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出版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图书编校质量的提升策略

时间:2024-05-04

编校工作主要是对图书进行策划、组织、审读、筛选,并对其进行加工的生产活动。出版社图书编校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十分烦琐,考验着编辑和校对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的图书为合格图书。相关部门负责对图书进行质量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图书给予相应处罚。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图书编校力度,但图书编校质量问题依旧存在。本文通过对出版社图书编校质量影响因素的剖析,探讨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对策,希望能够提升图书编校工作质量。

一、图书编校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一)提升出版社图书编校质量是图书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当前时代已朝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使大众在阅读时,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选择。与传统图书比较,新媒体有诸多优势,如图文更加丰富、发布较快、交互性较强等,为用户阅读图书带来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用户阅读兴趣和体验感。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获取相关信息时,更愿意使用新媒体,且传统图书读者在获取信息时,也开始向新媒体方向倾斜。针对此种情况,图书出版行业必须不断提高图书编校质量,认真做好图书编校工作,才能出版更多精品图书,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工匠精神,提高图书出版品牌知名度,提高出版社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图书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出版社图书编校质量是稳固图书市场的必要保障

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比较特殊的文化商品。我国图书在编印出版时,对图书质量进行监督一直是主管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同时,为加强对图书质量监督,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经常对图书出版质量进行定期性抽检。从目前状况看,针对即将出版的图书质量进行抽检,是对图书质量进行监督与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图书出版产业也在转型升级,在市场经济整体格局下,必须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为此,出版社必须提高图书质量,使之被更多的人所认同,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图书编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工作人员的过失,也有环境、市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社需对图书编校工作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其中比较普遍的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编校工作者责任感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图书编辑和校对是一项复杂而又繁重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文本量较大的图书编辑和校对工作,需要多个编辑和校对的配合。在出版社编校人员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仍有部分编校人员因责任意识不强、整体水平不高,进而影响图书编校质量。其二,缺少有效的监督及管理。在图书编校工作中,监管不到位也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在图书编校完成后,会有专业部门对清样进行针对性的审核,但因一些质检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在检查时未发现图书编校的细节问题,进而影响图书质量。其三,出版社对图书编辑和校对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一些出版单位过度重视眼前利益,导致出版流程及时间被缩短。同时,在出版过程中,工作人员对编校工作重要性的关注度不足,使三审三校沦为“走过场”,各方面工作不能有效地配合及相互补充,从而使图书出版质量得不到提高。其四,图书出版管理严格性有待提升。在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中,许多出版机构想要尽快占据市场,因而缩短出版周期,加速书籍出版,这便导致三审三校工作未做到位,常常流于形式。同时,一些出版社为节省费用,削减校对人员,甚至校对、审核等工作常常由一人担任,因此无法有效地把控图书出版质量。

三、图书编校质量提升的策略

(一)严把编辑人才“质量关”

首先,强化内部和外部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吸纳优秀人才进入编校队伍,对新进编辑实行持证上岗制,通过出版中级考试的,才能成为责任编辑。此外,加大编辑、校对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综合性、系统性,将培训纳入出版社的日常工作。其次,采取“老带新”“师带徒”等形式,增强培训针对性与实践性,为编辑和校对提供线下和线上培训,加强专业技术支持。

另外,编辑要学会正确的工作方法,并加以运用。要养成多想、多问、多查、多质疑的工作习惯,养成查阅专业书、工具书、出版标准、法律法规等资料的工作方法,弥补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储备的不足;要加强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要善于使用软、硬件设备,如使用万方、知网、维普等检索系统,查找图书内容是否存在剽窃现象,也可把“黑马”软件和传统编辑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从而提高图书出版质量。

(二)实施出版社图书编校追责及奖励制度

1.图书编校追责制度

出版社可以实行内部“纠错制度”,按照每日记录、每周上报、每月汇总的方式,定期在内部对编校人员的校对数量、完成时限、质量情况等进行公示,并将其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联系起来。例如,图书编校需从原稿中找出各种不同的文字和语法错误,初校正确率必须达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终校原则上必须将所有错误都消除,差错率必须在万分之一以下,否则便为不合格。对于出现重大错误的编校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2.图书编校奖励制度

出版社还应建立健全考核和奖惩制度,要求每个编校人员都要做到各司其职,明确自己的职责,专心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同时,出版社可以试着在内部按照图书的差错率标准来评定编辑等级,不同等级在待遇上有一定的差别。在此基础上,采取赏罚分明的制度,对在编辑和校对过程中出现错误的部门负责人处以罚金,对图书编校工作负责的人员给予奖励,以鼓励编校人员严格落实图书编校工作,真正提高此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完善图书出版印刷及装订质量管理体系

一本图书的出版要经过策划、组稿、编辑、装帧等环节,其中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工作人员。因此,若想有效保证图书出版质量,就必须建立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出版社应有效加强对图书印制装帧质量的管理监督,并对相应的图书印刷单位资质进行审查,在图书印刷时,要指定专人盯机检查,防止漏印、错印。同时,相关印刷企业还应对各环节的印刷工作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此外,在对图书进行装帧设计和印刷的过程中,出版社要組织有丰富经验和较强业务能力的人员对印刷和装帧设计展开定期的巡视检查和样本抽查,及时对图书装帧问题进行检查,避免出现图书缺少鲜明特点、印刷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进而有效提高图书出版质量。

(四)强化出版社图书编校流程及质量管理

按照质量管理理念,在图书编校质量控制过程中,仅仅依靠后期检查很难达到图书编校工作的高质量要求,出版社必须提倡全过程控制,构建质量问题预防体系,提倡所有编校工作人员从自身职责入手进行严格编校。

首先,在图书编校过程中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编辑工作是图书出版工作的核心,图书出版内容要靠编辑人员对其进行组织、审阅和加工,才能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例如,编辑人员要根据出版社工作要求,对所采用的稿件进行检查、修改和编校,这样才能在审读和加工环节中,发挥图书编校工作的主体性。对于稿件中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以及文字、逻辑、修辞、语法、标点符号等差错,应在初审环节尽量全部消除,即使是名家、大家的作品也要认真审读,不存在免检书稿。

其次,应加强协调与统筹,遵循统一及规范化原则,促进编校工作顺利进行。例如,在对科技类图书进行编校时,每一张数字图表都需要编辑进行仔细校核,发现错误要及时修正。同时,编辑和校对人员要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在文章中合理地安排图片,使全书图文相协调。取得样本后,必须将所有错误都集中到样本上加以改正,使编辑、审校、校对等工作达成统一。科技类图书美编往往不止一人,使用的软件、排版风格也有差别,很有可能导致书目页眉、页码错位,所以编辑要进行仔细编校,仔细检查,确保图书编校质量达到要求。

最后,在设计环节进行高效编校。这些环节看上去和图书编校质量无直接关系,但实际上是必要的生产工序,对封面、扉页和版权页、插页等进行认真细致地检查,如果出现编校差错,将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补救。例如,在出版一套图书时,需要对其封面进行统一设计,并对作品著作方式进行标注,包括评注、点校、编著、校注等。在封面、版權页、扉页等处,很容易出现信息不统一等现象,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细致核实,防止出现差错,避免版权纠纷,从而有效维护作者和出版社的权益。

(五)增强图书编校人员的综合素养

编辑、校对人员终日与文字打交道,应对文字抱有一颗敬畏之心,力求找出各种“错误”。为此,需要编辑人员加强责任心,增强质量意识,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理念。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编辑工作者更要克服浮躁心理,以严谨的工匠精神,不断提高编辑和校对能力。图书编校人员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整体知识水平。首先,图书编校人员要有终身学习意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了解,并且要自觉地遵守和执行。其次,图书编校人员要经常阅读出版社相关工作规章制度,加深记忆。此外,编校人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政治、文化、专业与创新素养,并在出版单位的组织下,对书稿复审、终审环节中出现的典型性和共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坚持“匠人”精神,力求编辑出版工作精益求精。

(六)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制度

“三审、三校、一读”制度目的是驱动图书编校人员提高自身责任感,认真审稿,保证图书出版质量。“三审”对提高稿件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稿件的审阅并非简单的“一目十行”,而是要对稿件的全部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对其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仔细斟酌和分析,对稿件的整体内容做出评估,尤其要加强对政治性、思想性等方面的评估,以判断文章是否符合出版要求。编辑处理可从根本上保证图书质量,因此应严格把控工作质量,防止在稿件中出现明显错误。“三校”不能合并处理,应该由不同的人承担。不同人所学专业不尽相同,其所涉猎的领域也存在较大差异,所关注的重点也各不相同,更可从不同视角来看待图书编校内容,因此容易发现其他编校人员在图书编校中忽视的问题。同时,以“三校”为标准,保证图书质量是最根本的措施。“一读”指将付印样通读一遍,这是一本书出版的重要一环,而最终的付印样则需要责任编辑做一次最终审阅,这样才能对书稿进行一次完整的审阅,找出并改正前面校次和审读中的错误,从而提高书稿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对稿件封面、扉页等重要内容应进行特殊检查。在技术整理环节,也要避免错误,大小标题都要统一进行核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出版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使图书编校质量得到更大提升,出版社需要继续加强图书编校工作的改革。同时,加强对编校人员的培训,重视编校工作管理流程,完善制度建设,从而减少图书编校工作中的失误,切实提高图书编校质量,进而推动我国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瑞.质检是图书出版编校工作最后一公里[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3,31(05):44-46.

[2]王兰玉.新时代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成因和对策[J].中国报业,2023(10):178-179.

[3]肖丽香.教辅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采写编,2023(05):114-116.

[4]李茜.提高科技类图书编校质量方法探讨[J].中国报业,2023(05):112-113.

[5]刘秀丽.如何提升教辅图书的编校质量[J].文化产业,2023(01):13-15.

[6]蒋姗姗.出版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出版社图书编校质量提升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3

(04):57-59.

[7]陈剑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图书编校质量问题与改进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09):

171-173.

(作者简介:王斌,男,本科,吉林出版集团社科图书有限公司,中级,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