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俗文化并不等闲

时间:2024-05-04

白永达

读了陈铭道先生在《读书》一九九六年九期上的文章《中国音乐的“血肉文本”》觉得很亲切,“血肉文本”几个字更引人遐思。中国文化向来有俗文化与雅文化,俗文化流行于民间,雅文化流行于庙堂和社会上层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间。过去由于话语权长期操在后者手里,知识阶层“独擅文字”,于是历史上的雅文化形成主流显学,俗文化成为末流。一般说,统治阶级的文化是占统治地位的。那末雅文化就长期占上风。但有时也不见得。很粗浅的例子就是在刘邦、朱元璋刚登极的汉初、明初,文化统治权和其它统治权都操在这两个“粗坯”及其亲密“哥们儿”的手里,当然他们也利用雅文化,但他们头脑中的俗文化观念,却是“君临”一切的,连雅文化也受其制。这好像三国时诸葛亮这个知识分子丞相,也苦于胳膊扭不过大腿,挡不住刘、关这两个卖草鞋与打铁出身的人的世俗观念。终于不能坚持“蜀吴联盟”,开了蜀汉败亡之端。如果人们仔细估量一下刘邦、朱元璋、刘备、关羽的“知识结构”,就不能不惊于俗文化有时也左右历史。

陈先生文章里说,尽管冀中“音乐会”这种俗文化现象升不到理性与自为的高度,但对他们的行为如不在意义上历史地开掘其深层涵义,也许会忽略某些东西,不利于将中华文明主要精神拿出来与西方文明作平等的对话和探索。这个意思可说一针见血,颇中时弊。我们过去对传统文化一向有重雅而轻俗的毛病,对一些俗文化现象的开掘,有时竟落在外人之后,如敦煌盗宝的欧洲人、日本人,我们却只能打扫剩底儿。往事已矣,今后如何?

现在我们狃于积习,对俗文化不能不说,仍有“贵族态度”的余风。殊不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与市民文化必然有新的兴起。俗雅文化恐怕会更需沟通及“嫁接”,产生“杂交优势”。俗文化“参与”主流可能势不可免了。

因此喜见有心者(其中又有外人!)对冀中与平津地区民间“音乐会”进行普查及撰文介绍。另外,陈文中第二行的“安兴”恐为白洋淀边上的“安新”县之误。因我即安新人,在家乡看到听过“音乐会”的演奏活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