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宣讲报告之一:农民富了是我最大的心愿

时间:2024-04-23

宣讲报告之一:农民富了是我最大的心愿

编者按:近一段时期以来,田守诚先进事迹报告团已先后在省市区作了多场报告。报告会上,报告团成员何桂立、闫百文、王曼利、于永清、田守诚分别以“兴业富民守忠诚”、“咱蟹农的贴心人”、“用执著的追求实现人生的崇高”、“中国北方河蟹养殖的领航人”和“农民富了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主题,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田守诚的感人事迹。他们说,田守诚同志参加工作至今,无论在职还是离休,他始终牢记宗旨,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用执著与信念,坚守着对党、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一个人撑起了一项富民产业。他是中国北方河蟹养殖的领航人,是新时期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

报告会情真意切、朴实感人,在党员干部心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表示,要以田守诚为榜样,牢记宗旨为人民服务,坚守信念无私奉献,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贡献力量。本刊将陆续全文刊登报告团成员的精彩报告,以飨读者。

同志们:

我就是田守诚,今年82岁了,是一名入党58年的老党员,又是一个做了30多年“螃蟹梦”的人。大家都管我这个老头儿叫“蟹迷”。我17岁参加工作,一直工作在盘山县农业战线,经常与农民打交道,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很了解农民生活的困苦和艰难。我常想,在我有生之年,如果能帮助农民都富起来,就不辜负党对我的培养了。抱着这个信念,我与河蟹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为什么迷上了河蟹?因为这个资源太宝贵了。河蟹的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南方称它为“大闸蟹”。我们盘山地处辽河入海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中华绒螯蟹的主要繁殖和生长地。进入上世纪80年代,辽河水系的河蟹逐年减少,濒临绝迹。对此,我就想努力找到拯救的途径。1983年,盘山县召开多种经营大会,我在会上提出“发展人工养河蟹,致富农民”的建议,受到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当时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特批了5000元的启动资金,委派我把河蟹产业发展工作抓好。

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是群众致富的期盼。当时,我就下定了决心:无论千难万难,就是头拱地,豁上一辈子,我也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

从那时候起,我就把自己许给了河蟹,迷上了河蟹,而这一“迷”就是30多年!

这30年来,我做了一些我应当做的事情,尽了我应尽的职责,大家都说我是“河蟹产业第一人”。我在一次获奖会上说:“天功岂能归己有,众志成城共登攀!”在《河蟹纪事》一书中也反复说明,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今天,盘山县成为“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其实是一代人共同为之奋斗的结果。

有人问我:“你这样拼命干,忍着病痛坚持工作,手术后不听劝阻,仍然到养蟹第一线去,到底为什么?”我想,人的一辈子谁还没有个七灾八难的,我没那么娇气!和那些为了党的事业,把生命都献出来的人相比,我这点小病小灾,又算得了什么!如果能用我的辛苦,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就是付出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我的努力和付出,能让老百姓都富了,这比我一个人挣多少钱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让我感到快乐!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30多年来,我工作每取得一点突破,各级领导都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我写的调查报告和工作建议,只是想为领导提供参考,每次都能得到市、县领导的亲笔批示。市、县领导还多次登门看望我,和我共同探讨如何实现“大养蟹,养大蟹”的问题,使我深受鼓舞。正是因为有了党组织的信任和老百姓的支持,我才能为河蟹事业发展走到今天。

现在,我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虽然来日无多,但我想,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继续为河蟹事业的发展再尽点微薄之力;我要为推广盘山河蟹这个品牌再多想办法;还要搞好传帮带,多培养一些实用型的人才,为更多的农民服务;更要抓紧时间,多写文章来传播河蟹养殖技术,让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

只要我身体允许,只要我还能动弹一天,我就要继续走遍家乡的田间地头、沟渠河流,为实现“盘锦大地有水就有蟹,让更多的农民都富起来”这个理想,贡献出我这个老共产党员的全部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