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完整的人”——以第十一封信为例

时间:2024-05-04

李艳艳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完整的人”
——以第十一封信为例

李艳艳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席勒渴望一个安定的和谐的社会,他认为政治社会的改进,需要从人性出发,拯救分裂的人性,完整的性格,使人的性格高尚化,在一个残缺的现代文明社会中,只能借用那些还没有被污染依然保持着纯洁的美和艺术来拯救社会,拯救人性。席勒认为美和艺术是改善社会和人性的唯一的工具,通过审美,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修复和完善被现实摧残了的人性,实现“完整的人”。而这种审美的王国是一种乌托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以存在的,但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影响深远。

人格;状态;自由;完整的人

1 德国的现状

18世纪的德国,经济萧条,政治混乱不堪,经济政治严重落后于与英法等国家。在德国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黑暗时期”,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封建割据造成了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在他撰写《审美教育书简》的前两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在德国大部分思想家和诗人对法国革命很是欢迎,同样的席勒也是,希望“理性的王国”得以实现。但是,革命势力与反动势力的残酷斗争,以及雅各宾专政时的恐怖行动,社会极其黑暗,席勒对此难以理解,认为革命中的“不幸杀戮”距离他设想的“理性王国”实在太远了。当时人民毫无自由可言,人民极度渴望自由,民族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2 “完整的人”的提出及论述

席勒拿完整人的标准来衡量当时的实际社会情况。因为他提到过这样的问题“政治领域的一切改善都来自人的性格的高尚化,但是在一种野蛮的国家制度的影响之下,人的性格怎样能够得到高尚化呢?”他认为可以避开国家工具而乞灵与没得艺术。于是他对于美做了一番抽象思辨:美是形式的形式。美是现象的自由,通过“自由”的分析,他认为“美是现象与自由形式的类似”这样对“美”从人身抽象出两个因素:变动不居的“状态”;永恒不变的“人格”。

3 完整的人——感性与理性的和谐一致

席勒提出了他关乎人性的两个重要概念:“人格”和“状态”,前者指人的自我,它基于人的自由本性,它永恒不变;后者指人的各种现实规定性,它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因果关系,因而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人格是变化中不变的因素,有了人格,人才称其为他自己;状态是在保持人格不变的基础上与现实相关的变化因素,人随着环境、经历、年龄等等的改变会有一些变化,不变的人格和变化着的状态的统一才能揭示出一个完整的人。唯有感性和理性的和谐一致,均衡发展,人性才是完整的,人格才是健全的。

“人格”(personality)是指以人自身的绝对存在,即以人的本性自由为根据、持久不变的、具有主体性精神内涵的自我。“状态”(condition)是指以外界因果关系为基础,以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世界多样性特点的状况。他进而分析指出人格与状态只有在绝对存在(神性、理性)那里才是绝对统一的,而在有限存在(现实经验)中则是分立的。但在现实的社会存在中,人是实实在在的具象的人,人格和状态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状态的一切变化又终以人格为其基础,人格也在状态中显示自己。由于人格与状态只有在绝对存在那里才是完全统一的,而在有限存在中则是分离的,因此,人们在现实存在中只能趋向或接近它,而不可能完全达到它。在席勒看来:“凡是神性所具有的,是因为神性自身的存在。”这里的神性实际是指“希腊神性”,是指自在自为的、绝对的、永恒的精神理念。席勒把神性所具有的一切特性都作为人格所追求的目标,并认为人通往神性的道路正是在感性的形式中“打开”的。他将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当作“无限的任务”而不懈的追求。席勒实际是把理想美的实现视为人的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以及人格高尚化和人性趋向自由完整的首要条件与重要标志。

4 “完整的人”学说理论的贡献及局限

在席勒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文明导致人性的分裂,处于对现实的考虑,为了解决这一人性分裂的问题,席勒找到了审美和艺术,通过审美和艺术的途径解决人性的不完善,实现“完整的人”。他从对人性的分析开始,对“人格”和“状态”、“感性”和“理性”、“等美学命题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充分论述了美的本质,使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达到和谐统一,使人性不断地完善,从而达到人性的和谐、自由。这样一个完整的人,最后走上了审美的自由王国。 实现完整自由的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性完整目的的方式,审美教育亦即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使分裂的人性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塑造自由的完整的人类形象。

然而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从精神领域寻找“完整的人”,认为美和艺术是恢复人性的良方,正如席勒所言,那理想的审美过度只能在优美的心灵中和少数优秀的社会圈子里寻找,席勒的这一理论思想无疑是脱离了现实基础的,脱离实践的,完全从精神领域出发去寻找人性的完整,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如列宁所说,审美王国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所以,席勒的这一理论带有乌托邦的色彩,这也是这一理论的局限。

5 结语

席勒所理解的“完整的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必然与自由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是自由的人,所以“完整的人”涵盖了自由、和谐、美的品质。当人性恢复和完善之后,人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完美,最后才能进入审美的自由王国。美和艺术作为拯救社会和人性的良方,只是对人的精神的自由的拯救,而不能解决人的现实的自由。因此,现实的人的自由才是人生存的目的,这并非艺术的,而是现实的。

[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3] (德)萨弗兰斯基:《席勒传》,卫茂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4] (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84 年版

李艳艳(1989.08-),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人,贵州师范大学2014级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G804

A

1672-5832(2016)08-0031-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