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漫谈科学与科学方法

时间:2024-05-04

张鸿翼

今天是科学身价高涨的时代,不少人都愿意谈论“科学”,可是认真追究起来:什么是科学?能答得完整的人就不多了。兴趣所近,读了十几本谈科学的著作,不免觉得有些话可说。首先觉得我们应当弄清楚科学与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才不致在根本上弄错。

“科学”一词在外文里来自拉丁文scientia,意思就是知识。那么科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呢?一般的解释如下:1.与直觉、信仰有别。2.根据观察、研究、实验来决定研究对象本质或原则的有系统知识。3.某项个别研究,特别是以假设与实验为手段来建立某种有系统的事实、原则与方法,如音乐科学。4.有关大自然或物质界的有系统知识。5.通过训练与经验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如拳击科学。用一句话来综合以上的解释,可以说:科学是客观的、逻辑的、有系统的分析方法,用以分析种种现象,并借以累积可靠的知识。

这里我们要注意几个字眼:客观、逻辑、有系统、累积、可靠。首先是客观。客观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没有个人的幻想、偏见搀杂其间,另一层就是没有价值判断在内。价值判断简单说就是平常所说的“好”“坏”。科学领域里只有真假,没有好坏可言(至于科学为谁服务,那是另一问题)。谁也说不上3十2=5是好是坏;或者声音在空气里的速度331m/sec是好是坏。同理,假如有人说,进步的社会里重力加速度要比反动的社会里重力加速度来得快,那就要闹笑话。苟子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正好说明客观这个意思。

其次是逻辑。科学不只是事实的堆砌,也不是公式手册。一本食谱写得再精确(用什么料,用量多少,等等)也不是科学。因为那里面没有逻辑的推理与分析。换言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情谈不上科学不科学。那种神农尝百草式累积下来的丰富经验,当然十分宝贵,但还不能视为严格的科学。这样说,并不是否定丰富经验的价值,而是说这些丰富经验只能作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或参考资料,绝不能称之科学或取代科学。第三是有系统。这也就是说科学对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有其一定的方式,而不能随兴所至,想到哪一步就做哪一步。科学过程严格要求由资料收集经过逻辑推理而达到结论的顺序。不能反其道而行:先有结论再收集有利于结论的资料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那种做法不属于科学范畴。

第四是累积。科学是累积性的。因此科学的园地里只有“后来居上”而没有“止于至善”。科学上的“真”永远是相对的。科学界后人推翻前人定律的史例甚多。李政道、杨振宁推翻了物理上的守恒律就是一个例子。科学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正是由于它具有这种开放性与动力性。“此言一出,万世遵行,毋庸再议”,绝不属科学范畴。

第五点就是可靠。可靠此处的意思是就预测性而言。科学上特别强调精确原因即在此。多少量的氰化钾能致人于死;水在常压下多少度会开,多少度会结冰;金的熔点是多少;这些都有一定。张三去量如此,李四去量也如此;今天量如此,明天量也如此;在中国量如此,在外国量也如此。这种可靠性也就是科学最能服人的地方。科学和走江湖卖膏药不同,走江湖卖膏药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到时候全不兑现。科学绝不能搞这一套。所以可靠性也是判断是否是科学的一个试金石。

对什么是科学有了大致的认识以后,现在让我们谈一谈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大体来说包括下列诸步骤:1.问题的提出。2.假设。3.资料收集。4.科学分析。5.结论(经过科学分析必然会导致某种结论,所以结论实际上是科学分析的延续,而不是一个特定的步骤)。这些步骤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

先谈问题的提出。我们知道科学只不过是人类各种活动其中之一,其他活动诸如宗教、艺术、哲学、政治等等既不属科学的范畴,于是他们的问题也就无法用科学方法解决。要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首先就要提出科学上能解答的问题。这一点不搞清楚就很容易走上迷信科学万能的歧途,然后失望之余又觉得科学一无是处。

科学上能解答的问题有几点特征:第一,问题要很明白,很具体。其次是要在现有手段,现有资料能解答的范围之内。象“生物体如果完全免疫可以活多久?”就都不是科学问题。因为我们现有手段、现有资料都不允许我们创造问题中的假想情况。这种问题也许能从哲学或玄学里找到答案,但和科学无关。第三点就是科学问题必须要能用客观的术语回答。而这种术语要以公定者为准。换言之科学用语不能搞标奇立异、与众不同那一套。譬如说,如果甲心目中的原子和乙心目中的原子是两种不同的东西,那就不必谈什么科学不科学了。当然,现有用语不够用时,绝对有创造新用语的必要。

现在谈假设。假设有两类:第一类是人所共知但未经实证的事实或关系,包括“铅比锡重?”,“男人比女人容易得感冒?”诸如此类的问题。第二类假设是有关变数之间的关系。中国俗语说“牵一发动全身”,这一类假设的目的就是要看看牵某一根毛发的时候,到底全身是怎么个动法?有没有什么规律?

有了假设再下一步就是收集有关资料。这一步包括文献检阅,取样以及仪器、工具的设计与制作(包括购买,如果市面上买得到)。先谈文献检阅。我们上面曾提过,科学知识是累积性的。许多我们想研究的问题前人也曾想过或研究过。检阅文献能使我们踏着前人研究的基础继续前进,不必另起炉灶重头来起;同时也可以使我们避开前人走过的死路,以免白花力气。说到这里大家一定能体会到,编排周全详尽的文献对科研工作是多么重要。这项工作,前人不做,我们这一代吃亏;我们不做,下一代更吃亏;因为知识愈积愈多。国外比较先进的国家,各行各业都有详尽的文献,这无疑有助于他们多快好省地更上一层楼。

取样主要是由于研究对象数量太庞大,一一研究起来太不经济,时间或财力都不允许。取样要取得成功最要注意的就是样品对整体的代表性。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篮子里有一百个红球,一百个白球,一百个黑球,要从中选三个球作样品。如果你能选一个红球,一个白球,一个黑球,这就最具有代表性。如果你选了三个都是同色的或两个同色一个异色,那就不具代表性或代表性很差。关于取样的详细技巧,那是统计学上的一个专题,此处从略。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取样和搞宣传是两回事,绝不能专挑风光活鲜的作代表。

仪器、工具的设计与制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干那一行都一样,科学研究也不例外。科学愈先进所需要的仪器、工具往往就愈要精密。靠瘸驴破磨磨不出大量优质面粉。关于如何设计、如何制作,我们此处也从略。我们只要知道科研工作上不能“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就行了。

资料收集这一步完成以后,再下去就是科学分析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一步才是科学研究的核心,而前述几项都是准备性工作。科学分析分析什么呢?主要还是分析因果关系。从事科学的人经常要问的一个字就是“为什么”?而这些“为什么”在普通人看来也许是不值一问的事:譬如苹果成熟了为什么往地上掉?当然,哲学、宗教、政治也探讨因果关系,不过那种探讨与科学探讨不同,科学上的探讨限于能由实证解答的范围之内,不能有“冥想”的成份。至于科学分析所用的手段则不外乎演绎、归纳等等逻辑推理。因此我们特别要强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才是发展科学的治本之道。

最后要特别提一下:科学不过是一个高层次的抽象观念。它和其他种种观念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而世间事物也不必纯然只属于某个特定观念(要是能那样,事情就简单了)。这里面总还是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余地的。

拉杂写来,疏漏之处甚多,尚希高明不吝一一指正,借收抛砖之效,于愿足矣。

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