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编后絮语

时间:2024-05-04

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在今天没有理由不重视它。不过,要是在《读书》杂志的某处,赫然出现一位美目盼兮的时装仕女,或者一部岸伟壮观的新款机器,也许会使人觉得突兀。《读书》印数有限,读者群中怕是书迷居多。登出这类广告,在此时此地,恐不免成为“冗余信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有关企业考虑,我们还是暂不登载工商业某些产品的广告,而把篇幅留给大家喜爱的图书。这是我们多年来的想法。

从今年开始,我们又把原来可以用来刊载广告的篇幅匀出一点来,登载作家的手稿和书信,大多在每期的前后里封。近年以来,名人手迹很受重视,各种题词墨宝时见发表,尤其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节庆之际。相比之下,似乎对于同一类的手迹——作家的手稿、书札,注意还不够。学者、文人当然也是凡人,他们一有了“知名度”,不见得连手迹也成了圣物,我们不必对此作过份的渲染。不过文学史和科学史也表明,研究手稿和书信,是研究一个作家或学者的重要方法。从手稿的修改,可以揣知他们思路的踪迹,学习写作的方法,更不要说可以从中发现一个人的品德、兴趣、特色。三联书店前不久搜集了翻译家傅雷的手泽若干件,在香港展出,博得不少中外知识分子的赞赏。不少人认为,这是一次无言的教学。看着傅先生那些工整的笔迹,谁都不期然地联想到,它的作者是一位守正不阿的学者,一位严肃认真的文士。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鲁迅的手迹曾被包过大饼油条。十年浩劫之中,许多作家手泽如有留存,仅仅是因为它们可以作为“罪证”。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重视作家手稿、书信,应当是重视知识的一种体现。现在已经开始设立机构保存这些珍贵的材料,但对我们这类传播工具来说,则应着力于它们的发表。现在我们利用极为有限的篇幅,做了一点点的工作。大规模的整理发表,则有望于较为富裕的来日,寄愿在更加坚实的中国编辑家和出版家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