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高中音乐课堂现状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4-05-04

摘要: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是在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但与语数英等专业课相比,音乐课一直以来似乎都没有得到过与主课科目相同的重视程度。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音乐学习一直属于被动状态,由于教师对着书本照搬照念,学生不想听就会走神,音乐课甚至被称为“主课作业课”。高中作为人生的黄金时期,生理和心理方面趋近成熟,就在这关键的时期,对于音乐课的开设一直没有规范的要求和规定,直到1996年,国家统一开设了高中艺术欣赏课,才打破了高中没有音乐教育课程的现象。2001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音乐教育慢慢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思考和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渐渐意识到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情感体验,才能完成这一审美教育。但尽管如此,在一些偏远地区的音乐课堂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就此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创新举措。

关键词:高中教学 音乐与鉴赏 方案

纵观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从第二单元到第三十四单元,内容涵盖了分析来自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的民歌腔调情韵,以及戏剧音乐唱腔与韵白等富有我国各民族特色的音乐,领略巴赫、贝多芬、舒伯特、柏辽兹、德彪西等音乐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品。由此可见,音乐教材中的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丰富,但这些内容对于高中年龄段的学生略显枯燥,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师拥有足够多的音乐史积淀,以及充足的课前准备。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也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两点已经让许多高中音乐教师望而却步了。

笔者在西北地区支教的一年中,有幸参与了一所寄宿式高中的高一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接下来笔者会就目前该校高一音乐课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一、高中音乐课堂现状

笔者根据所在支教中学的课程情况,来探究音乐课堂的部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举措。

(一)定位脱节,缺乏传承性

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将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创、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这六个方面归为学生必修(选学)课程,但据笔者了解,在支教所在县中的三所高中均以音乐鉴赏为必修课程,且只以“欣赏”这一项为必修内容,学生的高中音乐课程形式为单方面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导致高中的音乐鉴赏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以感受、表现、创造为主的音乐课程不能正常衔接,基础音乐教育不能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形式古板,缺乏自主性

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一样占据着讲台的位置,笔者认为这并不适应当代的音乐教学。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站在讲台上时给人居高临下、掌控全局的感觉,而学生则是承担被动接受音乐知识的角色,教师就该在台上,学生就该在台下。这种刻板印象将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恰恰相反,音乐本该是一种发散的主观感受,每个人的审美不同,每個人的音乐价值观也不同,也许会有出现两个人同时喜欢一首歌曲的情况,但不会出现两个人对于一首歌有同样感受的情况。阅历不同,感受自然不同,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就更不应该将某个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教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个体探索。

(三)内容老套,缺乏影响性

笔者曾从支教所在县中一位教龄为10多年的高中音乐教师处了解到,这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有一套内容“模板”,并且几年才更新一次,对近几年的每一届高一学生讲的几乎都是同样的内容:距离学生几千几万里的其他民族的音乐,或是和学生甚至是教师自己都相距千年的音乐文化。可想而知,在面对已经形成自己的思维的高中生时,教师的讲解不够发散、不够拓展,只讲过于遥远的某个作品或某个音乐家,没有共鸣情感的学生只会感觉到无趣,这样基础的、陈旧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音乐期待。当学生被动地接收到已经“过时”的音乐讯息时,就会丧失了对音乐的求知欲。

(四)设备落后,缺乏体验性

据了解,支教地三所高中的高一都开设音乐课,但仍是以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为主,以多媒体设备为辅,学生在教室完成音乐课的学习,并没有配置专用的音乐教室和钢琴设备,这大大地限制了音乐课堂活动的开展。缺少了钢琴或其他教学乐器,教师无法对所要教授的音乐进行自由地发挥,学生无法对想要表达的想法进行音乐上的创编,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二、解决方案:“新”的体验

笔者在一年的支教音乐课堂中,采用的是前半学年教师上讲台,后半学年学生上讲台的形式,其中结合了“翻转课堂”这一形式,进行音乐课程教学。

(一)内容新、设备新

上半学年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完全按照书本上的课程安排进行教学,而是将学生较感兴趣的现代音乐融入课堂中,在中国民歌部分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中穿插了现代民歌新唱的一些小片段,如湖南花鼓戏版“Rolling In The Deep”、京剧版“Time To Say Goodbye”等歌曲,通过从现代流行音乐出发——将英语和我国民歌结合起来——再和原曲进行对比的方式,形象地展现出我国民歌的调性特点,由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总结,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在古代文人文化部分,选择了旧词旧诗新曲的歌曲为课程导入部分,如张靓颖演唱的《春夜喜雨》、霍尊演唱的《山居秋暝》、毛不易和廖俊涛演唱的《月下独酌》等歌曲,此类型歌曲就是为古代诗词进行编曲,融入学生常听的现代音乐成分,由歌曲的曲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导入到书本内课程的学习;在西方音乐部分,加入了一些用爵士、蓝调音乐演奏古典音乐的片段,如爵士版《致爱丽丝》、爵士版《天鹅湖》,甚至给学生展示了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的片段,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莫扎特、贝多芬等外国音乐家的印象,在加深学生对国外音乐文化形式了解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2]这些看似离学生很遥远的文化,在音乐中化成了朗朗上口的音调,这种音调更大众,也更让人熟悉。

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是因为其属于情绪化明显的音乐种类,还因为它相比古典音乐更加简单、直接,是紧跟时尚潮流的音乐元素,[3]可以和中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也因为其类型众多,与我国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且通俗易懂,音调朗朗上口便于演唱,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探寻音乐的认识倾向,还能适当地活跃课堂气氛,这是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的最稳定的动机。

在每个章节的教学任务结束后,笔者会根据各班级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教给学生目前比较流行的书本舞、杯子舞、手势舞、阿卡贝拉等内容,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对音乐的节奏、节拍、律动、音准进行教学补充,让学生做到可以自己搭配音乐、运用学会的节奏进行舞蹈创编、根据已有歌曲进行简单的阿卡贝拉创编等,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形式新、定位新

音乐课是实践性和操作性紧密结合的学科,所以对于下半学年的教学,笔者采取了由学生上课堂的“翻转课堂”形式,从体验式教学出发,通过实践训练形成的感性体验与审美直觉在无意识中灌输的有意识、纯感性的音乐鉴赏内容相互渗透,[4]每节课会安排3—4组的學生上讲台进行展示,展示内容为自己或所在小组想要分享的音乐,形式不限,突破“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传统思想,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形成丰富的审美体验。

从布置的那一刻开始,学生会开始自主思考,在形式上绞尽脑汁,从最开始的上讲台仅采取幻灯片形式的单一讲解,到中期简单的情景剧形式串联剧情,到最后以舞台化、综艺化的唱、跳为主,在讲解内容的同时也在与全班学生进行多元形式的互动。并且勇敢地将自己所要介绍的音乐完成了从“听”到“说”再到“唱”的蜕变,其内在审美与情感体验形成了对应,且相互作用。这是学生通过小组集体出谋划策的力量,齐心协力开拓思维达成的成果,不仅在音乐上得到了共识,促进了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性,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音乐感知。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加入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动态的、变化的方式,其实就是适当地让学生成为“主角”,由他们在尽量大的范围内表现自己的音乐感受。不光是在课堂上,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展现自己的音乐审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情感调解能力。这样也可以让教师观察到学生对待音乐的态度,才能更加了解学生,更加推进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投其所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朱筠.体验式教学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20(10):193-194.

[2]冯雪寒.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62-63.

[3]李梦寒.流行音乐对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启发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刘亚晖.体验式教学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刘思宇,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