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水 佛理 游仙 玄谈——浅析《游天台山赋》的思想内涵

时间:2024-05-04

赵 越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山水 佛理 游仙 玄谈
——浅析《游天台山赋》的思想内涵

赵 越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是魏晋时期山水赋的名作之一,作者以清丽灵动之笔来极尽天台山风光的钟灵毓秀,在山水之间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念。更重要的是作者于山水之中融合了佛理、游仙、玄谈。

游天台山赋; 山水;佛理; 游仙; 玄谈

孙绰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与文学家,他博学善思,放旷山水,并且信奉佛教,并且依附玄学来推行自己的宗教理念。《游天台山赋》作为孙绰的得意作品之一,可以说是仙佛思想与山水盛景的融合,体现了当时社会佛教兴盛后佛理、游仙与玄谈思想的交融。

1 山水中的佛理

东晋时期,佛教十分兴盛,孙绰信奉佛教,对佛教文化更是推崇,他在《游天台山赋》中将佛教文化融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如“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中的“金策之铃铃”所言是佛教中的法器锡杖的铃声。而“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杨烟”描绘的则是寺庙中击鼓烧香的香烟缭绕的场面。“应真飞锡以蹑虚”这里的“应真”为佛家的罗汉。这些佛家术语,作者可谓是如数家珍。作者在游览天台山的美景之间,由景而生出摒弃尘俗、回归心灵之意。

而最令人称道的是孙绰于名山中阐释佛理。《心经》中有句佛理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①。“空”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而“色”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色”却只是概念意义上的“色”,其“本身”却是“非色”,也就是“空”,亦为“色即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样的”空色观“在《游天台山赋》中亦有体现:“泯色空以合迹”,《文选》注曰:“言有即滞有,故释典泯色空以合其迹。”,“郭象《庄子注》曰:‘泯,平泯也。’又曰:‘本末内外,怅然俱得,泯然无迹。’”泯灭“色”与“空”的界限,“色”、“空”相融,使其合二为一。这样的“泯色空以合迹”与《心经》中的“色空观”可谓一致。

2 山水中的游仙

孙绰的天台山之游,具有求仙访道的性质。天台山作为“灵仙之所窟宅”,“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仙人所居之处,不是修道的绝世高人怎能轻易居住呢。于是作者“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为了能够求仙问道、祈求长生不死,开始了艰难的攀登天台山的旅程:“披荒棒之蒙笼,陟峭崿之峥嵘。济栖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穿越茂密的草木,涉过湍急的溪流,经过陡峭的悬崖和附满苔藓的滑石......一路上披荆斩棘,终于抵达了传说中的“仙都”。“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玉以翼棂,皎日炯晃于绮疏。”琼楼、玉台、朱阁、瑶林......这样飘渺、如真似幻的美景,已不再是真实的天台山,而是作者想象中的道家仙境。

这篇赋中的思想也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此句所体现的是道生万物的思想。“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宇宙天地万物均遵循着“道”的规律。所以自然之中所形成的山峰的雄伟,河川的澎湃,均是顺应“道”的规律而成。《游天台山赋》中的道家思想的另外一种体现则是“长生”的思想。与佛家的“轮回”思想不同,道家所追求的是人如何不死,长生不老,在这一点上,作者也是十分推崇的,“寻不死之福庭”,探寻不死的幸福之地,从而羽化成仙,生活在“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的“仙都”,天台山是一个“皆玄圣之所游化”的灵气充沛的福地,许多仙人在此羽化成仙,所以孙绰选择攀登天台山的本质,皆因如此。

3 山水中的玄谈

孙绰在《游天台山赋》的序中写道:“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生者也。方解璎珞,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据此可知,作者并未亲自游览过天台山,而是一篇由心所想的虚拟之作。而这篇发挥了想象力的“游心”之作,正是玄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庄子提倡“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以及“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及”这样的精神的自由。《游天台山赋》以心为眼,在精神的世界里尽情的驰骋,勾画出一幅壮阔的山水图,给所读之人以相当真切的感受,无不以此为真。神游过后,“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内心得到了净化,拥有了超脱世俗的玄远情怀,玄理入山水,两者的相融,是《游天台山赋》的魅力所在。

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的主要辩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为了摆脱“名教”的束缚,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他们大多纵情于山水自然,在自然中去寻找精神的寄托。《游天台山赋》中作者与山水的亲近显而易见,“苏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过灵溪而一濯,疏烦不想于心胸”,芳草萋萋、落落长松的美景,洗涤心中烦闷的灵秀小溪。

4 结语

孙绰在完成了这篇《游天台山赋》后,迫不及待的拿给友人范荣期看,无不自豪的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②。范荣期开始并不相信,讥讽道:“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③,可是每读至佳句,就绝口称赞道:“应是我辈语”④,这篇掷地金石声的佳作,可谓是流传千古。瀑布银河、飞流直下的山水美景,光怪陆离,缥缈奇幻的“仙都佛国”,为天台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悟遗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于山水中感悟到玄理的“有无”与佛理的“色空”。“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尽情的畅游。这篇融山水、佛理、游仙、玄谈于一体的辞赋,正是魏晋时期思想交融的一个缩影。

注解:

① 金刚经·心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② ③④余嘉锡,《世说新语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赵越(1992-),女,汉族,山东淄博,硕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先秦捍卫魏晋南北朝。

I20

A

1672-5832(2016)08-0033-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