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1918年6月30日,几个年轻人开始筹备“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这个横跨全国、远到欧洲,拥有南京、成都、上海、巴黎等多个分会的青年社团最富于“五四”时代的特征。阅读这个会员名单,我们可以发现,在126个会员中,最年长的李大钊是1889年出生的,当时不过三十来岁,已是北大教授,其他会员都是“90”后和“00”后,大部分是来自北大、复旦、南洋大学、成都高师、金陵大学等校的大学生。他们中许多人以后都出国留过学,没有留学经历的反而是少数。
这不是一个政治团体,只是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以“奋斗、实践、坚忍、俭朴”为信条的青年群体,他们各自的政治选择也不相同,有许多人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也有许多人在政治以外的专业领域有出色的表现。“少年中国学会”的诞生和它的分化,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五四”时代的理想主义在青年身上燃烧,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他们个性、观念、追求的多元性,分化是必然的。
1925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在南京举行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年会之后无疾而终。此时,“五四”运动大幕已经落下,那个众声喧哗、多元并存、开放包容的时代已被激烈的斗争时代所代替,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怀抱着各自对“少年中国”的理解,踏上不同的道路。
“少年中国学会”最重要的发起人是富有魅力的王光祈,1892年出生于四川。在左舜生的记忆里,“光祈这个人的长处甚多:办事负责任而有条理,待朋友充满热情,求知甚切,而表现力也很强。我从没有见过他一篇模糊不清的文字,也从没有见过他一次拖泥带水的行为。”当时,在这批受过良好教育、热情似火的年轻人中,1893年生于湖南的毛泽东并不显得突出。左舜生记得第一次在上海见到他的情形,他们还摆过一回龙门阵,“觉得他了无异人之处”,“只是土头土脑的一个苦学生”。
“山之崖,海之湄,与我少年中国短别离;短别离,常相忆!……”这是王光祈出国留学之际写下的《去国辞》。他没想到这是一次永别,1936年他在德国谢世。在经历疾风暴雨的岁月荡涤之后,这个名字早已被人遗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