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子十八丁”辨

时间:2024-05-04

京 人

前不久,读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国维诗词笺校》。其中,提到《题友人三十小像诗》,说“此诗作于一八九九年。作者年方二十三岁。其时仍在东文学社求学。题友人为谁?”认为“必系海宁同乡窗友无疑”,并征引王氏异母弟王国华的回忆,云:

据王国华一九三五年所作《海宁王静安先生遗集(按:应为《遗书》)·序》称:先兄“年十六,入州学,好《史》、《汉》、《三国》。与褚嘉猷、叶宜春、陈守谦三君,上下议论,称‘海宁四子十八丁”读了这段话,再去翻阅一下王国维的《遗书》,以及有关他的生平事迹,这“海宁四子十八丁”之称总使人感到有些离奇。其“出处”究竟何在呢?

查“海宁四子”之称,实有其事。初出诸陈守谦一九二七年王氏去世后所撰《祭文》。大意谓:王氏十五岁,即与叶、褚、陈“朝夕过从,商量旧日学,里人目为‘四才子而推君(按:即王氏)为第一。”(详见罗刊本《王忠悫公哀挽录》)王国华《序》中所“称”,当即据此而来。但是,他怎么会“锦上添花”,在“四才子”下另添了“十八丁”的呢?兹将他的这段《序》文重加标点,录于下:

(先兄)年十六,入州学。好《史》、《汉》、《三国》,与褚嘉猷、叶宜春、陈守谦三君上下议论,称“海宁四子”(按:似应为“四才子”,刻印时夺一“才”字)。十八,丁中日之战变。政议起(按:指一八九五年康有为等的“公车上书”)。先君(按:指王氏父亲王乃誉)以康、梁疏论(按:当指《上清帝书》等请求“变法”“维新”的论说)示先兄。先兄于是弃帖括之学(按:指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不为。廿二,入《时务报》馆,兼学东瀛(按:即日本)、西欧文字……(王国华《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据商务印书馆石印本)这段序文,扼要地叙述了王氏在十六、十八、二十二岁这三个极为重要的“年龄段”上的经历及“成才”过程。《序》中“十八,丁中日之战变”的“丁”,据《尔雅·释诂》:“丁,当也。”说明至今仍用于口语中的“丁当”,犹如《诗经》中的“肃霜”“涤场(荡)”,“俱为双声字”(《观堂集林》卷一《肃霜涤场说》)。“中日之战变”,即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是年王国维十八岁。故将王国华《序》中的这句话换成口语,便是:

十八岁那年,正当中日“甲午战争”。

顺便说一下,王氏《题友人三十小像》诗,实际上是题赠给罗振玉的,也并非象“笺”中所“论定”的“无疑”地为“海宁同乡窗友”,即“四子十八”中的某人所“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