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滕云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 沙坪坝区 400031)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中国人逐步开眼看世界,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纷繁的涌入大潮中莎剧可谓是涤荡中国戏剧文化的惊涛骇浪,莎剧的精彩影响了近代中国不少戏剧家。比如:我们熟知的田汉,曹禺等剧作家都对莎剧有着深情。曹禺曾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博大精深,宇宙有多么神奇,它就有多么神奇。”莎剧进入中国后的传播是一个曲折向前的过程,在“五四”时期,思想开放,追求突破的新青年们怀着一腔热情,将莎剧搬上了校园的舞台,1930年5月,上海戏剧协社公演了《威尼斯商人》。文革时期,莎剧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如:1957年,袁昌英先生和孙家琇先生两位由于在抗战时期讲授过莎士比亚,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的待遇。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包括莎剧在内的众多西方文学经典得以“沉冤得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大,政治环境的宽松,莎剧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得以爝火不息,焕发燎原之势。在这其中,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结缘,也就是常说的莎剧“中国化”、“本土化”迸发出让世人耳目一新的活力。
莎剧与戏曲结缘最早是在1914年,宋光祖用川剧改编了莎剧经典《哈姆雷特》,起名为《杀兄夺嫂》。之后,1942年于吟用越剧改编《罗密欧与朱丽叶》,起名为《情天恨》。1948年焦菊隐改编《罗密欧与朱丽叶》,起名《铸情纪》。上海京剧院为北京大学生演出的《岐王梦》就是由莎剧《李尔王》改编的。这些改编的剧作都为中国读者了解莎剧,外国观众了解中国戏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几年,用越剧和京剧改编的《哈姆雷特》均取得中外好评,1994年薛允璜用越剧莎士改编莎比亚名著《哈姆莱特》,起名《王子复仇记》。莎剧也被改编过京剧,2010年3月,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根据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改编的青春版京剧《王子复仇记》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越剧版的由“越剧王子”之称的赵志刚主演,京剧版的由京剧新秀傅希如主演。不管是越剧版的还是京剧版的演出,都获得了中外观众的喜爱。在中国戏曲与莎剧的融合中使我们看到了一些突出的特色,这些特色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也可以为将来的中外文化成功融合提供一些成功的借鉴。
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越剧有着百年历史,京剧有着两百年的历史,可谓两个“旧瓶”,莎剧已有约四百年历史,是货真价实的“老酒”。将莎剧装入京、越剧的瓶子中重新酝酿,值得我们“醉”一场。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环境的宽松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莎剧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乎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戏剧社,虽然演出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莎剧常常在各校园舞台上呈现,丰富了中国高校青年们的文化生活。戏曲版的莎剧改编的重要意义在于让两种异域文化相互碰撞,打磨融合,让中外观众感受到一种似曾相识,亦真亦幻的审美效果。薛允璜用越剧改编的《王子复仇记》与莎剧原著《哈姆雷特》的主要故事情节相同,保留王子复仇这条主线,将王子与奥菲利亚的爱情线当作辅助表演。主要改编成“中国古代的宫斗故事,写老国王突然死去,其弟夺取王位,又娶王嫂。年轻英武的王子陷入了巨大的悲愤痛苦之中。老国王冤魂不散,昭示王子:害死自己的就是王子的叔父、现今的新国王。王子发誓为父复仇……于是国王以明送王子出国避难,暗藏毒计借刀杀人。王子识破阴谋,返国复仇。谁知恋人雷莉亚已疯癫而死,其兄雷将军在新国王挑唆下,誓与王子比剑决斗。王后饮下国王毒酒,以死护儿。王子怒杀国王复了仇,却与雷将军一起死于剑毒,魂归天外。”[1]越剧《王子复仇记》唱词进行了中国化的处理,侧重于越剧的唱腔和舞台氛围的营造。在责母那一段中“给你一面良心镜看一看自己的灵魂在何方你让恶魔蒙住眼从高山跌进荒野臭泥塘你让恶魔蒙住眼弃善良拾起丑恶拣肮脏你让恶魔蒙住眼跟奸贼同入王宫温柔乡不知羞耻不知悔还有何颜对父皇不知羞耻不知悔还有何颜对父皇”这段唱词由赵玉刚清亮的嗓音唱出,配合拉快了的二胡旋律,不仅带给听众张弛有度的听觉效果还带来悲愤交加的情感体验。由石玉昆导演,冯钢编剧的京剧版《王子复仇记》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充分考虑到莎剧的主要精神,虚拟出一个中国古代国家——赤城国(因“丹麦”的“丹”字在中国有红色的意思),剧中人物也更改为中国姓名:子丹——哈姆雷特、姜戎——乔德鲁特、殷缡——奥菲莉亚、雍叔——克劳狄斯、殷甫——波洛涅斯、雍伯——老哈姆雷特、夏侯牧——霍拉旭、殷泽——雷欧提斯。莎剧的《哈姆雷特》采用的是副线结构,共有四条副线,为了适合中国的戏剧表演,京剧版的《王子复仇记》删除了三条副线:1.挪威王子攻打丹麦后臣服丹麦;2.雷欧提斯赴法国;3.哈姆雷特被克劳狄斯送英国,中途识破阴谋,遇海盗逃离回国,重点表现哈姆雷特复仇这条主线。京剧版《王子复仇记》在唱词上也做了中国化的处理,值得一体的是“生存还是毁灭”这句莎剧中哈姆雷特的原话也原封不动地出现在京剧婉转悠扬的唱词中,在保存“莎味”这方面略高越剧版一筹。综上所述,越剧版和京剧版的《王子复仇记》在故事情节的改编上都删除莎剧中的几条副线,突出了王子复仇这条主线,唱词也是进行了中国戏曲化的处理。这样做保留了莎剧的神韵,同时也适合了中国戏曲在舞台上要集中表现氛围的需要。
“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抒情特征,本与黑格尔详尽论述过的客观性原则大有抵牾,但当中国戏曲终于成型之后,抒情性也就规定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2]越剧和京剧舞台表演的都有写意性,京剧舞台上有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要求——这也就不难理解“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舞台表演的写意性一般可以通过演员自身的唱腔和戏台的布置体现。越剧版中的主演赵志刚唱的是“尹派”唱腔。“尹派”唱腔的主要特点委婉深沉,同时融入了道情的旋律和绍兴大班的某些曲调,契合了王子抒发内心忧郁,复仇焦虑,爱情纠结的心理世界;特别是赵志刚的表演有所突破,薛允璜用“有血有肉,惟妙惟肖”八个字高度赞赏了赵志刚的表演,成功塑造了一个刚柔相济、内心复杂的王子形象。京剧中的主演启用的是京剧新秀傅希如扮演王子子丹,扮相不再是戴髯口的文武老生,而是融合武小生的表演特点来展现,全剧运用二黄、西皮等传统调性的不同板式,加进平调、吹腔、高拨子、曲牌这些元素,独唱、对唱、重唱三种方式唱法交替出现,使京剧爱好者大呼过瘾。其中,严庆谷扮演的殷甫(即原著大臣——波格涅斯)是个世故、昏庸、喜欢阿谀逢迎、卑躬屈膝的大臣,用大丑扮演,在舞台上蹲着走矮步,表演很有创意也将人物本性刻画到位。人物服饰上,都遵照中国戏曲表演的传统,色彩鲜明的锦缎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特别是还能让外国观众体味到中国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舞台的布置上化繁为简,莎剧原著《哈姆雷特》的舞台场景转换较多较大,皇宫,坟地,去英国的途中等等。在越剧版舞台表演中,舞美巧妙地运用灯光,烟雾这些简单手法象征着不同的场景。京剧版在舞台上利用五个椅子不同的摆放位置和姿势创作出需要的各种场景。这都发扬了中国戏曲写意性特点,给舞台的布置和演员的表演带来便利。
李伟民教授说:“莎士比亚的翻译和演出,对古老的中国人民在精神上有特殊的鼓舞作用。中国人民对莎士比亚有着不一般的感情。属于所有世纪的莎士比亚当然也属于中国。”[3]这段话很好地揭示出莎剧的说“理”作用,在莎剧中,“理”、“情”、“趣”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观众走进剧场,眼睛看到的莎剧是小舞台的表演,或喜或忧,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涕泪涟涟,这都是“理”、“情”、“趣”交错展现后的观赏效果。这是因为舞台上的表演激起了人心的震动,观众从中甚至受到教育作用。比如,观看戏曲《杨家将》,很多人都受到忠义的教育。陈独秀曾对戏剧的这种社会作用打了一个比喻:戏园者,实普天下之人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人大教师也。西方谚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看到哈姆雷特身上的人文主义精神,有人体味到哈姆雷特精神的延宕,有人揣测哈姆雷特有恋母情节。有人从乔德鲁特不惜牺牲自己保护儿子中看到一片护犊情深和抛弃虚荣后的自我救赎。有人从奥菲利亚身上看到痴情女子的悲剧,无奈与长叹。从克劳迪斯身上看到让人不寒而栗的阴险狡诈。这种种情状也让观众得到精神的拷问,追寻人性的底线,道德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这也是莎剧经历四百多年历史仍在世界各地长盛不衰的原因。经过中国戏曲改编后的《王子复仇记》让中国观众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到异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教育意义。
戏曲版的莎剧《王子复仇记》先后走出国门,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传统戏曲惊艳了不少西方的观众,莎剧故乡的观众在看完京剧版的《王子复仇记》后称赞“很东方,也很莎士比亚”。莎剧是西方观众耳熟能详的戏剧作品,也在中国经历近百年的传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是中国戏曲化后的莎剧不仅给西方观众又一个认识中国文化的视角,而且也让我们中国人自己明白传统文化可以与时俱进甚至“装点”“进口文化”;二是找到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径,拓宽了我国传统戏曲可表演的题材,让传统文化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可以弘扬下去;三是让中国人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曾经有一段时间传统戏曲的生存举步维艰,众多人认为在影视文化当道的现在传统戏曲已经失去了现场戏台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改编让年轻的戏曲盲找到戏曲的亮点。当然,莎剧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仍有更多的汗水需要付出,也期待新的成功改编剧目出现。
[1]越剧.《王子复仇记》
[2]余秋雨.《中国戏剧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3]李伟民.《光荣与梦想——莎士比亚与中国》[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