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警惕“过度诊断”

时间:2024-05-04

邱晨辉

“高血压是疾病吗?”

“高血压需要治疗吗?”

“如果你得了高血压,你治疗吗?”

在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没有像往年那样致开幕词,而是选择在特邀报告环节连续抛出这3个问题,开启了其题为《对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和疾病筛查的思考》的报告。他还颇有兴致地告知与会者,这个报告将发表一些“颠覆性的意见”,但都有依据,“是个人一家之言,只提供一个侧面”。

在提出第一个问题后,韩启德自问自答:“不是,高血压只是危险因素。”他援引《辞海》里的说法,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的病理过程。疾病必须要有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者丧失的表现,并且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而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没有这些情况,因此高血压不是疾病,是危险因素。

既然不是疾病,那么需要治疗吗?韩启德曾面向500多位博士生提出这个问题,当时,有1/3的人没有举手,没举手的说:“既然不是疾病,我为什么要治疗呢?”那些举手的人则说:“大家都知道高血压要治疗,而且是危险因素。”接着,韩启德告诉这500多人一个研究结论:对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治疗可以降低25%~30%的心脑血管危险事件发生概率,这个作用很显著。

大家说完以后,他再次问:“高血压需要治疗吗?”这一次,大多数人都举起了手说:“是需要治疗的。”

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如果你得了高血压,你治疗吗?”很自然地,大家都举起了手。

这时,韩启德又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数据:我国4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率最高统计为15%左右。通过治疗降低30%的发生率,即降为10.5%,也就是100个4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只有四五个人受益,还有可能存在药物副作用,加上服药的经济负担。

现在再问:“你愿意终身服药吗?”

全场静默了。

医疗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全能,一定要摆正医疗的定位。韩启德说:“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经费保障来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好、更全面的看法。”

“小概率疗效获得干预效果的概率绝对是很小的,但是要落实到个人的话,谁也不能确定自己是在8%的人群里,还是在92%的人群里。”韩启德接着以高血压、糖尿病前期、骨质疏松举例说,当前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实际结果是,极少有个人因采取措施而受益,绝大部分干预没有任何效果,其中有些人的健康反而因此受到损伤。

让韩启德担忧的是,这是公众所不了解的,尤其这种情况在疾病筛查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

他以美国一项研究为例,这项研究涉及7.6万例病人,皆为55岁~74岁的男性,一半人每年测一次PSA(前列腺癌的一种筛查方法),一半人不做检查,结果怎么样呢?筛查组发现前列腺癌每1万人中有108人,对照组只有97人,前者增加了12%,也就是说,做PSA筛查以后发现的病人增加了。但是13年以后,结果是,这两组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数没有任何差别。

无独有偶,再来看肺癌。美国做了一项涉及45万人的研究,比较做各种筛查和不做筛查的病例,发现每年做X胸片和不做筛查的差别是,每年做两次以上高频度的X胸片检查,肺癌死亡率反而增高。如果将做胸片再加做痰细胞检查和仅做胸片检查比较,死亡率似有降低,但是没有显著的差别。

回归到一个普通民众更能理解的问题:我们做常规体检还有意义吗?

韩启德说,有一个研究表明,除去老年人,做不做健康体检,对死亡率并没有影响。

“但现实是,几乎所有的民众,不管拿到什么检查结果,医生都会鼓励他进一步去检查,再加上现在的医患关系,更要查了。”韩启德如是说。

怎么办?这位国际知名的病理生理学家并未给出具体的建议,但他给出了一个原则——针对低概率事件要做出合理决策,从而降低危险因素,提高筛查干预措施的效率。

此外,还要解决观念问题,“医疗费用”解决基本医疗问题时效果非常好,而如果用在后期临床晚期病人身上,花很多钱但效果很差。“同样的钱如果用在基本的医疗上,获益的人数就会非常多。所以,我们要把这个钱用到最合理的地方去。”

“我们现在的医疗出了问题,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韩启德说,“在宗教强盛、科学幼弱的时代,人们把魔法信为医学;在科学强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们把医学误当作魔法。”

(留 痕摘,邝 飚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