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问题意识”与批评论文

时间:2024-05-04

汪雨萌

在过去几期的导语中,我一直强调文学批评作为方法与路径的面向,强调文学批评应当建立在读者与文本扎实而亲密的接触之上,用现在时髦的概念来说,文本细读可以说是文学批评最为重要的底层逻辑。但有了充分的阅读经验,有了由阅读而产生的种种原创观点和看法,有了对作品的丰沛的感情和能够展示这些观点和情感的文笔,也不等于就能做成一篇优秀的批评论文,可能只能做成一篇高分的读后感或是书评,因为“论文”只有文本细读仍然是不够的。

本期选用的是山东理工大学陈晶晶同学的批评论文,她的论文首先在格式上就显得非常规范,有简明阐述观点的正标题,有指出研究对象的副标题,还有条分缕析、章节清爽的正文,从架势上看这就很成气候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陈晶晶这篇论文虽然在一些措辞和观点上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她有了很多同学在写作时特别不具备的一种素质,那就是“问题意识”。有问题,才有想法,才有分析的路径,才有求证的渴望。我曾在2015 年写过魏思孝短篇小说的评论,在2021 年组织过学生参与魏思孝《余事勿取》的圆桌讨论,这位“80后”作家对碌碌无为乃至产生平庸之恶的小人物一直情有独钟。陈晶晶也看到了这一点,但她没有完全纠缠在“小人物”这个关键词上,她观察到了魏思孝新作中小人物与“白酒”意象产生的联系以及“酒”这个旧意象产生的新变,并能根据这两个基点生发开去,把魏思孝笔下的人物嵌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小人物谱系中去,把他笔下的白酒放进中国文学的酒书写史中去,进一步延伸出“底层—城乡”“狂放—颓败”两条人与物的讨论线索。这使她的论文显得充实而逻辑清晰。

“问题意识”不仅理顺了写作逻辑,明晰了写作目标,还能增强文章“理论基础”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陈晶晶的论文中,从古至今,从《水浒传》到《阿Q 正传》《骆驼祥子》,再到《红高粱家族》和魏思孝本人的其他作品,陈晶晶选来与《王能好》作对比的作品实在不少,但因为扣准了白酒与底层这一命题,每个比较对象都显得合适与般配,其中使用到的苏珊·桑塔格、贺雪峰等人的社会学论述没有许多同学戴高帽甚至张冠李戴的感觉,反而显得这些论述一直存储在作者的知识谱系中,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将它取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罢了。

“由问题出发”,看起来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但实难做到,除了反复研读对象文本,还需时刻问自己,我要讨论些什么、如何讨论,让阅读变得有主题、有路径。当然,问题意识不仅依靠自己的反思,也依靠我们文章之外的知识储备和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这就是另一个新的话题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