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紫琳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也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内容和发展前景
——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专题的总结
李紫琳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目前中国非常主流的一种语言观,不仅因为其创始人韩礼德与中国的深厚渊源,还因为其结合中外语言学观的优势,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但事物的发展必定是矛盾前进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依旧有缺陷,有缺陷必然有前进的可能,所以我们通过其主要内容和缺点探索其发展前景。
系统功能语言学;内容;发展前景
在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发展前景之前,深刻认识其内容和不足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所谓立足现实才能着眼未来。
系统功能理论经历四个主要阶段才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草创时期是第一阶段,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阶与范畴语法阶段是第二阶段,七八十年代是确立阶段,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今是创新发展阶段。除了创始人韩礼德之外,还有很多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研究者,诸如拉波夫(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这些研究者不仅在语言领域取得了很大影响,对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也有很多启发。
七十年代初,韩礼德的研究重点转向系统和结构的功能。通过深层语法研究,反映了它的系统语法,用以描写语言的系统性特征,即语言的聚合性关系。又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的结构特点,发展了它的功能语法,用以描写语言的三个功能成分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谋篇功能三部分体现。
八十年代后至今的新发展主要集中在语域研究、体裁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评价系统、语用学的再认识、批评话语分析和批评语言学、衔接与连贯研究、计算语言学研究等领域。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特点要从以下三方面来:首先是研究对象,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学特征即重视对语言和语境的研究,以意义为研究核心,重视功能的研究;其次是语言观,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决定着人类认识社会的方式;最后是方法论,系统功能语言研究学的基本范畴是“系统”,采用连续体的概念解释语言事实,同时采用“盖然率”的描写方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目前语言学界比较完备和先进的语言学派,特别是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是因为历时时间久,有大量的人才以及与中国的渊源,还因为其吸收了众多前人的精华。煌煌巨著,在语言学史上确实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兴旺必将有衰落。而衰落的原因必然是因为其固有的缺点,用马克思主义来说就是事物具有矛盾性。
细看系统功能理论,确实是把前人的经验系统地总结起来,在此基础上又开辟了另一个方向,即语言的功能,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语言的所有功能,包括物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在这儿,韩礼德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社会功能。虽然韩礼德已经尽可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但是有所侧重就必然有所偏颇,所以依旧是不完备的,这是第一点。
韩礼德及物系统立足于社会学,把语言看作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这跟语言事实是不相符的。众所周知,客观发生的同一件事由不同人来叙述就会有不同过程。这是第二点。
不同过程划分界限不明显。如:“My watch”在“My watch says it’s half past five.”中充当了说话者的角色,与言语过程是一致的。言语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语言现象,“说”这个动作只能是由人发出的,所以这句话直译成汉语会让人很不舒服,可见没有生命的“watch”只有运用了比喻才能获得说话身份。这是第三点。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不足也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关于现有理论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功能语法的进一步研究、价值系统的研究、语言与语境的关系的研究、意义系统与文化的关系、语域研究、体裁研究、语篇衔接与连贯。外部延伸研究:批评话语分析、参考功能语法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数理语言学、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描写其他语言。应用研究:语言教学、文体学、翻译学、社会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儿童语言发展。
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系统功能语言学必须顺应潮流。近些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已经由单纯的社会功能向认知功能转变,研究方向也多采用跨学科,使用多媒体、多手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派别,也是当今社会语言研究的一个主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身来讲,还有很多领域值得深入研究和发展,信息时代的日益发展,从前没有条件进行研究的问题,现在有进行研究的条件,所以就目前实际情况看,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前景。首先要研究系统功能语言理论,还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促进研究不断发展,其次要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身在其他领域与学科的有机结合中不断发展,如结合社会、人类、学科等,最后,语言学在实际上不能取代应用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根木生命力在于应用,应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认可和发展。
[1] 一一,Th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The framing of the English clause[A]. R.Rossini,G. Sandri&R.Scazzieri.Incommensurability and Translation[C].Cheltenham:Edgar,1999.
[2] Halliday,M.A.K.&C.M.L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1999.
[3] 任玥、白晶.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身的几点不足[J].考试周刊,2011,(17).
[4] 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5] 严世清.隐喻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6] 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2003,(3).
[7] 黄国文.功能主义者的人集合[J].国外语言学.1995,(4).
[8] 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J].中山人学出版社,1999.
[9] 钱军.结构功能语言学[J].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10] 工宗炎.语言问题探索[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李紫琳(1992-),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语言文献。
H0-06
A
1672-5832(2016)12-0289-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