

江苏高邮是我的家乡。里下河水乡广袤的土地、千年流淌的大运河滋养着这座小城,也滋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我沉湎于这座小城的日常,体会着这座小城的冷暖,这里的市井烟火、人间万象,我对其有着别样的熟悉与眷恋。

小说是生活的观察和积累,烟火、市井、风物、人情是生活的基石,也是小说的素材。汪曾祺先生说过,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汪曾祺是高邮人,我所工作的学校就是他曾经的母校。受先生的影响,闲来无事,我总喜欢到处走走看看,长街小巷、市场戏院,里面总有看不完的景致、听不完的悲欢,百姓生活中的微苦与轻甜更是人世间的温暖所在,正如《包子太忙》中的郝英莲、郑大眼,《菜市街没有多余的土地》里的许良娣、张胜利,都是底层人物的代表,他们为生计奔波,执着地坚守着生活的庸常。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背后,有着常人无法体会的人生百味。

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搬迁到“菜市街”的。“菜市街”是个城中村,里面的居民世代以种菜为生,在这里,我亲眼见证了村镇的变迁和菜农身份的转换,以及在这过程当中人与人关系的微妙变化,它们验证了大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的浮沉、物質生活的富足与精神层面贫瘠之间的矛盾,令人感叹。

高邮隶属于扬州,是一座慢城。“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小城人慢生活的真实写照。“皮包水”就是吃包子,小城包子铺比比皆是。一年四季,无论晨昏,我都会在包子铺氤氲的热气中看到一张张红扑扑的脸。不知为何,这些粗糙的、微黄中透着两块红晕的脸庞和菜市街新老居民的生存状态一直搁在我的心底,也成了我创作的动力。《包子太忙》里的郝英莲跟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为了让子女过上更好的生活,为自己,更是为女儿洗白农民身份,从农村来到城市,用最廉价的苦力和男人一样打拼,尝遍艰辛,甚至不惜丢失自尊。而当历尽磨难终于成了新城市人,却因为缺乏对子女教育而酿成终身遗憾……

短篇小说如何设计自己的故事和时间,是我在创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我的家乡有句俗语:螺蛳壳里做道场,用这句话来形容这两篇小说我觉得比较贴切。在这两篇小说的创作中,我始终将人物关系作为小说叙事的核心,把人物构建在短暂的、二十四小时之内的叙事“行动场”中。随着空间与时间的交替,在叙述视角的变换中,人物形象逐渐清晰、丰满,故事情节也随之慢慢站立了起来。在失望与希望中摇摆是生活的主调,也是这两篇小说蕴含着的“内在矛盾”,这两种矛盾互相交织构成了小说的主旨。

人与城之间互文式的辩证关系也一直在影响着我。汪曾祺先生一直把高邮叫做“那地方”,这也许就是“那地方”对高邮人的成就,也是高邮人对“那地方”的成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