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宋文涛
故乡的水井
◎宋文涛
假若故乡是母亲,井水便是她的乳汁,孩子长大了总会离开母亲。这就是我对“离乡背井”的理解。
离家太久的人总会想起老家的事。在漫长的岁月里,“离乡背井”这个词时常在我的耳畔萦绕,时常使我想起故乡的水井。
在古代,“井”是代表乡关之情的意象符号之一,水井常在村落、闾里的中心,与居民关系紧密。于是,便有了井里、井户、井市以及离乡背井之说。可见,“井”与思乡之情有着天然的联系。
我记事起,我们村有两口井,分别位于村的东部和西部,水源幽深,水质甘甜,族人称之为东井和西井。这东西两井俨然是母亲的一对乳房,以取之不竭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村里人说,井里的水是从大潍河渗进来的,所以这么甜。我认同这个说法,因为,大潍河是我的母亲河。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在院子里做擀面杖,我坐在一边认真地看。父亲说:“我问你,越刮越细的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答:“擀面杖。”父亲又问:“越刮越粗的呢?”我想了半天,摇摇头。父亲说:“是井!”说完,爷儿俩傻笑了半天。
父亲说,他小的时候亲眼见过他的父辈们挖井。他说,制作水井,要选一个水源好的位置,挖到有泉水的地层就可以“刮”井壁了;把井刮得粗一些,在井壁的周围砌一圈儿石块,再找来四块很大的石板把井口做成方形,地面用大小不等的石板铺成一个台做井床;最后,汉子们从三里外的河里挑来水做引水,一气儿把井灌满,搅动后汲出,一口完整的井就算大功告成了。之后的日子里,井水就会越来越清、越来越甜!
父亲还说,井里常常住着水神,如果有人从井上跨过,那就是对水神的不敬,水神就会生气,那人就会被减去寿数。于是,我总是离井远远的,生怕惊动了井里的水神。
可是,水井壁的石头缝里总是住着很多麻雀,井台上常常有麻雀的粪便,也难免有粪便落入井里。我常想,谁知道水神会给这些麻雀减去多少寿数呢?然而,族人们却没人在意,依然去井里打水喝。
这两口水井上面都没有辘轳,只能用手抓着井绳,通过摆动井绳将水桶倾倒来汲水。这需要技巧,初打水的人是不易做到的。
天不冷的日子里,总有孩子用麻绳系着小瓶打水喝;井床上总会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个妇女,一边聊天一边愉快地洗衣服。严冬腊月,井口会突突突地往外冒“热气”,井床上依然有洗衣服的妇女。当时我感觉奇怪:冬天,井水不会就变热了吧?后来才知道:不管地面的温度如何变化,那井水却是常温的。
东井离我家最近,我家只吃东井的水。东井旁有一棵大柳树,一天夜里,村里来了台风,把大柳树连根拔起,大柳树躺在了地上。台风过后,汉子们喊着号子把大柳树扶起来,重新把树根埋进土里,大柳树得以活了下来。
我念初中的时候,外村的老妪走夜路,不小心掉到西井里去,淹死了。后来,那口井再也没人去汲水,终于填掉了。从此,村里只剩下那口东井了,村里的人只能到东井打水吃。我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东井的命运担忧!还好,直到我离家的时候,那口唯一的井还在。
离开家的日子里,我喝了不知多少异乡的水,当然也喝过档次不等的饮料,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总觉得比不过故乡的井水甘美。
六年前,我回家给父亲上坟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我想起了东井,便去看看它。那棵大柳树还在,柳树下却变成了一个打麦场……
唉,今后,再也不会有人去挖水井了,祖先们留下的水井,也只能印在我记忆的底片上了。
故乡的水井啊,你是我生命的源泉,是我喝不够的眷恋!如今,则成了我心头的痛……
(责任编辑徐文)
作者简介:宋文涛,笔名何伤,男,山东诸城人,法学本科,经济师,供职于中国银监会通化监管分局。通化市作协会员,通化市诗词学会理事,辉南县文联副秘书长,辉南县作协主席,辉南县诗词楹联家学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级报刊。其中,故事《姐姐》在全国怀旧故事大奖赛中获优秀奖;散文《故乡的槐花》被《中国实力派美文金典》收录;歌曲《父母官》(作词)获省级三等奖;著有长篇小说《高考移民》《河东河西》《金鼠》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