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与探索

时间:2024-05-04

摘要:本文将从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意义入手,对其实践展开探索。

关键词:空间再造 分级阅读 服务价值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文学科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空间转向”。在各个学者的深入研究下,当代公共图书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变成了一个“学习者的空间”“知识共享的空间”、城市的“第三空间”。图书馆空间成为“一个社会关系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关系化与生产过程化的动词,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空间化(the spatialization of social order)”。[1]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获得了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同,同时体现了社会的协同进步与发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为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为城市建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7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出台,以此为依据,通过图书馆空间再造,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对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进行重新布局,缩减藏书空间,深度挖掘新的服务形态与服务功能,增加交流学习、创客空间,提升整体服务价值,实现再造效益,做好转型升级。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指在既有传统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基础上,对图书馆的形态及功能进行重新挖掘,从虚拟和实体角度对传统图书馆空间进行升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本质上是促进图书馆的转型。[2]《公共图书馆法》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架构了基本制度和规范体系,为今后城市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对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挥理顺了思路,同时与新兴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共發展。

《公共图书馆法》明确了在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改造上,需要遵循城市的发展需求,打造文化地标,例如近期开放的天津市图书馆在空间构造上得到了政府支持,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是读者心中的“网红图书馆”。

(二)图书馆空间再造对其社会职能的影响

图书馆空间再造不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再造,数字虚拟空间的设计与再造已经成为转型和发展的新方向。通过最新科技建立数字网络,对图书馆虚拟空间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升级。通过这些空间的打造,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从第一的阅读空间,逐步转变为注重读者互动、注重技术应用,形成新型的创客空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探索

(一)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联合再造

1989年,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其《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空间”,将城市中心的阅读、欣赏、交流与休闲等公共空间,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公园等设定为“第三空间”,[3]在这样的前提下,图书馆可以和政府机构、其他机关单位、出版厂商、民办企业、部队、民间组织、社区等众多的社会力量合作,开办不同种类的“图书馆”,从现实到虚拟实现全天候借阅体验。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了解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打造不一样的交流空间。

(二)开展分级阅读,提升用户服务体验

随着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大,数字阅读的不断兴起,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对阅读的需求不断改变、增加,通过图书馆空间再造,进一步开展分级阅读,尤其是加强亲子阅读、少儿分级阅读,是图书馆转型需要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儿童因为受到年龄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自制力不足,无法像成人一样独立、安静地在馆内阅读,大部分需要家长的陪同。如何在同一区域满足儿童和家长不同的阅读需求,可以通过空间融合再造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例如可以将少儿期刊和图书摆放在同一空间内,通过书架、家具等间隔,分成低幼区、少儿区、期刊区域等,增加专门的少儿读报机、数字期刊机等。为了方便家长的阅读,可直接将成人期刊放在同一空间。

三、对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思考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达到了一个高潮,很多城市在建设上追求造型奇特、空间层次感、功能多样性,却忽略了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图书馆从闭架阅读到开架阅读的转变过程,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不断深入的一个过程。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再造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更要考虑图书馆读者需求的变化。尤其是残疾人这类特殊群体,需要为其打造专门的通道,开办专门的活动并形成传统,要将固化的空间打造成柔性的空间。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如何打造移动图书馆、职能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探索。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不断扩展,从城市的“第三空间”到“信息共享空间”再到“互联网+”,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刘玉奇.基于协同理论的我国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05).

[3]冯天宇.“第三空间”视阈下的图书馆创新服务再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12).

(作者简介:王瑞娟,女,本科,保定市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空间再造)(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