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高凤玲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探讨云南民族特色饮食英译
高凤玲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各种风格迥异、奇特的民族饮食文化,其饮食文化渊源久远,文化内涵丰富、烹饪技艺灵活,在中国区域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云南民族菜肴是中国饮食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民族地区饮食英译的研究不足,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的对外交流与发展。因此,通过对云南民族特色菜品和小吃进行整理,从功能翻译理论下对云南民族特色饮食翻译原则,以及通过功能主义指导下对云南民族特色饮食名英译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与研究。有助于促进云南民族特色饮食的对外传播和发展,为云南民族地区的餐饮文化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功能翻译理论;翻译原则;云南民族特色饮食;翻译策略
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是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较集中的聚居区。其独特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对云南饮食产生深远的影响,云南以“七彩云南”为美誉,这推动了云南旅游文化的发展,同时,“民以食为天”,餐饮业是一个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行业,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又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因此,云南以民族特色饮食和少数民族饮食相结合,致力于民族饮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但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云南民族特色饮食涉及甚少,本研究将探讨云南民族特色饮食的英译,并通过对几种较为常见的民族特色饮食的英译进行探索和试译,同时总结了其英译的几种方法,力求对云南民族特色饮食的英译规范化,以供交流探讨。进一步推动和弘扬云南旅游业和饮食业文化的发展,对云南一些特色菜肴和风味小吃的菜名翻译尽绵薄之力。
云南各地区、各民族的菜品都以本地区所生产的经济作物在各地区所占的地位及其在饮食中所占比重而突出自己的菜品特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就地施烹”,这是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主要特色。不同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和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饮食习俗,反映着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目前,云南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对其资源的开发缺乏广度和深度,文化韵味不足、参与性不强,宣传促销不够等问题。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是地域文化在饮食领域的折射,云南的民族饮食文化具有“十里不同风,百里同俗”的地方特性。这是因为云南长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封建统治的保守性,另一方面也由于商品经济的极不发达和广大少数民族生活长期贫困,使得云南各民族区域的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上保持着极强的“地域性”。因此,对少数民族特色饮食英译缺乏,本文试分析当前少数民族特色饮食英译现状,并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少数民族饮食翻译的策略。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始于70年代的德国,它的出现是以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赖斯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虽然没有摆脱以等值为中心,但其翻译批评模式是建立在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功能关系基础上的。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当与原文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与原文对等,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她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即把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译文的功能特征优先进行考虑。
威密尔确立了他的“翻译目的论”。Skopos是一个希腊词汇,意思是目的。在翻译中决定翻译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众或称为预期的目的语接受者或听众,每一个翻译作品都是针对预期中的听众的。很显然,源语文本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比在等值论中的地位要低。翻译目的论是由威密尔于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foraGeneralTranslationTheory)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在交际和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的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这个学术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翻译理论不是简单的字句之间的翻译,而是一种以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有意识的行为。同时,功能翻译者认为翻译有以下几点:1)翻译是一种一种人们之间的交往与互动的行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包括翻译发起者(initiator)、译者(translator)、源文本的制造者(source-text producer)、目的语接收者(target-text receiver)等等当事人。这些人在翻译中或多火烧地影响翻译的行为。2)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因为交际必须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符号的使用来实现,而翻译中使用的语言就是一种符号。3)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两种语言的相遇就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碰撞。4)翻译是一种对文本进行处理的行为。翻译是基于某种文本的行为,但是原语文本只是译者可用的多源信息中的一个,译者只选取源语中认为有用或适合翻译目的信息。
以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为代表,她是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因为她不但著有翻译工作者培训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作品数部,而且是德国功能翻译派里首位用英文著书《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199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分析和总结功能翻译理论的学者。诺德主张功能与忠诚相结合“function plus loyalty”(Nord,1997)的翻译原则,从而完善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在翻译实践中要遵循目的论三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处于首要地。目的原则(skopos rule),指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制约着其他两个原则(Nord 2001:27)。目的论认为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技巧,译者所有的决定都要以翻译目的为指导,目标读者是影响翻译目的的最主要因素,所以翻译时,译者应该把目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放在首位。在菜名或菜谱翻译这类具有极强目的性的翻译情境中,功能翻译论则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次是连贯原则,指语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指译文在语篇上是连贯的,且在译文读者看来是符合逻辑的,是可以理解的,译文具有可读性( Nord 2001:32)。连贯性原则是指“在以目的性原则为前提的情况下,保证译文能够连贯通顺,保证翻译目的与接受者能够理解,并且在翻译目的中存在意义(仲伟合,钟钰,1999:47)。连贯法则也认为,目标文本的翻译应该具有一定的流畅性和可读性。比如在翻译菜肴名称时,要让读者理解菜品中的意思。最后是忠实原则,指语篇间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连贯,也就是说译文不违背原文(Nord,2001:32)。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忠实传达原文内容,也要注意传达原文的文化色彩和风格,而菜肴名称的英译是传递菜品信息和饮食文化内涵,让读者能够明白其中真正的含义。其预期的译文功能是让外国游客在就餐时了解菜肴的原材料以及烹饪手法等基本信息,同时让外国客人通过品尝美味佳肴增进对中餐以及中国文化的了解。
5.1 力求简洁明了
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它包括饮食风味、方式、礼仪及形成发展等。因此地方性饮食文化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的具体创造,积淀了数千年古老的文化思想,表达着民间社会的乡情语言,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影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反映着该地区和民族广阔领域的生产状况、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大多数的云南民族特色菜肴名都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便于食客记忆及口耳相传。如:回族的油香、馓子;纳西族的饵块;苗族的酸汤鱼;布依族的五色花饭等。
5.2 蕴含美学特征
云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伴随着云南民族融合的漫长历史,云南民族饮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特征。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呈现出以下美学特征: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自然美、情趣美、奇异美、环境美。其风味浓而不烈、咸而微甜,鲜而不腻,辣而不辛,南北咸宜。如纳西族琵琶肉;景颇族的竹筒煮肉、竹筒肉饭等。
5.3 富含民族韵味
云南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饮食习俗、烹制方法和食物种类,如独龙族的石板粑粑、河麻芋头;傣族的香竹烤饭、芭蕉叶蒸肉、菠萝饭等;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与文化传统,反映了在长期的生产发展与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创造的生活习俗与习惯偏好,是研究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十分宝贵的资源,也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途径。
赖斯强调语篇层面的对等,强调将语言功能、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结合起来,更多地注重翻译的交际目的。威密尔的目的论主要观点如下:1)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语文本的有意图的、人际间的、部分地通过语言媒介的跨文化的互动行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互动行为,翻译有意图性intentionality。翻译的意图性不一定体现了原作和原作者的意图,而是体现由翻译活动的参与者所要表达的。2)目的论认为,翻译有三个基本规则: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其中目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其他两个规则从属于目的规则,忠实规则从属于连贯规则。3)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的目的,规定翻译要求。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文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操作功能,告之译文的预定目的、译文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而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制作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表达源语文化文本接受者的交际意图。4)目的论认为,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合适,而不是等值。“功能翻译理论是帮助译者摆脱原语文本形式束缚的一场革命,它摆脱以文本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有利于译者能动性地发挥。”(段自力2000:83)。功能翻译认为的合适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决定译文合适的翻译属于哪种形式的等值。诺德在功能翻译理论及目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译文的文本分析应关注原文本的功能主义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论为译者的翻译行为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寻求目的语体系下自然得体的译本,必然要求译者熟悉目的语读者期待的话语模式,同时熟知源语的文化及语言传统,并且在目的明确的基础上来确定最优的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就是要确保翻译的交际目的和文化转换顺利进行,因而译者需要采用必要的调整手段,一方面力求准确完整地传达云南民族地区饮食名所蕴含的基本信息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译文要尽量照顾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
6.1 直译法
运用直译法是指在译文不仅表达原文的内容,还保留原文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根据目的论忠实法则,如果能在目的语中找到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并且能够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实现对饮食译文的预期功能,直接采取直译的方法不失为一种上佳的选择。就是在译名中体现出原料、加工形状、烹饪手段,同时也兼顾小吃的口感,如实地反映源语饮食的特色。云南民族特色小吃在直译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如:苗族的酸汤鱼Fish in Sour Soup,彝族的荞麦饼Buckwheat Pancake,燕麦面 Oat Noodles。
以原料为主,器皿为辅,这类必须译出器皿名的通常是器皿对该食物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如:羌族的竹筒腊肉饭 Steamed Preserved Pork inBamboo Tube。傣族的菠萝饭 Pineapple rice。
以烹饪方法或为主,原料为辅,如: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炒饵块Stir-fried Rice Pancake。
6.2 意译法
意译法,指的是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而是将原文的意义表达出来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不受原文形式的束缚,更注重表现内涵。菜名翻译中原文内容是指原文所传递的基本烹饪信息,原文形式则是语言文字形式。因为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源语对应的目标语。如:藏族特色饮料酥油茶取材高原上牦牛黄油和茶叶制成。将茶水倒入竹筒中加入块状的牦牛黄油,通过击打的方式使两者溶合,同时加入食盐,加盐溶合后的后即成奶香馥郁的酥油茶。将酥油茶译作 Tibetan Yak Buttered Tea 既还原了酥油是高原牦牛之黄油的内涵,又突出了该饮料的民族特色。云南的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汉族小吃,属滇菜系。过桥米线起源于蒙自地区。“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食品,已有百多年历史,五十多年前传至昆明。因此,过桥米线可以翻译为“Yunnan Rice Noodles”。这样译出既体现了这个特色饮食是云南的小吃,体现了民族特色的风格。
白族的木瓜鸡是云南洱源白族人民美食文化中一道名菜。木瓜鸡不仅是一道美丽的佳肴,更是难得的中药,保健、美容、开胃、健脾、生津、止咳,还有增进食欲、养心安神等功效。木瓜鸡可以译为Papaya chicken。
洋芋粑粑译为 Chinese Mashed Potatoes,酸菜玉米搅团译作 Mashed Corn Soup with Sour Prickled Vegetable。
通过意译法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目的语文化,也将其中的饮食文化传达给外国游客,可以更深一步的了解云南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
6.3 音意合译法
音意合译法,当单纯使用音译或意译的翻译方式都无法准确实现在目的语中的功能,译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用音意结合的方法,即译文所选词汇读音贴近原文,而又传达饮食习俗、烹制方法和食物种类。
同时,通过分析各少数民族区域特色的饮食分析。由于云南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6.3.1 意译加注
纳西族特色菜就是“琵琶肉”。热情好客的纳西族人,待客十分讲究礼节。有客人必会煮肉相待,如果是贵客,那么更要做丰盛的菜肴,并劝客人多喝几碗小锅酒,多吃一些特色菜,客人吃喝得越多,主人家就越高兴。“琵琶肉”色似火腿,腌制技术独到。因腌腊的猪排形状似中国古典乐曲琵琶而得名。所以在翻译时,应该采取意译琵琶肉可译为 Salt-preserved Pork in Pipa Shape(shaped like a Pipa,a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6.3.2 音译加注
在饮食翻译中音译法加注可以让源语言发音相近的目的语翻译源语言的翻译方法。便于让外国读者可以记忆。比如:油茶 Youcha (fried-flour porridge with almonds and pea-nuts)馓子 Sanzi (fried dough twist)等。这些译名在译文中能较好地保持原有的风味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可以更进一步的加深外国游客对云南少数民族饮食透彻的理解。
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应当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实际情况,从原作提供的多种信息资源中进行选择性地翻译。这为本研究提供很好的理论基础。在云南民族地区特色饮食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本着以准确传递源语文本信息为目的,充分考虑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和饮食差异,灵活运用直译、意译与音译等翻译方法,以达到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的对外交流,运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方便外国游客就餐、推广云南少数民族特色饮食佳肴、传播云南饮食文化的目的,也促进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胡作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 学术界,2008,06:249.
[2] 黄继元. 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J]. 昆明大学学报,2005,01:28-32.
[3] 黄治铌. 云南小吃香天下[J]. 绿化与生活,2009,04:47.
[4] 李谧.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文本类型与目的性翻译:以赖斯的翻译理论为例[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S2:204.
[5] 马红,林建强.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J]. 外语学刊,2007,05:118-120.
[6] 涂宇明.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01:122-123.
[7] 杨丽,杨宗祥.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J]. 教科文汇,2005,03:56.
[8] 杨文娟. 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昆明大学学报,2008,04:77-79.
[9] 袁滔.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四川民族地区特色饮食英译解析[J]. 凯里学院学报,2014,04:62-64.
[10] 庄帆. 功能翻译论视角下的泉州传统饮食的英译[J]. 陇东学院学报,2013,01:87-89.
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6YJCXS184
高凤玲(1991-),女,安徽铜陵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H315
A
1672-5832(2016)12-0271-03
项目负责人:高凤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