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黄宗羲教育思想反思现代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4-05-04

郑 月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从黄宗羲教育思想反思现代人才的培养

郑 月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黄宗羲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学术大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他所处的社会状况下有独特的启发意义,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他主张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对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见解与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下中国教育人才培养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黄宗羲;教育思想;人才培养

1 生平简介

黄宗羲身处在明清动荡不堪之际,一生经历复杂,幼年丧父,精通历史并对西方科学文化有接触和了解,最后以钻研学术和讲学为终。他毕生讲学五十余年,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提出了初具民主色彩的教育思想。当时正处明清动乱之际,朝廷腐败,经济萧条,社会混乱不堪,人才选拔流于形式,学术风气空洞,同时,西方文化的逐渐传入,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黄宗羲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他注重吸收西方科技知识,主张务实,想要改变当时中国学术空疏无用的状况,所以他的教育目的也是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2 教育思想

2.1公其是非于学校

“公其是非于学校”是在当时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的背景下提出的。当时,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学校成了追逐名利的途径,学校培养不出能为国家和社会效力的人才,社会风气败坏。于是黄宗羲认为学校应该具有培养人才,改变社会风气的职能,同时也应该具有议论国家政事的功能。学校应该作为一个监察部门来对国家做的事加以监督审查,以防君主作出的政策不利于老百姓而专利于君主的私利。无疑,在学校可以讨论国家政事并自由提出观点是一大进步,学校的功能得以延伸,它不只是钻研学术、培养人才的地方,又是独立于政府,监督政府行为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学校并不依附于政府,而是独立存在,和行政分离。

2.2重视学官的选拔

黄宗羲主张教育脱离行政的干涉,学官的推选应该由地方通过“公议”的方式进行,同时学官不合格也可以“公议”罢免。学官的职能涉及到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讲学、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师的聘请、学生的考试等等。可以看到学官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可以参与很多事情,其地位也受到重视。

2.3人才取用制度

1.批判科举制度。黄宗羲认为科举取士制度特别是八股取士制度让士子只会死记硬背、模仿时文、敷衍习学,为了取得功名而忽视真正该怎样做学问,忽视学习能够治理国家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最后导致在科举制度下的士子“空无一物”、“无病呻吟”,知识面狭窄,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成了只有形式没有实质的书呆子。科举制度束缚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允许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人才在科举制度下走向衰败。

2.提出“宽进严出”的取士用士制度。他提出:扩大取士门路,扩充考试内容。虽仍以科举取士为主,但在改革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把科举考试分为经、子、史、时务策,突出经学、史学、百家之学的地位,重视应试者的思考能力,考试中还有类似于今天的面试,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不囿于死记硬背的知识,可灵活作答,目的在于考察士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采用荐举、太学、上书等作为科举取士的补充,从不同视野中选拔人才,给应试者公平竞争的机会。

3.分场筛选措施。即不以第一场考试为绝对标准,也就是说第一场考试如果没过,可以综合考察该生第二场和第三场考试效果,这样增加了应试者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更全面地考察应试者的能力,选出真才实学之人。

3 黄宗羲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机制的现实启示

当下,中国的人才培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甚至出现培养不出人才的现象。诺贝尔奖至今中国仅两人获得过该奖项,显然,中国人才的培养制度出现了异化。社会在抱怨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人才,而大学又抱怨是学生上大学之前就没有被培养好,这好像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恶性循环。中国长期以来是以高考为目标的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都是为了能够考上大学。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实现更高程度的普及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四十。这样出现一个问题: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人才却越来越少。读大学仿佛成了很多人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经历这个阶段的意义并没有找到。

3.1学校功能定位与人才培养

“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提出学校具有议政的功能和具有监察决策的功能,他认为学校和政策决定机构是等位概念甚至高于政策决定机构,他对学校的功能作了延伸,将学校和行政脱离,初具民主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有明显的进步意义。黄宗羲提出“公其是非于学校”思想是出于当时针对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培养出的人一心追求功名和荣华富贵,培养不出能经世治国的人才而提出的,“公其是非于学校”思想的出现,对改变当时的空疏学风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育大众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教育行政化的弊端:官本思想严重、行政机构冗长、行政化造成学术的资源浪费、学术氛围淡薄等等,教育行政化导致人才培养机制的淡化,学校把本应放在怎样培养人才的精力放在了行政上面。

3.2人才选拔模式与人才培养

黄宗羲提出“宽进严出”的取士制度,意在避免人才损失,也杜绝无用之才进入仕途。他倡导全方位地发现和培养人才,人才选拔的途径应该多元化,采用以改革后的科举考试为主,辅以荐举、太学、上书等方式来选拔人才,渠道多样,选拔出的人才也各有所长,并且在选拔人才进入仕途非常严格,其中荐举方式中,如果举荐人推荐的是有真才实干的给予奖赏,而推荐的是庸才的便会获罪。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数量增多的同时逃课、挂科、上课敷衍、作弊、论文代写等等想象屡见不鲜,学生把大学的学习当成了生活调剂品,最后却顺利地毕了业,但却无法适应工作生活。黄宗羲提出的“宽进严出”或许对当下的高等教育有所启发。

3.3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

黄宗羲提出学官要经过严格的“公议”选拔出来,兼备才德,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有参与学校各方面运行的功能,还有改良社会风气的责任。所以,学官的素质受到重视,选拔出的学官是受到所有人的认同,其社会地位也较高,学官的地位和当时的政府行政官员地位相当。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

郑月(1993.01-),女,汉,四川自贡人,学生,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K14

:A

:1672-5832(2017)09-0249-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