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演唱方法

时间:2024-05-04

◎仵威

一、引言

由中国古诗词所改编的艺术歌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妙的韵味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们带来文学和音乐的双重体验,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创作背景、发展历史、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中国古诗词及相关艺术歌曲在当代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研究概述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丰富了文学作品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提高了歌曲的艺术价值。在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时,要从诗词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字腔韵律等方面展开,并结合演唱技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当前,国内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中。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述有:罗小平的《音乐与文学》(1995年人民出版社),祝尚书的《心灵的绝唱——诗词歌赋》(199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张松如的《中国诗歌史论》(1985年吉林大学出版社),艾治平的《古典诗词艺术探幽》(1982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杨曙光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201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等。

三、中国古诗词及相关艺术歌曲的当代价值

古诗词文学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凝结的文化瑰宝,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价值。一方面,中国古诗词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创作形式,在其出现和发展过程中,本就和中国传统声乐相生相伴,不可分割。例如我国第一本诗歌总集,中国古诗词的发端《诗经》,就包含了早期先民在劳动生产、典艺礼仪等过程中所演绎的乐歌,也因此有后来的学者提出“诗三百皆有曲调”的论断。在当前,中国古诗词对面临西方音乐冲击下本土声乐学派的构建,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其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发展中形成的别有韵味的格律、曲调,还是强调歌、舞、乐浑然一体,协调自然的创作思想,都对当代中国本土声乐学派产生了启发。另一方面,中国古诗词及相关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不同时期的中国古诗词及艺术歌曲,体现了当时的审美特征和文化特点,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对中国古诗词的当代传承,以及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性改编和演绎,有利于我们学习和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深入感受传统文学和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结合现代音乐改编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中国古诗词拓展了更广阔的创作和传播空间,大大提升了其传播价值。各类网络平台都在广泛传播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并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自发的传唱。在这一形势下,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蓬勃发展,更凸显了古诗词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使古诗词作品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新媒体的传播对中国古诗词以及相关艺术歌曲的传承和研究,起到较高的促进作用,也为古诗词的延续提供了一条保护、发展和创新的路径,是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纽带。

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之美

中国古诗词创作的中心在于“意境”之美,这也是古诗词独有的美学意蕴。意境不同于抒情,不是直接进行情感的抒发,而是借由物、景等为表达媒介,使人的心情、思想等与事物融为一体,与景物相融,从而形成意境。因此,古诗词的创作强调“情”的抒发和“景”的构建相互融合,自然地形成诗词的意境。而在古诗词声乐作品中,则通过曲韵的变化和诗词作品的演唱,一定程度地保留甚至强化了古诗词的意境感。以唐代诗歌《枫桥夜泊》为例,整首诗歌仅有短短四句,但通过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频繁而强烈的“景”的描绘,使人感受到了诗人怅惘、孤寂的愁绪。而在《枫桥夜泊》改编的艺术歌曲中,一方面,作曲者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乐调式与单二部曲式相结合,并通过离调的适当运用,使歌曲在整体旋律上显得飘忽、悠远,从而在格调上与原诗作实现了契合;另一方面,歌曲的创作考虑到了古诗词的格律,演唱方面一定程度地配合了古诗词的韵脚,因此具有吟诵之感。同时在伴奏方面,《枫桥夜泊》的歌曲巧妙融入并重点突出了钟声的运用,把握住了《枫桥夜泊》原诗的精髓,使原诗的情景通过多种音乐元素的搭配生动再现,最终使听众在绵延的音乐中,回味千年之前诗人张继笔下流传至今的孤凉意境。

(二)韵律之美

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其他音乐作品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其韵律之美。古诗词的创作讲究格律,尤其是律诗,对字的平仄、句式、对仗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格律作为综合了诗词创作中的语言属性和音乐属性所衍生的产物,是古诗词融入音乐创作的润滑剂,也促成了古诗词声乐作品别样的韵律之美。以《登鹳雀楼》为例,其原诗作为五言绝句,篇幅极短。全篇为对仗形式,前一整句为上联,后一整句为下联。上联描述山河的壮丽雄美,下联则由景入情,显示出诗人居高而至的思索和壮阔的豪情。而由《登鹳雀楼》改编的艺术歌曲,则体现了音乐旋律与诗歌格律结合,所凝聚的韵律之美。短短四句二十字的音程中,创作者大胆地展开了十五次跳进,其中还有两次八度的大跳进,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节奏感。同时,创作者在旋律设计上依据《登鹳雀楼》的格律,对乐句进行划分。比如第一乐句“白日依山尽”,创作者对“白日”二字的处理,采用了附点八分音符节奏,配合跳进的音程设计;而在过渡的“依”字上,则使用了全曲中第一个八度跳进,而后“山尽”二字的跳进幅度又各有不同,使听众同时感受到原诗作充满文学性的内容表现和改编为歌曲后音乐性的审美表现,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了层峦叠嶂的群山之中,白日依山渐去渐落之景。只此短短一句,就夹杂了如此精心而复杂的处理,将古诗词格律中的音乐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化为艺术歌曲中的韵律之美,而这正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独有的魅力。

(三)含蓄之美

内敛、含蓄是中国古诗词创作的又一大特点,它既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美学准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基准。在《文心雕龙》中,将此归纳为“隐秀”,并用一章进行专门论述,其中强调“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在古诗词创作中,隐秀的主要形式就是“欲言又止”“欲扬先抑”以及情绪上的自由收敛,而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同样遵循了这一基准。

比如依据王维诗作《送元二使安西》所谱曲的《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包含了这样的处理。“更”被称为“一字风流”。从字面上看,“更”是劝酒的一种,但结合作者的思绪,“更”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自己的孤独、离别时不愿告别的心情。这一句在演唱时要既要注意深沉、伤感情绪的抒发,又不能过于强烈,而要舒缓、适度,可以说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含蓄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

(一)演唱情感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对古代诗歌进行运用的一种艺术再现形式,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表演艺术。它不单单是展示诗词的文学性,更能够通过声乐的烘托,将其中蕴含的感情更加形象化地表演出来。因此,要将古诗词艺术歌曲完美演绎,就要演唱者对古诗词中所寄托和表达的情感有很透彻的了解,要先明确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才能在演唱中进行情感挥发,最终实现与听众的情感共鸣。以朱良镇编曲的宋词《水调歌头》为例,大词人苏轼通过中秋时节的明月展开描写和想象,词中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演唱者要先对这首词的格律、节奏以及词作整体的情感变化和要表达的重点有所了解,然后在演唱中融入相应的情感。原词的上半阕隐含着作者绵延的思念、孤独和忧愁,而歌曲中为了表达这种情绪,并映衬出相应的氛围,在整体节奏上也较为缓慢,并在上半阕最后一个乐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将这种情绪发挥到极致。而相比词作的上半阕,下半阕则明显节奏加快,表现出了词人的情感变化。从下半阕的第一乐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起,节奏就明显而迅速转化为不稳定的跳进,直到“何事长向别时圆”,再一次发生转变,节奏有所放缓,演唱的力度也有所削弱,表现出在剧烈的情绪波动后,孤愁的心绪有所发泄。随后在下一句又由高音转向低音,并重复两次“此事古难全”,在起到强调意味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充满遗憾的感慨。最后在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再次进行了两次重复。第二次明显比第一次旋律更为昂扬悠长,从第一次的含蓄平淡转化为强烈的期盼和祝愿。通过对诗词情感表达的把握,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注入自身的情感,能够使听众很快地融入词作所构造的情境当中,感受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七年未得到团聚,只能以眼前的明月寄托相思之情。作为演唱者,也要认识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不仅是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诗人的情感,还要在其中融入个人情感,并触动听众内心的情绪。优秀的演唱者能够实现艺术情感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并通过演唱完美地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是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最为动人的表现。

(二)气息的把握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源头,要将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完美地演绎出来,就要掌握好每一个乐句乃至每一个字节中的气息运用。一方面,如果演唱者对气息的控制程度不够,就会导致发音阻塞、力道不足、音色音质变差,严重时会影响演唱的顺利进行。因此,演唱者要基于不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风格,根据古诗词的氛围,以及歌曲的韵律,有意识地进行气息的调控,从而保证不会因曲调的大幅度跳进,破坏气息的稳定性。同时,也要注意灵活调节气息的流动变化,这样才能保持演唱中高低音转变以及音调变化的流畅。另一方面,在演唱开始前,演唱者要调整好呼吸的频率,为接下来的演唱做好准备。基于中国古诗词含蓄、内敛的特点,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曲式、曲调的编排上,也往往避免直接的大开大合,而是分层次地跳进展开,因此,演唱者要达到虚实相间的演唱效果,强音不能一味地强硬,弱音不能一味地柔软,而这些都依赖于演唱者对自身气息的控制。

(三)准确咬字吐字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从文学形式转化为音乐形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吟诵属性,因此,要最大限度地通过音乐发挥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力,准确咬字吐字是必须的。一方面,古诗词在格律、押韵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一旦咬字不准确、模糊,就可能影响整首诗词内容和含义的表达;另一方面,在演唱中,错误咬字不仅会使听众难以理解演唱诗词的内容,也会阻碍演唱情感的发挥。因此,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者要坚持对咬字吐字的练习和对古诗词作品的学习,以确保在演唱过程中做到吐字清晰、表达准确。

六、结语

综上所述,理解古诗词的内在含义,把握古诗词的意境,是演唱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前提和基础。演唱者要结合演唱情感与演唱技巧,掌握古诗词的格律,以情代声,情感先行,声未至情先至,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美感充分展现给听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