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周金微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网络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周金微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当今我们身处信息化时代,网络交往在中学生中日益受青睐。当前中网络在中学生生活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如中学生利用网络玩QQ、微信、微博、贴吧、网络游戏、看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上网时间越来越长、空间越来越宽、对象越来越广。为什么网络在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占如此大的优势?网络对中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什么影响呢?
网络;中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中学生阶段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表现最为显著的是生理上的变化,身高体重快速增加,第二性征逐渐表现出来。女生出现月经,音调开始变高, 乳房逐渐变得隆起而丰满, 身体显现出成年女性特有的体态。男生声音变粗,长出胡子,出现遗精等。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性器官机能都开始成熟起来。身体迅速成长的同时,心理发展却很矛盾:一方面他们急于摆脱过去对父母的心理依赖,又称为心理“断乳”,另一方面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时很容易遭受挫折,但中学生渴望得到理解和倾听。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网络提供了一个给中学生宣泄心理压力、放纵自我的理想场所,如果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在空间里发个说说,看到有人评论、关心便能得到安慰。遇到开心的事情还可以在朋友圈里分享,留下自己的印记。当不开心的时候听听音乐,美妙的音乐和自己的心境融合,产生心灵的共鸣;或者玩玩游戏,对自己看不惯的事情还可以发泄,爆粗口也没有人管。当自己遇到困惑的时候还可以去贴吧逛逛,说不定能找到同病相怜的人,遇到自己搞不定的问题还可以问问“知乎”或者是“度娘”该如何处理。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东西,他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能和自己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网友进行沟通交流,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这不仅迎合了中学生好奇的心理,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而且有助于缓解中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弥补中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挫折感,给他们提供一种情感寄托和心理补偿。
2.1影响个体社会化发展。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最为重要的内容,人是社会中的人,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个体是与自己了解的、现实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往往是与同伴建立深厚的友谊,在家人身上寻求情感的寄托。个体对现实生活品学兼优、学识渊博、事业成功的人比较崇拜。而网络的影响下,个体容易在完全陌生、虚拟的人身上寻求情感依托,许多中学生的偶像往往是那些“网红”、“小鲜肉”等。中学生每天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已经占去了一天的大部分,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本来就不多,中学生在网络交往上花的时间多了,那么在与现实的人进行交往是花的时间必定会减少,这种个体交往模式可能会严重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发展水平。我认为这种影响是带有双重性质的,一方面中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聊天、贴吧等方式交朋友,不断更新信息,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反而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心灵的沟通,如果自己的想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理解,人就会变得释然。但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如果中学生接收一些错误的价值观,那就会使学生走向极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2拉大与现实人际交往的距离。
过度沉迷于网络上的交往会导致他们固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如中学生在玩游戏的时候,是对外界的事物处于屏蔽状态的,人沉浸在他自己的游戏世界里,此时它与现实是隔离的;有时甚至表现出对现实中亲情、友情的冷漠,而沉迷于虚拟空间的人际关系。当一家人开开心心吃饭时,他低着头刷朋友圈、刷空间、刷微博等,当朋友与她倾诉时,他对着个手机漫不经心地与别人进行交谈,如此一来与现实的人交往心理距离拉开,现实的人也难以与他进行深层次地沟通和交流。
2.3造成人格发展障碍。
网络空间的多变性和隐蔽性也容易造成中学生人格发展的障碍,网络空间渲染了太多理想化的色彩,学生在现实交往中又遇到太多的不如意,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凸显出来,由此一来,学生在现实交往中遇到问题会转向网络寻求一些慰藉,而不是去寻找同学或者老师去沟通,在网络世界中中学生容易对自身及周围的世界缺乏清醒的认识,脱离自我,脱离现实,表现出虚拟化的人格,在交往中表现出双重化人格的特点。我们很容易发现内向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怎么说话,但是他与网友聊天时表现的却是活泼,幽默的一种形象。虚拟化的人格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很多中学生觉得现实的人际交往太复杂,渐渐地害怕和现实的人交谈,但在微博上说不定有很多粉丝。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在与父母的交谈时一言不合就沉默,或者是说脏话,情绪很不稳定,与父母关系紧张。与朋友交谈的时候也时不时带着脏话嬉戏。一旦脏话说多了,自然而然就成了习惯,这会影响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与老师关系不和,沉迷网络的中学生表现为用父母给的生活费或者是自己的零花钱去上网,白天不吃饭,晚上不睡觉,上课的时候呼呼大睡,甚至乎逃课现象时有发生。老师一发现学生有这种行为,难免会训斥学生,学生受到训斥心里难免会很不舒服,虽然知道自己这种所作所为不好,但一时间难以克服。一时觉得心理焦虑,一时觉得无所谓。所以,学生摆脱这种困境不仅需要自律,还需要教师、父母等各方面的帮助,形成教育合力。
[1] 中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状况与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以贵阳市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4年
周金微,女,汉,江西瑞金,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思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学。
G434
:A
:1672-5832(2017)09-0239-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